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趙孟頫滾塵馬圖卷

基本信息

【名稱】趙孟頫《滾塵馬圖》卷
【作者】趙孟頫
【年代】元代
【類別】繪畫
【材質】設色紙本、手卷。
【規格】引首:22.6×54.5cm 畫心:25.5×38cm 。
【著錄】1.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石渠寶笈續編》卷五P1960。
2. 《清高宗御製詩》三集卷七《題趙孟頫畫馬》。
【說明】存清宮裝裱。引首為金粟山藏經紙。配有翡翠軸片。

背景資料

在元代宮廷中地位如此特殊的趙孟頫亦是天資出眾,具有多方面才華的文人,精通音樂、文學,善於鑑賞,在書法、繪畫方面天分尤高,由此承擔了開啟元代新畫風之任。
再加上詩詞、書法的成就和對篆刻的深刻理解,可以說,趙孟頫已基本界定了後世文人畫家詩書畫印全能的標準。
回到家鄉吳興(今浙江湖州),趙孟頫在晚年憑藉其文化地位,將自己的繪畫觀念和實踐傳播到周邊的區域,開啟了以太湖流域為主體的江南在元明清時期成為中國繪畫中心的時代。
趙孟頫的鞍馬畫雖不及山水畫影響大,但也是成就卓著。現存的趙孟頫鞍馬畫主要有:《人馬圖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人騎圖卷》、《秋郊飲馬圖卷》、《浴馬圖卷》(均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調良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幾乎全部收藏在博物館,在市場上極少出現。
《滾塵馬圖》正是趙孟頫勤學畫馬的見證。想來1760年秋,乾隆閱覽此畫時,《浴馬圖卷》亦在宮內,當然令帝王想起趙孟頫據床學馬的佚事,並題詩:“前世應為支遁師,興來每愛寫權奇。何妨窗內窺如馬,正是全身里許時。”乾隆喜趙字趙畫,當然對此畫關注尤多,而據床學馬亦可為畫史一段佳話。據床學馬確實也反映了趙孟頫全面繪畫才能之成因,作為文人畫家的趙孟頫,特別注重寫生之全面性。
趙孟頫之畫馬,據其《人馬圖卷》題“畫固難,識畫尤難,吾好畫馬,蓋得之於天,故頗盡其能事。若此圖自謂不媿唐人,也有識者許渠具眼。”又題:“吾自小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乾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雲”。

作品賞析

《滾塵馬圖卷》畫面的用線絲絲不苟而氣韻生動,馬的結構除線條之外,渲染是其中的重要方法,這完全是唐代的鞍馬畫風。這種唐風之鞍馬畫從某種意義上使趙孟頫避開了直接表現蒙古人鞍馬的窘境,因為蒙古為遊牧民族,好馬之心天然有之,鞍馬畫之好亦為天然,趙孟頫以唐風鞍馬畫取代流行於元廷之金代鞍馬畫傳統,既是繪畫“古意”觀的體現,亦是作為趙宋皇族後裔和漢族知識分子文化的象徵。
從趙孟頫存世鞍馬畫和各畫上的題跋等分析,《人馬圖卷》標為1296年,趙孟頫43歲時所作,雖畫面有唐風,但明顯在馬的結構處理、渲染等方面顯得較為板滯,在隨後的其他鞍馬畫中,對馬的動態和結構處理得到較大的進步,《滾塵馬圖卷》亦是此進步的表現,這一方面是趙孟頫所提到的得韓乾真跡而學到許多唐人畫馬之精髓,另一方面是親自體驗馬的動態特徵而有所感悟。所以從畫面馬的技法來看,此圖雖無年款,但應是1296年後之作品。
此圖引首為乾隆時仿金粟山藏經紙,從整體裝裱看,亦是一派皇家風範。乾隆的收藏印騎縫而鈐的情況比較少見,而此卷中“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御書房鑑藏寶”、“石渠寶笈”等印均為騎縫而鈐,這種騎縫鈐乾隆收藏印只在元人《柳陰歸牧圖》軸(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等少量書畫上可見,所以是難得的實例。同時此卷著錄在《石渠寶笈續編》,在清宮時收藏於御書房。可謂是有皇家血脈之物,當為古書畫收藏難得之佳品。

畫家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昴,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自幼聰明,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信佛,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真草書俱佳,以真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