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子木偶

傳子木偶

傳子木偶是閩北浦城民間藝人創造的獨有的木偶新劇種,屬提線木偶,演出的節目自隋朝開始,到明朝為止,內容是每個朝代的歷史故事,因此得名——傳子木偶。

歷史淵源

傳子木偶誕生於清順治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順治年間,浦城紳士王秀明由於打小就酷愛戲曲,成年時常集友吹唱,久而不足於樂,思而再三便突發奇想,命匠人根據《水滸傳》人物製成108個木偶,罩以戲曲服裝,稱108將。

傳子木偶的發生、發展,經歷了清初的產生、形成期,清中期與民國的成熟、興盛期,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文革”前的新生、轉折期,“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文革”後至今進入搶救、復甦期。1987年,浦城縣有關部門對傳子木偶展開摸底調查,並將有關資料記載於縣誌。

表演特色

傳子木偶高約0.7米,用細篾編成軀體,每個木偶配備一塊寬0.5米左右的提線板,板上栓12根線,線的尾端訂在木偶身上,演出時藝人以自己的手指牽動連在木偶身上的線,使木偶關節活動靈活。傳子木偶戲班藝人少,器具固定,設備簡單,可隨叫隨演。登台藝人4人,其中主台1人,開台報幕,各種角色都要會演;上手1人,操二胡、吹嗩吶等;鼓師1人,一鼓一鈸一鑼;提線1人。藝人圈裡戲稱傳子木偶是“一捆竹竿兩擔箱,三塊門板四人唱”,竹竿與木板是搭台所用,箱裝木偶,因為木偶多,要用兩擔箱,4個藝人都要會唱。

傳子木偶源於浦城古代民歌的繼承,但由於唱詞為文人所編,節目都是一些歷史故事,唱詞優美大氣,又有地方風味,細膩而不粗獷,文氣而不拒明快,既適合鄉野村夫的審美要求,又能得到文人紳士的欣賞。唱腔吸收民歌的精華,唱歌謠,亦稱歌謠腔,聽起來近似道士腔,節奏好似曲牌體,但無曲牌名,部分還採用高腔唱法。高腔的運用如今已趨於消失,這點彌足珍貴。

說台是傳子木偶的一大特色。因為別的戲班唱白均由正、副提線手擔任,而唯獨浦城提線傳子木偶由說台者統領。傳子木偶劇節目繁多,按朝代分期,一個朝代都有幾十個節目,可演出幾天甚至半個月。節目內容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上天類,為神仙佛祖故事;一類是人間類,為帝王將相故事;一類是民間類,為漁樵耕讀故事。經常演出的節目有《岳飛傳》《薛仁貴東征》《薛丁山西征》《三國演義》等連台本戲。

藝術價值

專家認為,在中國的民間木偶劇發展史中,浦城提線傳子木偶具有其獨特性,而且不見經傳,應屬木偶劇中的奇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