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
元祐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公元 | 1086年 | 1087年 | 1088年 | 1089年 | 1090年 | 1091年 | 1092年 | 1093年 | 1094年 |
乾支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改元
元豐八年宋神宗崩,哲宗繼位,次年改元。
大事記
元祐五年——西安碑林開建。
元祐五年——開封建造水運儀像台。
元祐八年——沈括著《夢溪筆談》。
出生
元祐四年——大慧宗杲,南宋著名禪師。
元祐五年——秦檜,宋朝大臣。
元祐五年——王彥,宋朝抗金將領。
元祐五年——陳與義,宋朝大臣,江西詩派的“ 三宗” 之一。
元祐八年5月18日——吳玠,宋朝將軍。
逝世
元祐元年——司馬光,宋朝史學家。
元祐元年5月21日——王安石,北宋大臣。
元祐五年——郭熙,宋朝畫家(約逝世於元祐五年)。
元祐八年8月——高滔滔,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神宗母,哲宗祖母,從元祐元年至八年執政。
同期年號
元祐年間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大安(1085年至1094年):遼—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年號
天安禮定(1086年正月至七月):西夏—夏惠宗李秉常之年號
天儀治平(1086年七月至1089年十二月):西夏—夏崇宗李乾順之年號
天祐民安(1090年-1097年):西夏皇帝夏崇宗李乾順的年號
保立:大理—段正明(1082年至1094年在位)之年號
建安:大理—段正明(1082年至1094年在位)之年號
天祐:大理—段正明(1082年至1094年在位)之年號
應德(1084年二月七日至1087年四月七日):白河天皇與堀河天皇年號
寬治(1087年四月七日至1095年十二月十五日):日本堀河天皇年號
廣祐(1085年至1092年):李朝—李乾德之年號
會豐(1092年至1100年):李朝—李乾德之年號
歷史記載
元祐元年
元祐元年 春正月庚寅朔,改元。丙午,錄在京囚,減死罪以下一等,杖罪者釋之。丁未,詔回賜高麗王鞍馬、服帶、器幣有加。罷陝西、河東元豐四年後凡緣軍興添置官局。丙辰,久旱,幸相國寺祈雨。立神宗原廟。戊午,甘露降。
二月辛酉,以河決大名,壞民田,民艱食者眾,詔安撫使韓絳振之。乙丑,修《神宗實錄》。丁卯,詔左右侍從各舉堪任監司者二人,舉非其人有罰。庚午,禁邊民與夏人為市。辛未,董氈卒,以其子阿里骨襲河西軍節度使、邈川首領。庚辰,夏人入貢。辛巳,刑部侍郎蹇周輔坐變鹽法落職。
閏月庚寅,蔡確罷。以司馬光為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詔韓維、呂大防、孫永、范純仁詳定役法。壬辰,以呂公著為門下侍郎。丙午,守尚書右丞李清臣為尚書左丞,試吏部尚書呂大防為尚書右丞。白虹貫日。丁未,群臣上太皇太后宮名曰崇慶,殿曰崇慶壽康;皇太后宮曰隆祐,殿曰隆祐慈徽。庚戌,賜于闐國王服帶、器幣。辛亥,章惇罷。甲寅,詔侍從、御史、國子司業各舉經明行修、可為學官者二人。乙卯,以吏部尚書范純仁同知樞密院事。丙辰,掩京城暴骸。罷諸州常平管勾官。
三月辛未,詔毋以堂差沖在選已注官。置訴理所,許熙寧以來得罪者自言。命太學公試,司業、博士主之,如春秋補試法。癸酉,置開封府界提點刑獄一員。乙亥,罷熙河蘭會路經制財用司。己卯,復廣濟河輦運。辛巳,詔民間疾苦當議寬恤者,監司具聞。以程頤為崇政殿說書。乙酉,許職事官帶職。
夏四月己丑,韓縝罷。辛卯,詔諸路旱傷蠲其租。壬辰,以旱慮囚。癸巳,王安石薨。辛丑,詔執政大臣各舉可充館閣者三人。壬寅,以呂公著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乙巳,詔戶部裁冗費,著為令。李憲等以用兵失利,為劉摯所劾,貶秩奉祠。辛亥,揚王顥、荊王頵並特授太尉。詔遇科舉,令升朝官各舉經明行修之士一人,俟登第日與升甲。罷謁禁之制。知誠州周士隆撫納溪洞民一千三百餘戶,賜士隆銀帛。癸丑,定六曹郎官員數。
五月丁巳朔,以資政殿大學士韓維為門下侍郎。罷諸路重祿,復熙寧前舊制。庚申,夏人來賀即位。壬戌,詔侍從、台官、監司各舉縣令一人。戊辰,命程頤同修立國子監條制。己巳,幸揚王、荊王第,官其子九人。癸酉,復左、右天廄坊。壬午,詔文彥博班宰相之上。
六月甲辰,置《春秋》博士。呂惠卿落職,分司南京、蘇州居住。戊申,以富弼配享神宗廟庭。庚戌,太白晝見。甲寅,詔正風俗,修紀綱,勿理隱疵細故。復置通利軍。程頤上疏論輔養君德。
秋七月丁巳,置檢法官。辛酉,設十科舉士法。劉恕同修《資治通鑑》,未沾恩而卒,詔官其子。乙丑,夏國主秉常卒。庚午,夏國遣使賀坤成節。
八月辛卯,詔常平依舊法,罷青苗錢。壬辰,封弟偲為祁國公。甲午,占城國遣使入貢。壬子,日傍有五色雲。磁州谷異壟同穗。
九月丙辰朔,司馬光薨。己未,朝獻景靈宮。辛酉,大享明堂,以神宗配,赦天下。丁卯,試中書舍人蘇軾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己卯,張璪罷。
冬十月丙戌,改衍聖公為奉聖公。庚寅,太白晝見。壬辰,夏人來告哀。庚子,遣使弔祭。
十一月戊午,以尚書左丞呂大防為中書侍郎,御史中丞劉摯為尚書右丞。乙亥,于闐國遣使入貢。庚辰,蠲鹽井官溪錢。
十二月庚寅,詔將來服除,依元豐三年故事,群臣勿上尊號。戊戌,華州鄭縣小敷谷山崩。戊申,詔以冬溫無雪,決繫囚。是歲,河北、楚、海諸州水。
元祐二年
二年春正月乙丑,封秉常子乾順為夏國主。戊辰,詔舉人程試,主司毋得於《老》、《莊》、《列子》書命題。辛巳,詔蘇轍、劉分攵編次神宗御製。白虹貫日。
二月丁亥,遣左司諫朱光庭使河北,振民被災者。詔施、黔、戎、瀘等州保甲監司免歲閱。丁酉,加賜于闐國金帶、錦袍、器幣。己亥,命吏部選人改官,歲以百人為額。辛丑,詔陝西、河東行策應牽製法。是月,代州地震。
三月壬戌,太皇太后手詔,止就崇政殿受冊。戊辰,詔中外侍從歲舉郡守各一人。令御史台察民俗奢僭者。夏人遣使入謝。癸酉,奉安神御於景靈宮宣光殿。庚辰,詔內侍省供奉官以下百人為額。
夏四月丙戌,交阯入貢。丁亥,鬼章子結齷齪寇洮東。戊子,慮囚。己丑,詔太師文彥博十日一議事都堂。辛卯,詔:“冬夏旱?,海內被災者廣,避殿減膳,責躬思過,以圖消復。”丁酉,以四方牒訴上尚書者,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察之。己亥,太皇太后以旱權罷受冊禮。癸卯,雨。乙丑,以徐州布衣陳師道為亳州司戶參軍。丁未,複製科。戊申,御殿復膳。李清臣罷。
五月癸丑,夏人圍南川砦。丁卯,以劉摯為尚書左丞,兵部尚書王存為尚書右丞。壬申,于闐入貢。丁丑,詔御史官闕,御史中丞、翰林學士、兩省諫議大夫以上雜舉。
六月辛丑,以安燾知樞密院事。壬寅,有星如瓜出文昌。丙午,邈川首領結藥來降,授三班奉職。
秋七月辛亥,詔戶部修《會計錄》。韓絳以司空致仕。夏人寇鎮戎軍。詔府界、三路教閱保甲。複課利場務虧額科罰。丙辰,罷諸州數外歲貢。戊午,以遼蕭德崇等賀坤成節,曲宴垂拱殿,始用樂。庚申,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辛酉,改誠州為渠陽軍。辛未,韓維罷。
八月辛巳,程頤罷經筵,權同管勾西京國子監。癸未,以西蕃寇洮、河,民被害者給錢粟,死者賜帛其家。詔復進納人改官舊法。乙酉,命呂大防為西京安奉神宗御容禮儀使。庚寅,西南蕃遣人入貢。癸巳,以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逆命,詔諸路帥臣嚴兵備之。庚子,授西蕃首領心牟欽氈銀州團練使,溫溪心瓜州團練使。辛丑,涇原言夏人寇三川諸砦,官軍敗之。丁未,岷州行營將種誼復洮州,執蕃酋鬼章青宜結。
九月乙卯,發太皇太后冊寶於大慶殿。丙辰,發皇太后、皇太妃冊寶於文德殿。己未,夏人寇鎮戎軍。丁卯,禁私造金箔。
冬十月壬午,奉安神宗御容於會聖宮及應天院。癸未,日有五色雲。戊子,恭謝景靈宮。辛卯,減西京囚罪一等,杖已下釋之。己亥,西南龍、張蕃遣人入貢。庚子,論復洮州功,種誼等遷秩、賜銀絹有差。
十一月丙辰,復置漣水軍。庚申,獻鬼章於崇政殿,以罪當死,聽招其子及部屬歸以自贖。乙亥,大雪甚,民凍多死,詔加振恤,死無親屬者官瘞之。罷內殿承制試換文資格。丙子,決囚。
十二月乙酉,賜諸軍及貧民錢。丙戌,興龍節,初上壽於紫宸殿。己丑,大寒,罷集英殿宴。壬辰,兀征聲延部族老幼萬人渡河南,遣使廩食之,仍諭聲延勿失河北地。乙未,白虹貫日。壬寅,頒《元祐敕令式》。是冬,始閉汴口。
元祐三年
三年春正月己酉朔,不受朝。庚戌,復廣惠倉。己未,朝獻景靈宮。庚申,雪寒,發京西谷五十餘萬石,損其直以紓民。辛酉,詔廣南西路朱崖軍開示恩信,許生黎悔過自新。壬戌,罷上元游幸。壬申,阿里骨奉表詣闕謝罪,令邊將無出兵,仍罷招納。甲戌,決囚。
二月甲申,罷修金明池橋殿。乙酉,德音:減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工役權放一年,流民飢貧量與應副。丙戌,詔河東苦寒,量度存恤戍兵。癸巳,罷春宴。乙未,白虹貫日。辛丑,太白晝見。乙巳,廣東兵馬監童政坐擅殺無辜,伏誅。
三月丙辰,韓絳薨。丁巳,御集英殿策進士。戊午,策武舉。己巳,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一千一百二十二人。乙亥,夏人寇德靜砦,將官張誠等敗之。
夏四月戊寅,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辛巳,以呂公著為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呂大防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范純仁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壬午,以觀文殿學士孫固為門下侍郎,劉摯為中書侍郎,王存為尚書左丞,御史中丞胡宗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趙瞻簽書樞密院事。癸巳,詔定職事官歲舉升陟人數。丁酉,阿里骨來貢。庚子,詔天下郡城以地里置壯城兵額,禁勿他役。
五月癸亥,漢東郡王宗瑗薨。
六月癸未,詔司諫、正言、殿中、監察御史,仿故事,以升朝官通判資序歷一年者為之。辛丑,夏人寇塞門砦。甲辰,五色雲見。
秋七月戊申,荊王頵薨。戊辰夜,東北方明如晝,俄成赤氣,中有白氣經天。辛未,太白晝見。癸酉,忠州言臨江塗井鎮雨黑黍。
八月戊寅,阿里骨入貢。己卯,進封揚王顥為徐王。辛巳,復置荊門軍。丙戌,罷吏試斷刑法。丁酉,渠陽蠻入寇。辛丑,降繫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
九月庚申,禁宗室聯姻內臣家。乙丑,阿里骨復遷職,加封邑。詔觀察使以上給永業田。丁卯,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十月丙戌,詔罷新創諸堡砦,廢渠陽軍。戊戌,復南、北宣徽院。
十一月甲辰,遣吏部侍郎范百祿等行河。丁卯,大食麻囉拔國入貢。詔歲以十月給巡城兵衣裘。十二月丁酉,渝州獠人寇小溪。壬寅,白虹貫日。
閏月癸卯朔,頒《元祐式》。甲辰,范鎮定鑄律、度量、鐘磬等以進,令禮部、太常參定。戊申,減宰執賜予。庚申,置六曹尚書權官。丙寅,詔吏部詳定六曹重複利害以聞。是歲,三佛齊、于闐、西南蕃入貢。天下上戶部:主戶二百一十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丁二千八百五十三萬三千九百三十四。客戶六百一十五萬四千六
百五十二,丁三百六十二萬九千八十三。斷大辟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元祐四年
四年春正月壬申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東門拜表賀。丙子,宴遼使於紫宸殿。甲申,以夏人通好,詔邊將毋生事。
二月甲辰,呂公著薨。庚戌,白虹貫日。乙卯,夏人來謝封冊。
三月己卯,作渾天儀。胡宗愈罷。丁亥,以不雨,罷春宴。己丑,詔自今大禮毋上尊號。辛卯,晝有流星出東方。癸巳,錄囚。乙未,罷幸瓊林苑、金明池。
夏四月乙巳,呂大防等以久旱求罷,不允。丁未,曹佾薨。戊申,罷大禮使及奏告執政加賜。戊午,立試進士四場法。壬戌,弛在京牧地與民。
五月癸酉,詔自今侍讀以三人為額。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坐不論蔡確,改官。辛巳,貶觀文殿學士蔡確為光祿卿。丁亥,復貶確為英州別駕、安置新州。丁酉,于闐國來貢。
六月甲辰,范純仁、王存罷。丙午,以趙瞻同知樞密院事,戶部尚書韓忠彥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許將為尚書右丞。丁未,夏國來貢。癸丑,邈黎國般次泠移、四林栗迷等齎于闐國黑汗王及其國蕃王表章來貢。
秋七月丙子,詔復外都水使者。丁丑,遼國使蕭寅等來賀坤成節,曲宴垂拱殿。庚辰,安燾以母憂去位。
八月壬寅,敕郡守貳以“四善三最”課縣令,吏部歲上監司考察知州狀。辛酉,太皇太后詔:今後明堂大禮,毋令百官拜表稱賀。
九月戊寅,致齋垂拱殿。己卯,朝獻景靈宮,辛巳,大饗明堂,赦天下,百官加恩,賜齎士庶高年九十以上者。乙酉,加賜韓縝、范純仁器幣有差。乙未,檢舉先朝文武七條,戒諭百官遵守。
冬十月辛丑,西南程蕃入貢。丁未,龍蕃入貢。戊申,翰林學士蘇轍上《神宗御集》,藏寶文閣。癸丑,御邇英殿,講官進講《三朝寶訓》。
十一月庚午,敕朝請大夫以下進士為左,余為右。溪洞彭儒武等進溪洞布。癸未,以孫固知樞密院事,劉摯為門下待郎,吏部尚書傅堯俞為中書侍郎。乙酉,有星色赤黃,尾跡燭地。己丑,太皇太后卻元日賀禮,令百官拜表。庚寅,章惇買田不法,降官。辛卯,改發運、轉運、提刑預妓樂宴會徒二年法。
十二月庚子,遼使耶律常等賀興龍節,曲宴垂拱殿。癸丑,更定朝儀二舞曰《威加四海》、《化成天下》。甲寅,減鄜延等路戍兵歸營。戊午,以御史闕,令中丞、兩省各舉二人。是歲,夏國、邈黎、大食、麻囉拔國入貢。
元祐五年
五年春正月丁卯朔,御大慶殿視朝。丁丑,朝獻景靈宮。
二月丁酉,罷諸州、軍通判奏舉改官。己亥,夏人歸永樂所掠吏士百四十九人。庚子,加溪洞人田忠進等九十二人檢校官有差。辛丑,以旱罷,修黃河。癸卯,禱雨岳瀆,罷浚京城壕。丁未,減天下囚罪,杖以下釋之。庚戌,文彥博以太師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等使致仕,令所司備禮冊命。壬子,彥博乞免冊禮,從之。甲
子,宴餞文彥博於玉津園。
三月丙寅朔,趙瞻薨。丁卯,詔賜故孫覺家緡錢,令給喪事。壬申,以韓忠彥同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承旨蘇頌為尚書左丞。癸未,罷春宴。壬辰,罷幸金明池、瓊林苑。
夏四月癸卯,詔鄭穆、王岩叟等同舉監察御史二員。甲辰,呂大防等以旱求退,不允。丙午,孫固薨。癸丑,詔講讀官御經筵退,留二員奏對邇英閣。丁巳,詔以旱、避殿減膳,罷五月朔日文德殿視朝。辛酉,以保寧軍節度使馮京為檢校司空。
五月壬申,詔差役法有未備者,令王岩叟等具利害以聞。乙亥,雨。己卯,御殿復膳。
六月辛丑,錄囚。癸亥,晝有五色雲。
七月壬申,涇原路經略司言:諸人違制典買蕃部田土,許以免罪,自二頃五十畝以下,責其出刺弓箭手及買馬備邊用各有差。乙酉,夏人來議分畫疆界。
九月丁丑,詔復置集賢院學士。
冬十月癸巳,罷提舉修河司。丁酉,詔定州韓琦祠載祀典。
十二月辛卯朔,許將罷。安康郡王宗隱薨。丙辰,禁軍大閱,賜以銀楪、匹帛,罷轉資。是歲,東北旱,浙西水災。賜宗室子授官者四十四人。斷大辟四千二百六十有一。高麗、于闐、龍蕃、三佛齊、阿里骨入貢。
元祐六年
六年春正月辛酉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東門拜表賀。癸酉,詔祠祭、游幸毋用羔。
二月辛卯,以劉摯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龍圖閣待制王岩叟簽書樞密院事。癸巳,以蘇轍為尚書右丞,宗室士俔追封魏國公。庚子,拂箖國來貢。丁丑,授阿里骨男溪邦彪籛為化外庭州團練使。
三月癸亥,呂大防上《神宗實錄》。己巳,御集英殿策進士。庚午,策武舉。癸酉,詔御史中丞舉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學士至諫議大夫同舉監察御史二人。丙子,呂大防特授右正議大夫。壬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九百五十七人。丁亥,罷幸金明池、瓊林苑。
夏四月乙未,復置通禮科。丙申,詔恤刑。辛丑,詔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異者不可輕授。仍搜訪遺材,以備擢任。夏人寇熙河蘭岷、鄜延路。壬寅,太白晝見。壬子,賜南平王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
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罷文德殿視朝。庚辰,詔娶宗室女得官者,毋過朝請大夫、皇城使。丁亥,後省上《元祐敕令格》。
六月壬辰,錄囚。甲辰,置國史院修撰官。乙卯,詔以田思利為銀青光祿大夫,充溪洞都巡檢。
秋七月癸亥,復張方平宣徽南院使致仕。乙丑,複製置解鹽使。己卯,振兩浙水災。
八月己丑,三省進納後六禮儀制。辛卯,詔御史台:臣僚親亡十年不葬,許依條彈奏及令吏部檢察。己亥,改宗正屬籍曰《宗藩慶系錄》。令文武臣出入京城門書職位、差遣、姓名及所往。己酉,修《神宗寶訓》。癸丑,詔鄜延路都監李儀等以違旨夜出兵入界,與夏人戰死,不贈官,余官降等。乙卯,夏人寇懷遠砦。
閏月壬戌,嚴飭陝西、河東諸路邊備。甲子,太白晝見。庚午,詔御史中丞舉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給事中舉監察御史四人。壬申,太子太保致事張方平辭免宣徽使,不允。甲申,刑部侍郎彭汝礪與執政爭獄事,自乞貶逐,詔改禮部侍郎。
九月丁亥,夏人寇麟、府二州。壬辰,詔州民為寇所掠,廬舍焚盪者給錢帛,踐稼者振之,失牛者官貸市之。癸巳,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丁酉,御試方正王普等,遷官有差。歲出內庫緡錢五十萬以備邊費。甲辰,幸上清儲祥宮。壬子,宮成,減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癸丑,以執政官行謁禁法非便,詔有利害陳述勿禁。
冬十月丁卯,有流星晝出東北。庚午,朝獻景靈宮,還,幸國子監,賜祭酒豐稷三品服,監學官賜帛有差。庚辰,令諸宮院建國小。貴妃苗氏薨。癸未,編修神宗御製官轉秩加賞。詔京西提刑司歲給錢物二十萬緡,以奉陵寢。
十一月乙酉朔,劉摯罷。壬辰,作《元祐觀天曆》。尚書右丞蘇轍罷知絳州。辛丑,傅堯俞薨。
十二月戊辰,開封府火。壬申,范純仁以前禦敵失策降官。是歲,兩浙水,定州野蠶成繭。高麗、交阯、三佛齊入貢。
元祐七年
七年春正月甲辰,以遼使耶律迪卒,輟朝一日。乙巳,張誠一以穿父墓取犀帶,責授左武衛將軍,提舉亳州明道宮。
二月丁卯,詔陝西、河東邊要進築守御城砦。
三月己亥,錄囚。
夏四月己未,立皇后孟氏。甲子,命呂大防為皇后六禮使。甲戌,立考察縣令課績法。
五月戊戌,御文德殿冊皇后。庚子,罷侍從官轉對。丙午,王岩叟罷知鄭州。大食進火浣布。
六月辛酉,以呂大防為右光祿大夫,蘇頌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韓忠彥知樞密院事,蘇轍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范百祿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梁燾為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鄭雍為尚書右丞,戶部尚書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甲子,置廣文館解額。戊辰,渾天儀像成。甲戌,日旁五色雲見。
七月癸巳,詔修《神宗史》。復翰林侍講學士。己酉,詔諸路安撫鈐轄司及西京、南京各賜《資治通鑑》一部。庚戌,宗室緦麻以上者禁析居。
八月丙辰,罷監酒稅務增剩給賞法。己未,詔西邊諸將嚴備,毋輕出兵。乙亥,戒邊將毋掊克軍士。前陷交阯將吏蘇佐等十七人自拔來歸。
九月戊戌,詔:“冬至日南郊,宜依故事設皇地祇位。禮畢,別議方澤之儀以聞。”己酉,永興軍、蘭州、鎮戎軍地震。
冬十月庚戌朔,環州地震。丁巳,陝西有前代帝王陵廟處,給民五家充守陵戶。丁卯,夏人寇環州。
十一月辛巳,太白晝見。甲申,詔太中大夫以上許占永業田。丙戌,于闐入貢。庚寅,帝齋大慶殿。辛卯,朝獻景靈宮。壬辰,饗太廟。癸巳,祀天地於圜丘,赦天下,群臣中外加恩。罷南京榷酒。民罹親喪者,戶以差等與免徭。辛丑,賜徐王劍履上殿。
十二月辛亥,阿里骨、李乾德加食邑實封。甲子,罷飲福宴。庚午,祈雪。是歲,兗州仙源縣生瑞谷。高麗、占城、西南蕃龍氏、羅氏入貢。
元祐八年
八年春正月己卯朔,不受朝。甲申,蔡確卒。丁亥,御邇英閣,召宰臣讀《寶訓》。庚寅,詔復范純仁太中大夫。壬辰,幸太乙宮。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
二月己酉,詔西南蕃龍氏遷秩補官。辛亥,禮部尚書蘇軾言:“高麗使乞買歷代史及《策府元龜》等書,宜卻其請不許。”省臣許之,軾又疏陳五害,極論其不可。有旨:“書籍曾經買者聽。”壬子,詔刑部不得分禁系人數,瘐死數多者申尚書省。癸丑,詔大寧郡王以下出就外學。
三月甲申,蘇頌罷。辛卯,范百祿罷。庚子,詔御試舉人複試賦、詩、論三題。
夏四月丁未朔,夏人來謝罪,願以蘭州易塞門砦,不許。癸丑,詔恤刑。甲寅,令范祖禹依先朝故事止兼侍講。丁巳,詔南郊合祭天地,罷禮部集官詳議。
五月癸未,置蘄州羅田縣。丁亥,罷二廣鑄折二錢。己丑,錄囚。辛卯,監察御史董敦逸、黃慶基以論蘇軾、蘇轍,罷為湖北、福建轉運判官。己亥,祁國公亻思為開府儀同三司。
六月戊午,梁燾罷。壬戌,中書後省上《元祐在京通用條貫》。
秋七月丙子朔,以觀文殿大學士范純仁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戊寅,令陝西沿邊鐵錢、銅錢悉還近地。
八月丁未,久雨。禱山川。辛酉,以太皇太后疾,帝不視事。壬戌,遣使按視京東西、河南北、淮南水災。癸亥,減京師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丁卯,禱於岳瀆、宮觀、祠廟。戊辰,赦天下。庚午,詔陝西復鑄小銅錢。辛未,禱於天地、宗廟、社稷。乙亥,禱於諸陵。
九月戊寅,太皇太后崩。己卯,詔以太皇太后園陵為山陵。庚辰,遣使告哀於遼。甲申,命呂大防為山陵使。壬辰,詔山陵修奉從約,諸道毋妄有進助。
冬十月戊申,群臣七上表請聽政。戊辰,徐王顥乞解官給喪,詔不允。庚午,復內侍劉瑗等六人。
十一月丙子,始御垂拱殿。乙未,以雪寒,振京城民飢。壬寅,賜勞修奉山陵兵士。
十二月乙巳,范純仁乞罷,不允。甲寅,仿《唐六典》修官制。丁巳,遼人遣使來弔祭。出錢粟十萬振流民。己巳,上太皇太后謚曰宣仁聖烈皇后。是歲,河入德清軍,決內黃口。
元祐九年
(紹聖元年)
紹聖元年春正月癸酉朔,群臣詣西上閣門進名奉慰。丙申,夏人來貢。辛丑,遣中書舍人呂希純等行河。罷河東大銅錢。
二月丁未,以戶部尚書李清臣為中書侍郎,兵部尚書鄧潤甫為尚書右丞。己酉,葬宣仁聖烈皇后於永厚陵。己未,祔神主於太廟。癸亥,減兩京、河陽、鄭州囚罪一等,民緣山陵役者蠲其賦。甲子,詔依章獻明肅皇后故事,罷避高遵惠諱。
三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乙亥,呂大防罷。庚辰,詔大學合格上捨生推恩免省試,附科場春榜。乙酉,御集英殿策進士。丁亥,策武舉。戊子,以徐王顥為太師,徙封冀王。癸巳,詔振京東、河北流民,貸以谷麥種,諭使還業,蠲是年租稅。丁酉,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九百七十五人。蘇轍罷。
夏四月乙巳朔,阿里骨進獅子。丙午,以旱,詔恤刑。己酉,詔中外決獄。庚戌,詔有司具醫藥治京師民疾。壬子,蘇軾坐前掌制命語涉譏訕,落職知英州。 癸丑,改元。白虹貫日。甲寅,以王安石配饗神宗廟庭。蔡確追復右正議大夫。戊午,復新城兩廂。庚申,減四京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壬戌,以資政殿學士章惇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范純仁罷。丙寅,罷五路經、律、通禮科。丁卯,詔諸路復元豐免役法。戊辰,同修國史蔡卞請重修《神宗實錄》。
閏月壬申,復提舉常平官。癸酉,罷十科舉士法。甲申,以觀文殿學士安燾為門下侍郎。丙戌,復義倉。丁亥,詔神宗隨龍人趙世長等遷秩、賜齎有差。戊子,詔在京諸司,所受傳宣中批,並候朝廷復奏以行。乙未,西南張蕃遣人入貢。丙申,命左僕射章惇提舉修《神宗國史》。丁酉,詔添差徐州兵馬都監。
五月壬寅,罷修官制局。甲辰,罷進士習試詩賦,令專二經,立宏詞科。己酉,修國史曾布請以王安石《日錄》載之《神宗實錄》。太白晝見。辛亥,劉奉世罷。癸丑,詔中外學官,非制科、進士、上捨生入官者並罷。編類元祐群臣章疏及更改事條。甲寅,右正言張商英言先帝謂天地合祭非古,詔禮部、太常詳議以聞。乙丑,
鄧潤甫卒。丁卯,嗣濮王宗暉薨。
六月甲戌,來之邵等疏蘇軾詆斥先朝,詔謫惠州。丙子,罷制置解鹽使。壬午,封高密郡王宗晟為嗣濮王。癸未,以翰林學士承旨曾布同知樞密院事。甲申,除進士引用王安石《字說》之禁。
秋七月丁巳,以御史黃履、周秩、諫官張商英言,奪司馬光、呂公著贈謚,王岩叟贈官;貶呂大防為秘書監,劉摯為光祿卿,蘇轍為少府監,並分司南京;梁燾提舉舒州靈仙觀。戊午,詔:“大臣朋黨,司馬光以下各輕重議罰,布告天下。余悉不問,議者亦勿復言。”
八月丙戌,召輔臣觀稼後苑。日有五色雲。壬辰,應制科趙天啟以累上書狂妄黜。
九月癸卯,遣御史劉拯按河北水災,振饑民。丙午,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庚戌,罷制科。罷廣惠倉。癸丑,令監司歲察守臣課績優者以聞。甲寅,知廣州唐義問坐棄渠陽砦,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庚申,太白晝見。丁卯,詔京東西、河北振恤流民。戊辰,流星出紫微垣。
冬十月丙申,三佛齊遣使入貢。丁酉,河北流斷絕。
十一月己亥朔,復八路差官法。壬子,以冬無雪,決繫囚。蔡確特追復觀文殿大學士。甲寅,開封男子呂安斥乘輿,當斬,貸之。丁己,詔河北振飢,諸路恤流亡,官吏有善狀、才能顯著者以聞。
十二月辛未,申嚴銅錢出外界法。庚辰,命諸路祈雪。丙戌,滑州浮橋火。己丑,漳河決溢,浸洺、磁等州,令計置堙塞。甲午,范祖禹、趙彥若、黃庭堅坐史事責授散官,永、澧、黔州安置。是歲,京師疫,洛水溢,太原地震,河北水,發京東粟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