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日本的女兒節。又稱雛祭。
雛祭(雛祭り)是日本女孩子的節日,又稱 人偶節、 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 女兒節。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本來在農曆的三月初三,明治維新後改為西曆3月3日。
父母會為女兒設定階梯狀的陳列台,由上至下,擺放穿著和服的娃娃,這種娃娃在日本稱為雛人形。而男孩節則定於端午節。
雛祭當天雖然不是日本國定假日,但家中的成員大都儘量聚在一起祝福女孩子健康平安的長大成人。
現代許多的日本網路遊戲也多為慶祝女兒節,開始有女兒節人偶的虛擬擺飾,而人偶的肖像也多取材為遊戲內的女生角色。
由來
因每年3月3日在祭壇上擺供用土、紙等製成的外飾服裝的偶人而得名。過偶人節最早源於古代日本人流放偶人的習俗。所謂流放偶人,即給燒製成的泥娃娃穿上紅色紙服,連同祭品一起放在稻草筏上,讓其順水漂流而去。據說這是為讓偶人把人身上的污垢髒物順水帶走,以消災滅禍。偶人節到了江戶時代被定為全年五大節日之一。過去在3月3日,孩子們可到鄰近的各家去玩,不經大人許可就可拿走供壇上的偶人和食品。今日本人過偶人節,凡是有女孩的家庭,約從2月20日起就設定5~7階的梯形偶人供壇,上面供上以取形日本天皇和皇后為首的各種古裝偶人,一直擺到3月7日以後。偶人的排列一定要男女成對,寓意夫婦和睦。3月3日這天,全家人要坐在擺滿偶人的供壇前,向女孩贈送禮物,祝賀節日。
習俗
紅、粉、白各色梅花綻開微笑帶著春天的問候來到我們身邊。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里,有女孩子的家庭就會忙碌起來,為3月3日的偶人節作準備。偶人節是日本的傳統節日,又稱為女兒節或桃花節,源於中國。據說古時中國4日曆的3月上旬,人們會來到河邊洗手和腳,把罪孽、污穢、厄運洗,求得平安。到漢代己漸漸演變成在河邊詠詩、飲酒,享受湖光春色了。 平安時代(794一1192)初期經過相當長一段時期吸收、融合。道教色彩非常濃厚。在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之後,日本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和風文化”。那時在貴族中女性尤其是少女們非常流行賞玩偶人。 以後又與祈求身體安泰之風俗相結合,形成了用偶人按撫身體,然後把偶人和供物擺在用草編的織物上,再把它們一同放人水中任其漂走。 這一“送走偶人”的習俗,據說能把疾病和災難帶走。在日本中部地區這一古老傳統至今仍保留著。最早,偶人是用紙或稻草做成的站立式簡單人形,星移斗轉,情人被做得越來越講究,人們就不再捨得把它們放入河中順水漂走了,而是將它們擺置家裡,細細觀賞。進入江戶時代(1600一1868),更是出現了品目繁多的各式偶人,繼而又模仿古代宮廷的風俗,一對和睦、相愛的皇室夫婦偶人端坐於鋪設了紅色絨毯的階梯大陳列架的最上層,3名自女和5位樂手分別排列在前,再配上各種道具。以後,在江戶時代中期每年的3月3日被正式定為偶人節。從此它作為一種女孩子的節日在民間盛行了起來。人們通過這一儀式,祈求女人‘健康成長、幸福安康,其中也包含被保佑而感謝的心情。
現在的慶祝法
如今,偶人己被做得十分精教、華麗,價格也自然不菲了。這些造型各異、妙超橫生的木偶娃娃不僅成為每個家庭里珍貴的藏品,也是難得的民族藝術珍品。一身金線織花的錦緞,搖曳於兩旁的紙罩蠟燈,襯著嬌艷的桃花,還有春季應時的盛宴,象徵著美好、富足。自己的女兒將來能像偶人公主那樣幸福,是每個父母的祝福。隨著時代的變遷,偶人節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蘊意。在日本有女孩子的家庭,會買上一套木偶娃娃,每年的2月中旬,人們就早早地把偶人擺置出來,寄希望於女兒能早一些找到如意郎君,完 成婚嫁。3月3日的情人節一過就會立即收拾起來,以免女兒在家裡呆的時間太長,找不到婆家。等到女孩子做新娘的時候,她就把這些木偶連同父母多年來的祝福都帶到小家庭,然後傳給自己的女兒,如此世代相傳下去。“點上燈籠,獻上桃花,五人樂隊吹起笛子敲起鼓,今天是快樂的偶人節。”悠揚的樂曲聲響起來子,歡快祥和的氣氛中浸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