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傳統
文藝與世界模仿——再現論的傳統。在文藝與世界的關係上,西方文論最古老的一個傳統便是認為文藝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模仿”。文藝和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關係是古典文論不可迴避的最基本、最中心的一個問題,是文藝所面臨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文論的一個傳統是樸素地認為文藝是對外在世界的"模仿”、"再現”。早在前希臘時期,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便提出了"模仿說”,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文藝應該仿效好人、好事而不應模仿壞人,他的這些主張奠定了西方文藝"模仿說”的基礎。進入古羅馬時期,西方文論的這種模仿說實際上變成了對古希臘文藝範例的模仿。而文藝復興以後,隨著科學主義的興起,人們又開始把文藝看作是對外在自然世界的真實模仿與反映了,鏡子說成了這一時期的一個主要觀點,以後這種"鏡子”的模仿論傳統逐漸轉變成了比較自覺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要求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如實的反映生活,再現世界,出現了像斯湯達、巴爾扎克、狄更斯、歌德等這樣影響巨大的一大批世界性的大作家,把"模仿說”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在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文藝意識形態性質、文藝典型性等理論的論述中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從"模仿”到"鏡子”,從"鏡子”到再現,從再現到能動反映、典型的現實主義理論,模仿——鏡子——再現——能動反映——典型,這是"模仿說”傳統的發展歷程。
文藝與作家
激情——天才論的傳統。強調作家的主觀創造才能、個人天才、激情與靈感,強調作家用自己靈魂的"探照燈”來照亮整個世界,進行創作,這是西方文論的又一個傳統。中世紀神學時期,人們世俗的人間激情受到壓抑,把上帝看成一切事物的根源,認為七情六慾腐蝕人的心靈,要求人們對上帝絕對的虔誠與恭敬,宣揚禁慾主義。文藝復興興起後,人們以感性的人性論對抗宗教禁慾主義,以科學主義對抗愚昧主義,強調人現世生活的享受,強調人的自然真情,強調人自身個人才能的自由施展。啟蒙主義興起後,強調用知識理性"照亮”人,強調人的個性解放,更加強調創作中作家個人的主觀才能,在這一時期,人自身自然的、自由的情感也得到了強調,以後,隨著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興起,強調文藝是作家激情表現更是成為一股世界性的創作思潮,華滋華斯、拜倫、雪萊、濟慈、雨果、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普希金、歌德等一大批浪漫主義的偉大作家相繼出現,在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德國等浪漫主義都成了那一時期主要創作方法,文藝表現個人激情成了席捲世界的創作思潮。西方古典時期這種激情天才的傳統到19世紀中期以後,它的內涵有了明顯的改變,傳統的激情變成了一種以非理性為主要特徵的個人情感,
文藝與讀者
教化——愉悅的傳統
在文藝作品對讀者的影響、對讀者的作用這個問題上,西方古典文論非常重視文藝對讀者的引導、教化功能,強調文藝作品積極的社會價值與功利作用,形成了所謂的教化傳統。這種教化傳統常常以三種形式表現出來:一是要求文藝給讀者以教育與益處;二是要求文藝給讀者以愉快和喜悅;三是要求文藝能夠寓教於樂。那種遊戲與純粹自我發泄的文藝觀是很少見的。從古希臘的哲人到黑格爾,在文藝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上都強調文藝對讀者的這種教化、灌輸作用。
文藝作品自身
和諧——整一的美學傳統
在文藝的美學形態上,古典時期的文藝理論都追求和諧、整一的美學理想。西方古典時期人們一個最大的審美理想就是追尋事物的和諧、有序,事物之間比例、關係的適當、協調,希望把多種紛雜的事物統一為一個秩序井然的整體,追求一種安寧、和諧靜謐的美,其主要的審美品格相當於現在意義上的優美。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到近代的黑格爾,許多美學家都表現出這樣的審美理想。
根本特點
感性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說不是抽象的。美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真理和知識,即使美的東西有某種普遍性,典型性,蘊涵著"某種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著的,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如果不是感性的顯現理念,而僅僅只見理念,那這個東西不能叫做美。美是人的視覺一下能捕捉到的一個鮮明的栩栩如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這是美的首要條件。然後這個物象要能夠引起人們的想像、情感等活動,把這個畫面自己構築成一個連貫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包含欣賞者自己情感的美的畫面,如果還僅僅只停留在物象的階段,就很難有更美的感覺。所以,美實際上是感性形象經過人的感性"綜合”而形成的一個"意象”,是一個"物乙”而不是物體原樣的"物甲”了。
非功利性
人遭遇一個事物的時候,對它們會有多種態度。而通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科學的態度,一種是現實功利的態度,一種是審美的非功利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就是對事物的結構、構成和功能等做實事求是的客觀地分析、調查研究,尋找其規律和原理。而現實的功利態度就是考慮這個事物和我的直接的利害得失的現實關係,對於我有什麼用,非功利性的態度就是只著重於事物的形象給我的整體的感官的感覺,而不去看它對我有沒有實際的現實得失關係,也不去對它的細節做詳細清楚的深刻的科學認識。從科學的態度下解放出來,從實際利害得失的考慮中解放出來,人就會得到一種自由的心態,而這就是一種審美的心態。
情感的感染性
美是靠形象調動人們的感覺、知覺、情感、想像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象中去,審美是人的一種親自的體驗,審美主體完全沉浸在對象中,如醉如疵,獲得一種忘我的徹底的身心愉快。審美必須以形象感染人,打動人,以情動人是審美的重要特點。它不象傳輸科學知識或者哲學道理,用抽象、客觀的概念給人理性的知識。
情感的感染性是審美的一個基本特點。沒有情感就沒有美。所以,文學首要的特質就是形象的、具有非功利性的、以情感感染人的。
審美想像的特點是什麼
審美中的想像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想像,它有自己的特性,不同於科學的想像或一般日常想像。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也要進行各種想像,比如飛機還沒有造好的時候,他要想像飛機起飛和起飛後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情況怎么處理,也就是說科學或日常的想像主要著眼於事物的實際功能的想像。而審美中的想像主要是想像審美對象的整體形象,事物的形狀,充滿了審美主體的情感。比如詩人在想像飛機起飛,他常常只會想飛機起飛在雲層里飛翔是多么飄渺美麗,而不會考慮遇到惡劣天氣飛機怎么應對。劉勰在《神思篇》中說:"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審美中的想像是與事物的形象分不開的,它是一種自由的想像。審美想像具有非功利性,而科學想像則具有功利性,他想像的是事物的功能。作為想像,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超越時空的限制,感覺、知覺都只能感知眼前的"此時此地”的東西,而想像卻能使那些失去的東西不在眼前的東西”如在眼前”。
總的說來,審美想像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第一:審美想像是包含著情感的想像;第二,它需要充分調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