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出處

《官箴》一卷,宋呂本中撰。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上嘗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諸臣。案此三字,呂本中《官箴》中語也。(按:此說誤,詳後)’是數百年後尚蒙聖天子採擇其說,訓示百官,則所言中理可知也。雖篇帙無多,而詞簡義精,故有官者之龜鑑也。”今檢呂氏《官箴》,全書共三十三條,其首條開頭云:“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與《四庫提要》所說相合。王士禛,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罷官歸里,康熙五十年去世。《古夫於亭雜錄》是他罷官後所作。該書卷一說,“清、慎、勤三大字,士禛二十年前亦蒙賜。”由此可知,他所說的“上嘗御書”之“上”,當是指康熙皇帝。這說明清代把清、慎、勤三字當作欽定的官箴是始於康熙。四庫館臣稱讚此三字“千古不可易,固有官者之龜鑑”,而《四庫提要》乃是乾隆欽定之書,這又說明在乾隆時期仍然是遵行祖宗舊制,以清、慎、勤三字為官箴的。趙翼是位乾嘉學者,他在《陔於叢考》卷二十七《清慎勤匾》條中說:“各衙署訟堂多書清、慎、勤三字作匾額。”這更是一條有利的證據。以清、慎、勤三字為官箴,不僅行之於康、乾之世,而且通之於有清一代,所以梁啓超在《新民說·論公德》中說:“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其他出處

四庫提要》:“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三十六字官箴

全文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廉則吏不敢慢
公則民不敢欺
公生明
廉生威

箴文傳承與顏門三傑

一、箴文的來歷與顏希深
顏希深(1729—1780年),是連平顏氏的五世祖,也是連平顏家進入仕途的第一代。三十六字箴文,是顏希深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間任山東泰安府知府時,在舊科房的殘壁中發現的。箴言原是明孝宗弘治年間,為了整頓吏治,提倡廉政,時尚流傳的做官格言,故曰“官箴”。當時,貞庵主人任泰安知州,曾將箴文刻石自警。箴文共三十六個字:“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顏希深讀了這碑文後,受到很大啟示,將它移到署內西邊走廊,並在碑文後面寫了跋文,當作自己和後繼做官人的座右銘,以鞭策自己和教戒屬僚及子孫後代。
二、箴文與顏檢為官的一生
顏檢(1757—1832年),顏希深之子。
顏檢真正得到箴文,是在嘉慶十九年(1814年)七月做山東鹽政時,由泰安令汪汝弼將石刻拓本寄送。顏檢知道父親能在外地做官數十年,“以誠事君,以德及民,以廉馭屬,至今民懷吏畏,猶津津然稱道不衰,所以整躬待物操持原有本也。”顏檢立志繼承父親的遺志,以廉政來勉勵自己。故令人重新將它刻在署內辦公的廳堂,奉為座右銘。顏檢為官的一生,以三十六字箴文作為做官的格言,用來鞭策和約束自己。
三、箴文與顏伯燾的督撫生涯
顏伯燾(1792-1855年),顏檢之子,道光十年(1830年)曾任陝西巡撫。
嘉慶十九年(1814年),伯燾考取翰林,利用假期省親的機會,到了浙江(當時顏檢任浙江巡撫)。顏檢拿出先祖的箴詞給伯燾看,並對伯燾說:“你現在已進入官場,應該懂得做官的道理。此是先人的格言,實也是祖訓。”伯燾接過來把它收藏好,道光二年(1822年)伯燾授延榆綏道,顏檢又教導說:“你今到外面做官,要隨時以箴詞勉勵自己,不能鬆懈。”伯燾遵命,帶著箴詞去赴任。後來,在一起做官的同事,知道伯燾有一本“官箴”,都爭相來索取手本。但陝西五原一帶又缺乏雕刻的匠工,於是寫信請長安令張愛陶(張聰賢)重刻石碑,放到碑林去,以便廣泛傳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