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從義神岳瓊林圖

元方從義神岳瓊林圖

元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元代繪畫,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神岳瓊林》圖是方從義的代表作,畫面上幾座巍峨的主峰拔地而起,直插雲端,逼人的氣勢具有北方山川雄渾壯麗的特色,而畫面下端的小橋、溪水、樹叢、屋舍,又極具南方景物的獨特韻味。可見融合南北、師法自然是方從義山水作品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基本信息

簡介

紙本,水墨,縱120.3厘米,橫55.7厘米。

在元代有許多畫家是信奉道教的,方從義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與那些“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巍闕之下”打著道教的幌子,藉機親近權貴,妄圖得到統治者的青睞,企盼飛黃騰達的道門中人有所不同。他遊走於名山大川之間,結交王孫貴胄,其目的正如同他在《青陽文集》中所說:“太行者天下之背,而居庸、虎北者,天下之岩險也,其雄傑奇麗,非江南之所有。天府之藏,王公巨人之所有,皆古之名畫,余所願見者,今皆見之。”看來,到大自然中領略山山水水,到達官貴人府上飽覽歷代名跡才是他真正的心愿。

從技法上看,這幅作品既繼承了荊關董巨在構圖上的嚴謹、筆法上的細膩,同時又有二米山水的輕鬆與舒緩。畫中的山石樹叢,有的地方以層層積墨的方式逐步完成,顯得石崖凝重,樹木蔥鬱。通過墨色濃淡的不同變化,不僅分清了山體的陰陽向背、往來脈絡,同時也增添了立體效果,使形象更為生動。在有些細部的描繪上,作者並沒有以寫實為目的,而是根據畫面整體的需要加以巧妙變化,像畫中的小橋,傾斜扭曲的橋身有將坍塌的感覺,似乎與實際景物不符,但正是因為如此,它與龐大整肅的山體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更顯得生動有趣。整幅作品構圖飽滿卻絲毫不顯窒悶,一條小溪蜿蜒曲折,隨著它的伸展使畫面產生出深邃幽遠的效果,也正是這條小溪所產生的虛實相生的效果,給畫面平添了許多動感。由此可見作者匠心獨具的一面。

明代的王世貞把方從義的繪畫風格評價為“品之逸者”,這個“逸”字正說明了方從義的作品松秀灑脫,一任自然。清代的惲南田對方從義的評價也很高,說他的繪畫是“空靈澹蕩,絕去筆墨蹊徑,吾與方壺無間矣”。這句話也正是對方從義繪畫風格的概括。

作者簡介

方從義,生卒不詳,根據傳世的作品分析,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他仍然健在。字無隅,號方壺。方壺原為島名,與蓬萊、瀛洲都位於中國之東,是道教神仙的居所,也是道教中人的理想境界。方從義足跡江西貴溪,居上清宮,是道教“正一道”道士。《危太僕文集》中介紹說:“學道於龍虎(山),心跡超邁,不污塵垢,時時寫山水,有奇趣,若武夷、匡廬、恆岱、華不注諸山,數為余圖之,而仙岩者又常所坐臥其間者也。”這說明他既師法大自然,又力圖在作品中顯現道家思想,進而使其繪畫在“元四家”之外獨樹一幟,這對後來的許多山水畫家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