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襄謨

傅襄謨字仲舉。江安縣漢安鎮人。祖父名世榕,曾任河北藁城及懷安知縣。其父增淞,排行第四,業儒未出仕。 襄謨童年,隨塾師張樹聲讀書。後考入縣立高等國小校第十三班畢業。1941年,襄謨在重慶任國民政府糧食部四川省儲運視察員。1944年,回鄉養病。1945年,江安進步刊物《聯誼旬刊》創刊,他為旬刊撰寫過多篇文章,對社會時弊、權貴劣跡進行揭露和評擊。這年,國民政府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提出所謂“還政於民”,把省、縣兩級參議會的參議員,由原來的“遴選”改為“民選”。汀安縣應選出省參議員一名。國民黨江安縣黨部書記長李茂林,欲圖占有此席位,傅襄模為了分散李的選票,經張乃賡、李劍彬等人支持,他也參加競選。與李針鋒相對地鬥爭,使李茂林未能當選。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25年秋,考入省立第三中學第十五班。1927年,省三中發生學潮,反對校長柴斯可。傅襄漠是這次學期的積極分子,被枝開除學籍。

1927年下期,裹漠在縣立高等國小初級部(校址關帝廟)任教。與省三中學生梁宗城、鄭國猷、何親佐、王星其、王啟明等(皆中共黨員)往還甚密,經梁宗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5—8月,任中共江安特支書記。

1928年秋,襄謨考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實用美術系,學圖案專業。從此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繫。學習期間,愛好新聞,參加了“四川駐平新聞記者聯合會”。該會是川籍愛好新聞報導的學生組成的,傅襄謨和後來成為名記者的范長江等都是其中的活躍分子。1930年,四川發生“廣漢兵變”,傳來了李司克犧牲的訊息,襄謨又得李司克之兄李劍彬及同學張安國來信,得知事變經過,寫出題為《廣漢兵變》的新聞報導,寄天津《大公報》發表。揭露軍閥鎮壓革命的真相。

1932年,襄謨從北平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回到四川。是年秋,應萬縣師範學校聘任為美術教員。

1933年,離開四川與張劍東、簡太良等經上海去日本東京留學,進入東京新聞學院,改學新聞。不久,與同時東波進入早稻田大學政經系的女同學雷季賢結為夫婦。1935年,在郭沫若的支持下,聯絡了一批進步留學生,有江安人張劍東、常化知、張安國及富順人簡太良,內江人蘇相華等創辦了《留東新聞》周刊。由襄謨任主編,張、簡任發行。後傅因病由張劍東繼任主編,簡任發行。郭沫若與襄漠私交甚好,傅父六十壽辰,郭親書屏為贈。郭與章伯鈞曾在襄謨寓所,與《留東新聞》同仁聚會,和他們暢談了國內革命形勢,北伐內幕及對未來的展望,對他的辦報方針,隨時給予指導。《留東新聞》發表了很多重要的報導和論文,激動了青年的鬥志。1935年,北京發生了“一二.九”大規模的學生救國運動。襄謨執筆在頭版頭條發表了題為《正陽門前新戰地,八千男女血淚橫》的報導,對愛國學生給以極大的關懷與支持。蔣經國在蘇聯寫信揭露蔣介石對其生母毛氏的殘酷虐待,原信在東京用日文發表。常化知執筆譯為中文,在《留東新聞》上轉載,日本極右法西斯分子,發表侵華叫囂。襄謨撰寫了《質大谷光瑞》針鋒相對、義正詞嚴地予以駁斥。

襄謨於1936年6月回國,應康心如、康心之兄弟在重慶主辦的《國民公報》之聘,作記者。抗戰軍興,多次赴抗日前線採訪,報導了很多對敵鬥爭的英勇戰績,激發了國人同仇敵愾的士氣。1938年,又兼任復旦大學新聞教授。是年冬返鄉,在省江中、江女中的學生大會上公開揭露汪精衛投敵叛國的經過。范長江奔赴延安,亦曾與襄謨話別、相約聯繫。

1939年7月,襄謨辭去《國民公報》記者及復且大學教授職務。這時,郭沫若任軍事委員會第三廳廳長。10月,推薦襄謨任“軍事委員會巾國電影製片廠”上校秘書,至1940年離職。在此期間,江安籍中共地下黨員席明真因故離家去重慶。襄謨介紹他到製片廠任“上尉書記”,獲得職業掩護。

1940年9月,四川省政府創辦機關報《四川國民日報》,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賀目光待聘襄謨為總編輯。適中共地下黨員張安國從雲南回鄉找黨組織,傅延聘張為編譯室編譯。後因賀國光與省主席張群之間有矛盾,該報於同年12月停刊。

1941年,襄謨在重慶任國民政府糧食部四川省儲運視察員。1944年,回鄉養病。1945年,江安進步刊物《聯誼旬刊》創刊,他為旬刊撰寫過多篇文章,對社會時弊、權貴劣跡進行揭露和評擊。這年,國民政府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提出所謂“還政於民”,把省、縣兩級參議會的參議員,由原來的“遴選”改為“民選”。汀安縣應選出省參議員一名。國民黨江安縣黨部書記長李茂林,欲圖占有此席位,傅襄模為了分散李的選票,經張乃賡、李劍彬等人支持,他也參加競選。與李針鋒相對地鬥爭,使李茂林未能當選。

1948年因病去世,終年3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