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乃彬

傅乃彬(1912~2001)又名傅翁,別字蔚吾,生於陽江市江城區北門街一個貧苦家庭。

陽江漆藝名師傅乃彬
傅乃彬之父傅次瓊在陽江市江城區太傅路會德京果店當僱工,其長兄傅乃桐為陽江市江城區廣泰成皮箱店掌柜。傅先生在陽江縣立高等國小念書時,就喜愛繪畫,尤受其長兄影響對漆器工藝甚為偏愛。1924年,其長兄介紹他到陽陽江市江城區廣泰成漆器皮箱店的分店——廣州和泰成皮箱店做勤雜工和漆器零什活。1926年他返回陽江市江城區廣泰成皮箱店學畫漆花。廣泰成老闆鄭文光,他見傅乃彬畫工已達到廣州漆器師傅的藝術水平,就由他取而代之。傅乃彬在廣泰成畫了10年漆花,後在“新生活”、“南光”等10餘家皮箱店繪漆花。1956年1月,陽江縣漆器工藝生產合作社成立,他進入改社。1958年夏,該社轉為地方國營陽江縣漆器工藝廠。1958年冬,他被選派赴北京觀摩全國漆器工藝產品展覽。翌年,到福州參加全國漆器工藝研討會,還隨省工藝美術參觀團到長沙、武漢、揚州、北京、杭州等地參觀取經。
1960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多次被評為廠、工業系統和縣的先進生產者,並長期擔任廠設計組組長等職務。他是陽江縣第二、三屆政協委員。1962年第4期的《廣東畫報》上報導他熱心指導青年工人的事跡,並刊登他設計的漆器工藝產品照片。
1962年夏天,在一次全縣工交系統表彰先進活動中,他與“季芙小刀”創始人梁季芙以陽江著名老藝人資格,坐在木椅上被扛著巡遊全城,以表彰他們的傑出貢獻。
傅乃彬擅長花鳥漆畫,早期運用傳統表現手法,使用金、銀顏料,以自創為主,後來增加使用蛋殼、鏍鈿鑲嵌等工藝手段,並借鑑福建的變塗漆器工藝。1944年創作的斗方漆畫《春夏秋冬》,深受著名漆畫家蔡克振教授讚賞。
傅乃彬是解放後最早製作脫胎漆器的人,他以這種工藝主持製作的一系列作品被海內外收藏。1964年,為祝賀越南領袖胡志明主席75歲壽辰,他領銜精心製作的一幅名為《旭日蒼松》的彩色石雕(100×60公分)轉贈給胡志明主席。
七十年代初,傅乃彬帶動技術骨幹開展技術革新,除生產傳統產品漆皮箱、漆皮枕、漆盒,還生產屏風、酒茶具、花瓶、漆畫及藝術陳設品等。據統計,到八十年代初已有800多個品種。他倡導引進了石浮雕工藝品種;採用平板貼上石浮雕工藝,改變了汕頭、浙江青田等地採用的先陰刻木板後再鑲嵌石浮雕的工藝流程,工藝簡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獨創的瓷漆結合工藝流程,給漆器廠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傅乃彬有6個子女,他們都長期從事漆器工藝工作,可謂漆器之家。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詞條
本文來自:新陽江(http://www.yjcity.com/),原文地址:http://www.yjcity.com/wiki/view.asp?id=5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