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
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藝是指以手工勞動進行製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有別於以大工業機械化方式批量生產規格化日用工藝品的工藝美術。 手工藝品指的是純手工或藉助工具製作的產品。可以使用機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藝師直接的手工作業仍然為成品的最主要來源。
基本內容
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曾經非常熟悉的手藝活已離我們遠去。然而,這些手工藝品是蘊涵人類文明之始的工藝文化。本質上講,手工藝是一種創意打扮人們生活的文化,是一種滿足人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藝術。正如日本學者 柳宗悅所說:“只有工藝的存在我們才能生活。從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們身著衣物而感到溫暖,依靠成套的器物來安排飲食,備置家具、器皿來豐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藝是貧弱的,生活也將隨之空虛。 ” 面對傳統手工藝的衰落,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就開始了範圍廣泛的“手工藝 復興運動”。雖然手工藝的復興作為文化上的一種思潮,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 社會生產的大趨勢,但卻充分肯定了手工藝品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啟發人們進一步思考如何避免工業化對 社會文化環境帶來的危害,如何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遺產以及尊重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等。 20世紀後期以來,發展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已成為各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20世紀90年代的“ 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法國提出“ 文化例外”的原則。澳洲地區重視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反對外來文化的侵略。新加坡開展“華語運動”以維護東方文化。日本、韓國把傳統 民間藝人視作國寶,稱為“文化財”。我國台灣則實施了 “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將民間藝術教育納入中國小教學課程。由此可見,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體現了人類的一種 文化自覺,保護了這種文化就保護了民族文化的尊嚴。我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根基。舍此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民族精神支柱。 傳統手工藝的衰落是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因而手工藝的復興必須面對現實,回響時代需求,不斷 “推陳出新”。第一,傳統手工藝和現代生活相結合,滿足和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傳統手工藝需要活用於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將傳統的繪畫與 雕刻工藝套用於 傳統建築與裝潢,在保持手工藝品基本特徵的基礎上,使其進入市場流通。 再如刺繡在和服上的套用。和服本身非常講究織染和刺繡工藝,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直到現在,逢年過節或在婚禮、葬禮、畢業典禮及慶祝會等隆重場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選。可見刺繡和服完全融入了日本的現代社會,成為一種生活文化和生活情境本身。 費孝通先生指出:“這些傳下來的東西之所以傳下來就因為它們能滿足當前人們的生活需要。既然能滿足當前人的生活需要,它們也就是當前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就還是活著。這也等於說一個器物一種行為方式,之所以成為今日文化中的傳統是在它還發生‘功能’,即能滿足當前的人們的需要。 第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快傳統手工藝品的不斷創新。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傳統工藝的創新具有必然性。因為不管是從樣式、質料還是從風格等方面來看,傳統工藝品都已成為一種定式,有的已作為一種傳統和規範而呈封閉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審美情趣、消費行為都會發生變化。那種品種單一、款式重複的工藝品已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最新的科技發展,將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合理運用到具體的手工藝品生產中。傳統文化只有經過與現代要素的重新組合,才能融入現代社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