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

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

內容簡介 《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提供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理解並把握傳播學的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的路徑。新聞、廣告、市場行銷、公關等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可以將這《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作為簡明易懂、體系完整的案頭工具書,通過簡易的目標檢索對自己置身其中的行業環境背景獲得更系統、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把握。

基本信息

本書信息

;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外文書名: Key Theories and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平裝: 411頁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條形碼: 9787301142035

商品尺寸: 22.6 x 16.6 x 2 cm

商品重量: 540 g

ASIN: B001HNDFWO

作者簡介

董璐,博士, 北京國際關係學院文化與傳播系傳播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傳播學理論、社會學研究方法。媒介管理與經營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德國斯圖加特傳媒大學媒體管理碩士學位(2001年)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05年)。參與,負責多項與上述領域相關的課題和項目,並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萬字. 著有《傳媒併購新論》一書,譯作有《生活中的傳播》等 。

目錄

第一章 傳播的類型

1 傳播(Communication)

2 內向傳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3 人際傳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4 組織傳播(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5 群體傳播( Group Communication)

6 大眾傳播( Mass Communication)

7 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8 跨文化傳播(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9 全球傳播( Global Communication)

10 健康傳播(Health Communication)

11 公共傳播( Public Communication)

第二章 傳播模式

1 傳播學( Communication Science)

2 模式(Model)

3 傳播模式( Communication Model)

4 傳播要素( Communication Factors)

5 拉斯韋爾模式/5W模式(Lasswell's Model)

6 布雷多克模式/7W模式(Braddock's Model)

7 申農一韋弗模式/數學理論(Shannon and Weaver Model/Mathematical Theory)

8 傳播過程理論(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9 格伯納模式/傳播總模式(Gerbner's General Modelof Communication)

10 奧斯古德一施拉姆循環模式(Osgood and Schramm Circular Model)

11 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Mass Communication Model)

12 丹斯螺旋模式(Dance's Helical Spiral)

13 賴利夫婦模式( Rileys' Modal)

14 德福勒的互動過程模式(Messag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Model)

15 馬萊茨克模式/大眾傳播場模式(Maletzke's Mass Media Model)

16 紐科姆A-B-X模式(Newcomb's A-B-X Model)

17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大眾傳播概念模式( Westley and MacLean's Conceptual Model)

第三章 傳播者

1 傳播者(Sender)

2 控制研究( Control Research)

3 信源(Source)

4 把關人(守門人)(Gatekeeper)

5 把關人模式( Model of Gatekeeper)

6 議程設定(Agenda-setting)

7 框架(Framing)

8 報刊的四種理論(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9 媒介的三種模式(The Media and Public Policy: Market,Communitarian, Advancing)

10 大眾傳播的功能( Functions of Mass Communication)

11 傳播控制(Control of Communication)

12 大眾傳播的體制(Mass Communication System)

13 社會主義傳播制度(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Socialism)

第四章 傳播媒介

1 渠道(Channels)

2 傳播媒介(Media)

3 大眾媒介( Mass Media)

4 媒介組織( Media Organization)

5 人類傳播發展的七座里程碑(Seven Milestone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istory)

6 印刷媒介( Print Media)

7 出版商(Publisher)

8 報紙(Newspaper)

9 雜誌(Magazine)

10 圖書( Book)

11 電報(Telegraph)

12 廣播電視業(Broadcasting)

13 廣播( Radio)

14 電視( Television, TV)

15 電影( Film)

16 錄音業(Recording Industry)

17 新媒介( New Media)

18 認識媒介的八個原則( Eight Principles about Media Literacy)

19 媒介選擇的或然率( Probability of Selection of Media)

20 傳播的偏向( Bias of Communication)

21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McLuhan's Theories of Media)

22 梅羅維茨的媒介理論( Meyrowitz's Theory of Media)

23 第四權力( Fourth Estate)

24 媒介的功能( Functions of Media)

第五章 傳播材料和內容

l 信息(Information)

2 信息化( Informationisation)

3 信息社會( Information Society)

4 噪音(Noise)

5 冗餘(Redundancy)

6 熵(Entropy)

7 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

8 信息流理論( Information Flow Theory)/信息擴散理論(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9 信號( Signal)

10 符號(Sign)

ll 語言符號( Verbal Sign)

12 非語言符號( Nonverbal Sign)

13 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14 共同經驗範圍( Common Experience)

15 語義學(Semantics)

16 抽象( Abstraction)

17 語言的特性(Character of l..angnage)

18 語言的誤用(Misuses of Language)

19 大眾傳播的內容(Cont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20 易讀性( Readability)

21 可獲得性(Accessibility)

22 訊息(Message)

23 文化( Culture)

24 選擇節目的最小公分母原則和最低反對原則(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LCD&Least Ob jectionable Programming, LOP)

25 謠言(Rumor)

第六章 客群

第七章 傳播效果

第八章 傳播的套用

第九章 媒介法規與倫理

第十章 傳播學主要流派和大家

第十一章 傳播學研究方法

附錄 傳播學作品與經典作品101部

後記

序言

2008年中國奧運經濟的勃興,必將為中國傳媒產業的快速發展製造新的契機,這已經成為國內傳媒業界普遍的共識;而近十數年時間裡,全球範圍內信息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發展這一現實,也已經成為強大的催化劑,不斷刺激、推動著整個傳媒業的技術更新與理念創新。可以說,傳媒業作為21世紀最令人矚目的焦點產業,正不斷吸引著國內更多的人才去挑戰並分享其中層出不窮的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