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

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

諸子百家中最耀眼的星座之一道家,是中國道德哲學的源流,最早最詳盡地演義了中國“道”、“德”的哲學,而有“道德家”的別稱。道家的標誌性概念不是“道”,而是“自然”、“萬物”。“自然”具有四維的意義:在生成論上,強調萬物的自生、自化;在本根論上,推拿宇宙萬物消長的依據即“法自然”;在存在論上,高揚萬物的本性自然或自然狀態;在方法論上,主張因循萬物本性自然而為。四維關係的共性,產生了一幅人是天地里的一個存在,離開萬物就沒有人,人必須在他物存在價值的實現中提振自身的品性。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許建良,哲學博士,東南大學教授。1984年7月本科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後任教於南京藝術學院,1985.9—1987.7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研究生班學習:1992.9—1993.8赴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做訪問學者;1993.9—2001.5在目本國立東北大學進修、留學,分別於1997年3月和2001年5月在該校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6月回國工作。現為日本東北中國學會會員,日本倫理研究所會員,國際哲學家協會會員(美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套用倫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攻中國哲學、中國道德、中·日·西方道德哲學比較、社會套用倫理研究等。已出版專著《道德教育論》、《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現代化視野里的經營倫理一日本文化的背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主編《修身學》、《中國倫理文化寶庫》、《中國歷代家訓大全》等5部;在海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道德思想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道德根據論

二“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的德論

三“常善救人,而無棄人”的道德教化論

四“重積德則無不克”的道德修養論

五“居無為之事”的理想人格論

第二章《黃帝四經》“正以明德”的道德思想

一“道有原而無端”的道德依據論

二“過極失當”的道德範疇論

三“物曲成”的道德實踐論

第三章莊子“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的道德思想

一“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的道德根據論

二“盡其所受乎天”的道德範疇論

三“言未始有常”的道德教化論

四“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的道德修養論

五“至人無己”的理想人格論

第四章《莊子》“德兼於道,道兼於天”的道德思想

一“德在乎天”的道德依據論

二“不淫其性,不遷其德”的道德概念論

三“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的道德教化論

四“性修反德”的道德修養論

五“不離於真,謂之至人”的理想人格論

綜論

一“德”之生成上的滯後性

二“德”之坐標上的普世性

三“德”之實現上的因循性

四“德”之實踐上的規範性

五“德”之人己關係上的他人優位性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