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官德論

儒家官德論

《儒家官德論》,作者楊建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於2007月12月1日出版,本書主要描述了儒家官德論,儒家官德理論是比較根深蒂固的,不僅是它形成了中國仕文化的主流意識,而且是它成為了儒學諸家流派的核心問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儒家有一套屬於道義論的話語體系,而儒家宮德理論正是這一話語體系里的風向標。

中國的歷史從哪裡開始,哪裡就有道德生活;中國的文化從哪裡開始,哪裡就需要有政治道德。歷史、文化、道德、政治,最終便集中為一種政治道德“圖騰”,也即隨著中國政治歷程的進展,需要一種官德理論,諸家為此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從廣泛性、深刻性、普遍性、具體性和影響力來看,儒家官德理論是比較根深蒂固的,不僅是它形成了中國仕文化的主流意識,而且是它成為了儒學諸家流派的核心問題。

我們要徹底了解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道德、政治變遷,要力求解讀這樣一份令古人驕傲、令今人迷惑的“中國文化大本”,是離不開儒家官德,作為政治道德遺產,留在現代人視野里的。

本書目錄

引言 儒家官德體系在道義論視閾中的定位

一、如何界域儒家的“道義論”

二、儒家官德在道義論意義下的“效率”問題

三、線索和脈絡

上篇:道義論與官德論

第一章 官德:儒家的用心

一、身份的象徵:從士到仕的道義性籌劃

二、孔子“仕的”用心

三、官經與官德

第二章 道義論·義務論·規範論·德性論

一、道義論轉化為義務論

二、義務論外化為規範論

三、規範論內化為德性論

第三章 官德境界:儒家需要一種集體性意識

一、義務境界

二、集體性意識

三、儒家哲學的政治道德用心

四、這番用心的官德命題:進退之辨和仁愛原則

第四章 從殷周開始的儒家道義論立場

一、殷人的“帝”,轉化為統治人世間的異在力量

二、周人的“天”,轉變為道義論的道德根據

三、德性與責任意識的積澱

四、儒家的開啟:從政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情結

第五章 儒家規範論與官德理論的精神寫照

一、先從一個契約論立場發問:規範的“契約”意義

二、儒家官德規範具有的“契約”性質

三、透過儒家“規範”論的語言視角

第六章 蕈儒家官德論的哲學基礎:孟子的設計和證明

一、思路與定向

二、先王與法先王

三、儒家官德與孟子積澱

四、透視《大學》路徑

第七章 三部儒家官箴中的一致性立場:透視道義論的政治道德意識和歷史反省意識

一、儒家·官箴:影響力

二、《虞箴》開始的歷史反省意識

三、揚雄《州官十二箴》的牧民覺悟

四、崔駟《官箴》三首的官德用意

五、歷代官箴與儒家仕文化

第八章 軋輥內 儒家官德中的反武巫傳統:道義論使然

一、由來已久的話題

二、“為官不接異色人”

三、當官戒巫,以義處命

四、儒家戒巫“散”論

中篇:做官的儒家定律

第九章 德與位

一、孔子擬定的三個基調

二、敬位意識

三、孟子的義務心擴展

四、《周易》的“中”位卦理

第十章 德與才

一、司馬光“德才之辨”的性質研究

二、儒家德才之辨在仕途中的的道義考量

三、對“賢”的深化認識

第十一章 德與民

一、德、民問題的由來

二、水火哲學:孔、孟之道的張揚及其轉向

三、儒家的民本義務性立場在實踐中的嚴格性

第十二章 榮辱觀:《三事忠告》中的發揮與儒家官德的基礎性檢討

一、為官吏設計的《三事忠告》

二、儒家立場的基礎性證明

三、榮辱觀念在基本的知恥心中生髮

四、道義論環繞

第十三章 義與利:堅定的道義論的立場與實學的開拔

一、義重於利的哲學溯源:儒家道義論立場的先在性

二、開拔出的“實學”真學問:真精神

三、儒家“義利”之辨中的“效率”觀念:何種意義中的“效率”

第十四章 窮與達:儒家仕觀中一種別樣的道義情懷

一、“惟義所在”:孟子的經典話語和後儒的闡發

二、處窮達變化的為官之德

三、《淮南子》的佐證

四、“逸民”的“獨善其身”:孔子之感慨

第十五章 先與後:理政中的策略——道義論的價值理性轉化為理政層面的工具理性

一、榜樣論

二、為政先學論

三、處危原則論

四、民本的取向

五、內聖而外王

第十六章 仕與學:人、官不二

一、儒家官德:學術與政治的“不二”

二、“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三、人、官不二

第十七章 和與中:儒家和諧能力思想的官德效應

一、貴“和”與“和而不同”,儒家和諧能力的政治考察

二、儒家和諧能力:仁愛原則的德性圓融

三、中庸之道:和諧能力的政治智慧

四、道義論引導下的和諧能力生長出的文明引申

五、一個擴展性的補充說明:《管子》與儒家和諧能力思想的“不謀而合”

第十八章 循吏之風:儒家官德的象徵

一、循吏與古代官德

二、歷代循吏的德政事跡

三、循吏折射出的官德精神:儒家背景引申的道義論義務性連線

下篇:熟仁與仕途

第十九章 官道中的熟境

一、求熟不誤於生,講熟不誤於政

二、熟仁成為了官經、官道、官術

第二十章 孔子的熟仁觀及其發微

一、孔子“熟仁”觀念之三句名言

二、成人之道的底據:熟仁之實踐價值

三、為政之道的底據:《詩經》之照觀

第二十一章 孟子“熟仁”之考辨

一、美在熟中:生存論語境

二、熟在“集義所生”

三、“德慧術”與熟仁在“善用易”中的溝通

四、“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

五、熟仁,道義論化在實踐運用中的特例:為政之德的用意

六、地位,政治道德與歷史跨越:造孟運動“熟仁”到了宋明理學

第二十二章 二程“熟仁”觀念的承繼與創意

一、依孔、孟而來的“熟仁”觀

二、方法論上的成就

三、“熟仁”在仕上的用意

第二十三章 朱熹“熟”論之洞察

一、“熟仁”,來自於孔、孟之開啟

二、“熟仁”的人生考量

三、“熟仁”的實踐價值洞察

四、“熟仁”,自孔、孟以來的創意

五、“熟仁”與仕的關係

第二十四章 別有新意的船山“熟仁”觀

一、對孔、孟“熟仁”觀念的創新發微

二、“仁之熟”辨:做人和做官

三、熟仁底據之考辨:新意發揮

四、哲學底據的再挖掘:“熟仁”之於“研幾”

第二十五章 王陽明論“熟仁”:意志考量

一、按孔、孟的教誨:承繼的是孔、孟,開拔的是自家

二、“志與熟”:“工夫純熟”的創意

三、“學與熟”:“只是一件事”

四、歸根結底,熟在“致良知”上

五、做人與做官:都在道義論上做文章

第二十六章 “熟仁”在治道中的提煉

一、“自德性中走來”——呂坤的熟仁視野

二、李栗谷的實學思想與熟仁的表達

三、曾國藩的“熟仁”之精蘊

跋 道義論意義中的儒家官德之展望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