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傳承·超越》 編輯推薦: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之源泉,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學術界、科教界克服文化自卑主義與文化失敗主義傾向、煥發自主創新正能量的燈塔之一。
作者簡介
李世煇,北京市人,1932年生,志願軍鋼鐵運輸線老戰士,立三等功三次,軍功章三枚,1958年調千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88年總參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工程師退休,任高級工程師。1990——1999年被錢偉長先生聘任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1996年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次,1987年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科技貢獻點:以毛澤東哲學、軍事思想指導,有機組合套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出“典型信息法”假說,組成系統軟體,經過數以百計的地下工程(包括二灘、小浪底等若干涉外重大工程)套用驗證,經總參兵種部技術鑑定:具有專家諮詢水平,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五個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1998年經總參謀部與總後勤部批准,列入國家軍用使用標準,在全軍施行,2007年國際卷西力學學會主席推薦為現代化岩石力學建模與工程設計8種主要方法之一。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有4篇發表在具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期刊當中,專著《隧道圍岩穩定系統分析》(1991年,中國鐵道出版社)、與合作者合著並主編《隧道支護設計新論:典型類比分析法套用和理論》(1999年,科學出版社,科學出版基金資助)。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毛澤東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第一節 從孔夫子到毛澤東
第二節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思想與奇功偉業
第三節 極難齊備的主觀條件
第四節 當代中國的精神支柱,救世的指導思想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因:中華文化
第一節 中西文化一陰一陽,相反相成
第二節 中西文化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第三節 實踐主體的既有文化,決定了接受新文化的選擇性
第四節 出類拔萃的傳統文化素養,貫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思想路線
第五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西方明顯不同的版本
第三章 管窺毛澤東思想繼承與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引言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的複雜性
第一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主體和基礎”論證輯錄
第二節 管窺毛澤東對中華文化基本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第三節 毛澤東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繼承和發展
第四節 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繼承和發展
第五節 毛澤東思想對大同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第六節 毛澤東思想對儒家道統的繼承和創造性轉化
第七節 毛澤東承繼歷史遺產心路歷程管窺
第四章 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的中體西用
引言 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用關係簡述
第二節 中西文化體用關係不同認識舉要
第三節 一個旁證:日本文化的兩次轉型
第四節 西學之用已融入中國近代文化主體
第五節 怎樣看當代中國的中西文化關係:為中體西用正名
第六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源頭
第五章 以毛澤東思想武裝全黨,中國才能長治久安
引言 鄧小平說: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
第一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第二節 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理論
第三節 改革開放後,執政黨面臨的主要危險是脫離民眾
第四節 繼承發展毛澤東思想,解決現實難題
第五節 與美國霸權主義又團結又鬥爭,要依靠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
第六節 重大決策的歷史意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六章 “中庸”“時中”或“度”的問題
第一節 中庸本義及其迷失和回歸
第二節 《中庸》的現代意義
第三節 管窺政經方面中體西用與“度”
第四節 管窺科學技術方面中體西用與“度”
第五節 管窺文化方面中體西用與“度”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