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泐文

傣泐文
西雙版納古稱“勐泐”。居住在該地的傣族自稱“傣泐”。
傣泐文是操傣泐方言的傣族使用的一種文字,主要通行於自稱“傣泐”的傣族和孟連、雙江、耿馬、鎮康、景谷、瀾滄等地的傣族以及信仰小乘佛教的布朗族地區。在國外,使用這種文字的還有緬甸南撣邦的“傣痕”、泰國北部的“傣允”和寮國的居民。在西雙版納地區,這種文字起初僅用於宗教活動,後來才逐漸傳入民間廣為使用。但是在其他的地方,至今依然只作為寺院中使用的經典文字,與日常使用的文字不同。
傣泐文的創製年代尚無定論,傳說有一本名為《多拉維梯》的傣文文獻記載,在傣歷639年(公元1277年)以前,佛教全憑口授傳誦,到639年始有一叫督英達的和尚把經書用鐵筆刻寫在貝多羅樹的樹葉上,從此才有了著名的貝葉經。一般認為這本書傣文文獻所記載的時間可與漢文史籍上的記載的與西雙版納關係極為密切的八百媳婦國使用白夷字的時間相互印證。因而,傣泐文有可能創於13世紀。
傣泐文來源於古老的印度文字,與中南半島的緬甸文、高棉文、泰文、僧加羅文有淵源關係,其文字形式都是從紀元前印度所使用的婆羅米字母演化而來。由於佛教傳播的路線不同,婆羅米字母后來分為南北兩路傳播演化,傳到中南半島後又分為兩個系統:一個系統是古代孟文,另一個系統是古代吉蔑文。傣泐文屬於孟文系統。
傣泐文和緬甸文、僧加羅文一樣屬於圓形體,字母主要由半圓組合或顛倒、冊轉方向構成,是一種拼音文字,自左至右橫寫,詞不連字,音節間有空格。傣泐文,共有156個字母,聲母47個,韻母109個,聲調2個。
用傣泐文記載的經文十分的豐富,包括了宗教、歷史、衛生、文學、藝術、哲學、醫藥等方面的豐富內容,是研究傣族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