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傅狂波(1908—1954):原名傅葆芬,字子函。四川華陽永安鄉人。在成都師範大學讀書期間,參加學生運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參加國民革命軍第28軍的“廣漢起義”, 1934年7月參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任浙南紅軍游擊隊大隊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任新四軍第2支隊新3團參謀長,新四軍第6師16旅46團參謀長、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3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教育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炮7師副師長,志願軍炮7師副師長。1952年回國,供職於華東軍區司令部,同年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人物故事
青少年時期
傅狂波少年時入永安鄉國小讀書,繼入成都成城中學。19歲考入成都師範大學,在進步師長影響下,開始接觸馬列主義,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轉入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後返回成都,在成城中學、明本體育專科學校任教。1930年,因在成都春熙路帶領學生宣傳抗日,被地方當局追捕,逃離成都。不久輾轉至廣漢,參加10月25日共產黨人劉連波、曹荻秋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第二混成旅兩個團的"廣漢起義"。失敗後去南京,從事黨的地下活動,入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學兵總隊作兵運工作,後身份暴露,與董啟文、張熾昌、王太然等赴浙南參加紅軍游擊隊。1934年7月,參加由粟裕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11月,先遣隊與方誌敏紅十軍會合,成立紅十軍團,轉戰江西。1935年1月,紅十軍團奉令組成好紅軍挺進師,傅狂波隨師轉戰於潭道街、金陵鎮、青田、瑞安、平陽一線。
第五次反"圍剿"後,挺進師改為浙閩邊游擊總隊,傅狂波與40名紅軍戰士赴浙南,憑6支槍、5把梭標和兩把大刀創建了平陽革命根據地,任浙南紅軍游擊隊大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傅狂波部編入新四軍2支隊第4團,先後任老3營7連連長。第4團後編入先遣支隊,開赴江蘇溧陽、溧水地區,與陳毅所部共同創建新四軍蘇南根據地,任新四軍2支隊偵察參謀、新3團參謀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傅狂波任新四軍第6師16旅46團參謀長,參與並指揮了著名的石臼湖背水之戰。不久升任46團團長。1945年元月,蘇浙軍區成立,46團奉命挺進浙西敵後。2月,粉碎了安吉、梅溪日偽進攻,控制天目山、莫乾山大片土地。抗戰後期,傅狂波在新四軍江南指揮所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第3野戰軍組建"特種兵縱隊",傅狂波擔任“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教育長、副校長。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炮兵,傅狂波出任炮7師副師長。抗美援朝時期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傅狂波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7師副師長,軍功卓著,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元帥自由勳章。解放後
1952年,傅狂波回國供職於華東軍區司令部,同年入湯山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4年3月,在演習途中因腦溢血猝發逝世,時年僅46歲。主要功績
參與建立了浙南遊擊根據地。抗日戰中先後擔任新四軍連、營、團級指揮員。
任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教育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建設作出了貢獻。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獲得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自由勳章。
人物評價
同學的回憶:
他最愛閱讀進步書籍“在書店裡,我常與傅狂波、董啟文等同學不期而遇。”
傅狂波,原名傅葆芬,字子函。四川華陽永安鄉人。當年的傅狂波一定是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熱血青年,早在成都師範大學讀書期間,他就參加了學生運動,192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傅狂波和南京很早就結緣了,他曾經在南京軍政部學兵總隊學習。還曾經和好朋友在三牌樓足球場上合影留念。四川自貢干休所的一名離休幹部劉光沛在回憶錄中記述了當年的傅狂波:
劉光沛考入學兵總隊後,十分渴望獲得新的知識,經常在星期天、節假日時去逛書店,翻閱、購買新出版的書刊雜誌。在書店裡,他常與同校同學傅狂波、董啟文、董啟強等不期而遇。因書結緣,這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此後經常聚在一起交換彼此買的書籍,交流心得體會。國難當前,幾個熱血青年常常針砭時弊,對時局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時又相約著一起去看進步電影。
漸漸地,傅狂波和同學們都感到書店裡的書刊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了,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哲學書籍和一些闡明社會發展方向的書來看。有一次他們在書店找到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大家愛不釋手,當即買下來相互傳閱。看完後就聚在一起,利用夜間自習時間座談,漸漸成了一個讀書小組,吸引了許多同學加入。後來大家覺得不過癮,還找來了《資本論》等進步書籍。為了避開國民黨的檢查,大家經常用牛皮紙將書包起來,在紙上寫上《建國大綱》、《民權初步》等書名,萬一有人問起,他們就會說不過是些社會科學的書。
漸漸讀書小組的成員們意識到不能只是埋頭讀書,大家創作了進步短文,投到當時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上,《生活周刊》不僅刊登了文章,還鼓勵大家以後繼續投稿。
然而這樣的生活沒過多久。一天,董啟文他們來告訴劉光沛,他們將投奔陝北,讓劉光沛留下繼續活動。不久,傅狂波也離開了。當時劉光沛還不清楚同學們的身份,後來當局派人來盤查有關這幾位同學的事;加上對傅狂波他們所作所為的了解,劉光沛才發現傅狂波他們其實是浙南地下黨的成員。直到1950年9月,劉光沛到南京華東軍政大學教研班學習,再遇見傅狂波時,才知道當年他們幾個離開南京時,因為路費不夠,只有董啟強等幾個同學去了陝北,而傅狂波和其他同學則參加了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戰友的回憶:
他在浙南領導遊擊隊“一到晚上,傅狂波等人就在昏暗的燈光下刻印進步讀物。”
1934年夏,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對華北的侵略,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的國民黨軍正以重兵向蘇區腹地進攻。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紅7軍團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為宣傳和推動抗日民族運動,調動鉗制國民黨軍隊,減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率領下,從中央蘇區的東部出動,向閩、浙、贛、皖諸省國民黨後方挺進。這年的7月,傅狂波率先參加了先遣隊,雖然先遣隊最後失敗了,但是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積極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先遣隊轉戰至浙南時,開闢了浙南遊擊根據地,在此堅持游擊戰爭。傅狂波任浙南紅軍游擊隊大隊長。
幸運的是,在另一名戰友的回憶錄中,我們又找到了傅狂波在浙南遊擊隊的部分經歷,從而讓故事得以延續。
這名戰友回憶:1936年5月,傅狂波和張熾昌、董啟文、王太然等8位軍事骨幹從南京來浙江參加紅軍游擊隊。入冬之後,一直在瑞安石龍一帶工作。當時傅狂波和張熾昌主要負責刻印《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讀物、傳單,以及一些揭露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宣傳品。白天,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他們隱藏起來;一到了晚上,就點燃菜油燈,在昏暗的燈光下,辛勤地工作。當時傅狂波負責刻蠟紙,張熾昌他們負責油印,幾個人一直要忙到下半夜才能去睡覺。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大家仍然樂觀。平常一有空閒,傅狂波和張熾昌就會教文化水平較低的同志學文化,講革命道理給他們聽。
抗美援朝戰爭:
他和戰友在上甘嶺戰役中創造“奇蹟”“書頁中看不見他的身影,勳章是對他最好的讚美。”
1949年12月31日,第3野戰軍命令:“重炮師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7師,其所屬各團的番號待組成之後命令。”至此炮兵第7師正式命名並開始著手組建。1950年7月,傅狂波任炮兵第7師副師長。
1951年4月炮7師師長顏伏率炮7師入朝參戰,參加了粉碎敵“秋季攻勢”、反細菌戰、上甘嶺戰役、夏季戰役。
在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中,有多支炮兵部隊參與作戰,炮7師也是其中一支。炮7師師長顏伏臨危受命,被任命擔任上甘嶺戰役炮兵司令員。統一指揮支援五聖山前沿作戰的各配屬炮兵部隊,粉碎敵人的進攻。在顏伏的指揮下,炮種不一的龐大炮兵群,在整條戰線上實施步炮密切協同,阻擊敵人39次,擊斃敵人13000多人,80%被敵占領的我軍坑道都是依靠強大的炮火被奪回的。連美軍都不得不承認,“戰鬥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大炮發揮了驚人的作用”。
或許在現有文字中,很難找到傅狂波當時的身影,但作為炮7師的副師長,他和所有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所作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上甘嶺戰役被軍史學家稱為“整個韓戰中最為殘酷、最緊張的一次防禦戰役”。上甘嶺地處五聖山南麓,山勢險峻、地勢複雜,不利於開設炮兵陣地,加上戰局變化快,炮兵陣地的位置轉換十分頻繁。在這段艱苦的日子裡,在敵機無盡的瘋狂轟炸中,炮兵部隊在顏伏的指揮下,一次又一次對敵人展開猛烈攻擊。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12月上甘嶺戰役勝利後指出:“我軍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的要素。”並稱讚:“這是奇蹟!”
傅狂波顯然也在這份稱讚中,並且是當之無愧的,他榮獲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自由勳章,就是對他的最好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