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偰氏先民早在公元650年前就起源於北方較為偏遠的蒙古草原,古代俗稱“漠北地區”,當時是一支依靠遊牧的遊牧民族,即為“東突厥汗國”,在中國史料上,主要活動在阿爾泰山周圍,屬遼闊的蒙古草原一帶。在隋朝年間,公元552年的時候,突厥部落開始建立自己的政權,隨後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在長期的東西皇權爭奪中,被唐朝掌政的太宗皇帝所殲滅,隨即其中的一些部落融入到華夏民族這個大家庭中。
偰氏先祖暾欲谷(後突厥汗國貴族)原為東突厥汗國國相,在突厥內部紛爭中,被同居漠北草原的回紇汗國所吞併,歸順回紇汗國之後,暾欲谷任為回紇汗國國相。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發生安祿山反叛朝廷動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急詔回紇汗國國王發兵協助平叛,先祖暾欲谷國相隨回紇同汗國太子入關幫助唐朝討伐安祿山叛軍,在整個平叛安祿山戰役中,國相暾欲谷,指揮有利並且戰功顯赫,被唐肅宗冊封為“太傅忠武王”(史料記載為《忠義王》)。
公元840年,由於回紇汗國內部權利爭奪,回紇汗國可汗被殺,諸部潰散,根據史學記載,回紇汗國部分分為四個分支,一支南下歸順的唐朝,一支西奔葛邏祿,建立政權,一支跋山涉水到達西域吐蕃,一支艱苦跋涉到達吐魯番盆地。而先祖們,到達吐魯番盆地在天山南部的山間盆地里建立了回鶻政權,先祖合剌普華先輩就屬於這一支部落暾欲谷的後裔,而這一支部族也被稱之為高昌人氏。
岳璘帖穆爾,回鶻人畏兀兒國相暾欲谷的後裔,與其兄仳俚伽普華共同繼承回鶻國國相,仳俚伽普華身為回鶻國國相,盡心盡力幫助國王清楚西遼監督過程中有較高的貢獻,理應受到國王的嘉賞,然而國王聽進小人讒言,逼走仳俚伽普華投奔蒙古國,整個家族融入元朝,從此高昌偰氏的開篇逐漸揭開。
仳俚伽普華歸附蒙古國,受到成吉思汗的高度重視,被“賜予金虎符,獅鈕銀印,金螭樓各一,飲食供帳,殆擬王者,仍食二十三郡,尋賞銀五萬兩”,岳璘帖穆爾,隨兄歸附後受成吉思汗重用,跟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屢建戰功,後受元太祖嘉獎,訓導諸王子。在元史中,偰氏先祖被列為“色目人”等級,同屬於蒙古統治階層,在元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岳璘帖穆爾共有十子,依次序為益彌勢普華、都督彌勢普華、懷來普華、都爾彌勢、八撒普華、旭烈普華、和尚、合刺普華、獨可理普華、脫烈普華。合刺普華排行第八,從小隨母山東益都(現山東濟南),合刺普華,自幼聰明好學,富有大智,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回鶻民族和漢族文化的薰陶,為後來元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奠定了基礎。
合刺普華,高昌人,先祖暾欲谷,因助唐朝討伐安祿山,封忠武王。合刺普華,幼年隨母親暾夫人客居益都。李璮之亂,隨母避難,後跟隨撒吉斯平山東之亂,因其孝感所至,備受撒吉斯器重,授予宿衛之職,回益都做官,後任漕運使,為官“存國體、勵士節、定官程、厚民生、招舊族、撫新民。”1284年為了配合右丞攻打越南的戰役,在運送給養途徑廣東時遇劫匪歐鍾,寡不敵眾被俘,後遇害年僅39歲。某年朝廷下令追封:戶部尚書、上輕車都尉,封高昌郡候。妻配希台勒氏,壽至72歲逝。追封高昌郡夫人。
偰文質(偰氏姓氏始祖),幼年時隨父母居住於粵南,十歲時木希台勒患重疾,尊醫囑,毅然割大腿肉救母,被粵南人稱讚為“忠、貞、孝三節備一身”。經朝廷任命為承擔經理江浙糧行,懲治貪腐,後改授通議大夫,潭州路(今長沙)總管。潭州到任後,興利除害,執法不阿,改任贛州總管,尋佩金虎符,同知廣西宣慰府司事副都元師。此間,正遇廣西柳州,慶遠、賓州路部分瑤民叛亂,奉命領兵剿之,其不以武力鎮壓,反而採取攻心,誘賊黨眾,計擒賊首,降者達萬眾。後遷任正議大夫,官至廣西都府元帥的高官要職。逝後被元帝追封為“宣惠安遠功臣、禮部尚書”,加封“雲中君候、謚忠襄”
元代溧陽縣衙為此專門在沙漲村口樹了一座牌坊名為—-“五桂坊”。 就是歌頌偰氏一脈“五子登科”。
五子有“偰玉立、偰直堅、偰哲篤、偰朝吾、偰列箎”。
長子:偰玉立,延祐五年(公園1318年)中進士,授正議大夫,東昌路同知,濟南路治中,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事,泉州路達魯花赤,文學造詣較高留世《世玉集》。
二子:偰直堅,字世學,泰定甲子(公園1324年)中進士,授承務郎,宿松縣達魯花赤,又遷淮安擼清河縣(進江蘇淮陽)達魯花赤,同知新昌州事。
三子:偰哲篤,字世南,延祐二年(1315年)中進士。授中奉大夫,廣東道肅政廉訪司事,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由太常轉為西台監察御史,遷任南台監察御史,江西行省右丞,升任工部尚書,曾參與《遼史》的編撰,擔任《遼史》編寫提調官。
四子:偰朝吾,字世則,至治辛酉(公元1321年)中進士,授承務郎,封奉義大夫,同知循州知事(進廣東惠州市東郊),技江縣達魯花赤。
五子:偰列箎,字世德,治順庚午(1330年)中進士,授將士郎,戶廣行省管勾,廣州潮陽縣達魯花赤。
偰文質的三子偰哲篤、孫子偰斯還先後擔任過尚書職務。“兄弟五進士,父子兩尚書”,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先祖世系簡表
暾欲谷-克直普爾-岳弼-亞思弼-岳磷貼穆爾-合刺普華-(始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 (十世)-------------(十一世)------------(十二世)
偰文質:
長子:偰玉立----------偰列圖
次子:偰直堅----長子:偰必思---曾舉江西鄉貢,入籍江西。
次子:偰洪安
三子:偰哲篤----長子:偰遜------------長子: 偰長壽----------偰遜於元代至正十三因受其父偰哲篤的政治牽連而移居高麗(又名偰伯遼遜,偰燾 )次子:偰延壽,(即今韓國慶州分支)
三子:偰福壽
四子:偰慶壽
五子:偰眉壽
(偰文質)次子:偰理台----------長子:偰伯貞---------明初,受戰亂 影響,舉家定居安徽和州,今之和縣歷陽鎮-(即安徽分支)
次子:偰伯亭 -------------------------------------------------------遷至天津武清縣(今屬河北)河西
三子:偰帖該------------尚不知其後代及下落
四子:偰德其------------尚不知其後代及下落
五子:偰斯--------------偰鏞-----------------------------------------------------------長子:偰土權(又名偰土忠,於永樂年赴雲南任官而定居,即姚安始遷祖)
次子:偰土器--長子:偰宏---江蘇省溧陽市沙漲村
次子:偰周
三子:偰土衡-----------長子:偰慶
次子:偰雲
三子:偰彰
四子:偰遂
五子:偰達
六子:偰敏
七子:偰謙
八子:偰讓
六子:偰弼---------------尚不知其後代及下落
七子:偰賚---------------尚不知其後代及下落
(偰文質)四子:偰朝吾--------偰崇安
五子:偰烈箎-------偰永安----------公元1359年農民起義軍陳友諒攻陷南昌時偰烈箎殉難,偰永安明朝時曾任陝西巡撫,故南昌應有偰家後人。
六子:偰禪海雅-----偰月盧(待考證)
越倫質--偰善著----------長子: 偰正宗----------------------------------福建建陽分支
次子: 偰阿爾思
姚安偰氏分布:白石地
楊家村
高視槽
芭蕉沖
右所沖
山腳村
山後村
甸心村
官 村
馬海場
三江口
花邑村
武都衛
李家凹
赤額坪
蔡家凹
朝陽屯
梯子山
姚安縣城
安徽和縣偰氏分布:
和縣歷陽鎮:
劉壟偰大村
劉壟偰灣
何明汪橋
城北月塘
十里
和縣烏江鎮:
張 集
和縣縣城
姓氏名人
偰明翔:黃埔軍校第二十期學生
偰遜:(1319~1360)字公遠,本名偰伯遼遜,偰哲篤長子,維吾爾族。居集慶路溧陽(今江蘇溧陽),偰列篪之侄。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進士,任翰林應奉、宣政院斷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經。因丞相哈麻與其父偰哲篤有怨,伯遼遜遭忌,出守單州,丁父憂,寓大寧(熱河平泉)。至正十八年(1358)紅巾軍克上都,逼大寧,伯遼遜為避亂,攜子弟逃至高麗。高麗恭愍王(1352~1374)曾在元廷侍太子於端本堂,與伯遼遜有舊誼,故對其待遇優渥,封高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遜。元至正二十年卒於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高麗,子孫先後出仕高麗、朝鮮,其家族綿延至今。有《近思齋逸稿》傳世。事見《高麗史·偰遜傳》。
偰玉立:(1290-1365年),字世玉。新疆維吾爾族人。居高昌郡(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出身摩尼教世家,偰玉立本人不信仰摩尼教。
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中進士。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以正議大夫任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在泉州任上,見譙樓瓦腐木朽,乃撥款修建,並發動郡人捐助。費時三月,譙樓恢復舊觀。政事之暇,偰玉立留心考求地方志乘。因南宋淳佑《精源新志》(又名“後志”,成書於淳祐十年)以後,泉州方誌已百年失修,當時朝廷開修宋、遼、金三史,徵集各地方志,泉州獨缺。偰玉立感到“是邦古今政治沿革、風土習尚變遷不同,太平百年,譜牒猶有遺逸矣。今不紀,後將無征”。親自主持《清源續志》編纂工作,聘三山(福州)文士吳鑒具體負責,考求圖志,搜訪舊聞,編輯成書。泉州是舶司所在,諸蕃輻輳之所,是年冬,旅行家汪大淵再次來泉州,偰玉立探知他多年遊歷海外,熟悉海外諸國山川、土俗、風景、物產,就請他撰《島夷志》附於郡志之後。泉州清淨寺供天的銀燈和房屋寺產被竊被占,寺字廢壞。教徒到官府控告,多年不得解決。至正九年,閩海憲金赫德爾行部至泉州,清淨寺教長夏不魯罕丁、都寺舍剌甫丁、哈怫卜又率領眾教徒投訴,赫德爾命偰玉立負責辦理,偰玉立很快征回舊物,教徒大悅。偰玉立又倡議並主持清淨寺的重修工作。里人金阿里獨力捐資,寺宇煥然一新。至正十年,偰玉立主持重修泉州文廟明倫、議道二堂和西廡齋舍、先賢祠等。郡人蔡元,14歲有神童之稱。偰玉立保薦他進京師,朝廷授他編修官職,偰玉立以此激勵學風。同年,偰玉立和泉州路總管孫文英下鄉勸農,並在南安九日山崖刻“邵農於郊”紀念此事。至正十年起,同安、仙遊二縣“流賊”屢犯泉州。為加強防範,保護外僑不受騷擾,至正十二年偰玉立決意拓城。他將羅城南牆向南推進,與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所築“東自浯浦、西抵甘棠橋,沿江為蔽”的翼城連線成新羅城,內外都用石頭壘築。改鎮南門名德濟門。廢通津門,又在臨漳、德濟門之間建南薰門。偰玉立在擴城同時,疏浚城壕,並在舊羅城南濠兩岸砌石,作為內濠。偰玉立能體察民情,興舉廢墜,修造橋樑,賑濟貧苦。泉州人民敬重他,在城東和橋南二處立祠奉祀。偰玉立工詩書,好山水,遍游泉州名山古蹟,留下許多吟詠題刻。
偰正才:男,研究員。
1983年南京師範大學本科畢業,1986年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同年到南京55所工作,1997年5月晉升研究員,2000年6月調入深圳大學。長期從事PDP平板顯示研究,曾獲電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榮獲電子部部級優秀科技青年、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現為國家“863”計畫平板顯示專項戰略專家組成員。主持或參與完成了“256×256電漿顯示器”、“512×256電漿顯示板”、“512×512線電漿顯示板”、“600×400電漿顯示板”、“640×400電漿顯示板”、“640×480電漿顯示模組”、“768×512電漿顯示終端”、“PDP加速壽命試驗研究”、“多色PDP光柱顯示”、“電漿選址液晶顯示(PA-LCD)技術研究”等十多項國家重點軍事工程新型顯示器的研究和科技部“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大螢幕電視平板顯示系統技術方案的研究”、國家計委“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彩色電漿顯示器”等多項重要研究項目。單金屬電極增厚及製作、高解析度電極斷線和短路等缺陷的修補、高密度各向異性導電粘接膜電極引出、全薄膜低溫製作大面積高解析度顯示器件關鍵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有重要創新,其中高密度各向異性導電粘接膜技術的研究使我國繼日本、美國之後成為第三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768×512 PDP顯示器到目前為止仍是我國自主研製的解析度最高、顯示面積最大的平板顯示器。上述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套用於052、093、094、10號等國防重點工程的指控、導航、通信和雷達系統中。目前正在承擔著國家863“十五”重大專項“高清晰度平板顯示技術”的研究。發表論文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