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健康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探討和解決有關保持或促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學在矯正影響人類健康或導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為,尤其是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疾病發生中所應發揮的特殊功能;探求運用心理學知識改進醫療與護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和減少社會損失的途徑,以及對有關的衛生決策提出建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心理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在這一點上,健康心理學同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於未然”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發展過程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並首先受到預防醫學界的重視。它是在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形勢下出現的。美國從節約醫療保健經費開支與降低發病率的目的出發,率先開始了對健康心理學的研究。
1976年,美國心理學會討論了心理學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強調心理學在心理衛生中的作用外,還指出心理學應當研究有損人類健康或導致疾患的心理與社會行為因素,探討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以及幫助人們學會應付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隨後,成立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健康研究小組,並在此基礎上,於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學分支,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的第38分支,並創辦了《健康心理學》和《行為醫學雜誌》。Joseph Matarazzo(1982)是該分會的第一任會長,他提出了健康心理學的4項目標:第一,保持並促進健康水平;第二,預防並治療疾病;第三,鑑別病因以及健康與疾病和相關功能障礙之間的相互關聯;第四,分析並改善醫療保障體系和健康政策。
由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及其工作實踐與人類健康的各種問題緊密相聯,甚至直接關係到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後的短短几年裡就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今在歐洲不僅已成立歐洲健康心理學會,比利時、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等許多國家也都建立了為數很多的國立健康心理學機構。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和聯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資金開展健康行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國已制定出公眾健康法規。一些開發中國家也已制定出有關計畫。
主要宗旨
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任務是使心理學在行為醫學和預防醫學中發揮作用。它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套用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行為理論、程式學習、行為健康和條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為的矯正、生理功能障礙的康復、意外事故的減少、精神緊張的緩解,以及運動鍛鍊與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也對降低許多心身疾病,如對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發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
在預防與心理行為因素關係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學著重探討行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機制以及矯正的方法。它綜合運用了心理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提出了積極的預防心臟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關禁菸、戒酒、限制高鹽與高脂飲食的諮詢建議,提倡採用科學方法進行增強體質的鍛鍊,主張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養成良好習慣,並強調個人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心,培養自我保健等等。統計表明,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顯著降低。
實踐表明,健康心理學在與相關學科的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已經並將會越來越顯示出其造福人類的重要作用。在美國,通過健康心理學家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菸者的比率已明顯下降,成人的吸菸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吸菸致病致死的這一尖銳社會問題。
面臨問題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它也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和探討的問題。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科學中汲取有益於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方法,手段,並與社會各有關方面進行有成效的合作,以實現為社會培訓“健康人”(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探尋和確定培養健康心理學家的正確途徑與恰當標準;明確健康心理學家的工作內容、研究方向與職責許可權,設定適當的工作機構並建立和健全相應的工作制度等等。
在中國,健康心理學也已日益受到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重視
適應與心裡健康
適應於適應公式
一、適應
所為適應(adjustment),是指機體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need),而與環境發生調和作用的過程,它是一種動態的、互動的、有彈性的歷程,不僅是單向的(one-way),而且是雙向的(two-way)或多項的(multi-way)歷程。當個人需求與環境發生作用時,若不能如願以償,通常會造成兩種情形,其一為形成悲觀消極心裡,另一為從失敗中學習適應方法。當有機體與環境發生作用時,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是適應組型或適應習慣,成功的適應才能增進心裡健康,養成健全的人格,失敗的適應就會造成心裡不健康和不良的人格。
「適應」或「良好適應」至少要符合兩項條件:
(一)就主題來說,個體的需求已獲得滿足,緊張情緒也已消除,其有需求→行動→目標(need act goal)的過程是順利的。
(二)就社會來說,個體需求的滿足方法是社會所認可的,亦即應同時具有「需求滿足」與「社會認可」這兩項條件。反之,「不適應」或「不良適應」(maladjustment)是指缺乏二者或其中之一,缺乏前者為「個人不適應」,缺乏後者為「社會不適應」。人類其所屬環境,都有適應行為,其適應行為只有良與不良之別,沒有能與不能之別。
二、適應公式
國內學者柯永河曾提出心理健康公式如下:
B=E÷P
其中B為症狀出現率,E為內外壓力總和,P為自我強度(ego-strength),意為:個人心理不健康,與自我強度成反比,與內外壓力總和成正比;換言之,個人之心理健康,與自我強度成正比,與內外壓力總和成反比。若P〉E,則B→正常,若P〈E,B→不正常,唯實驗證明:適應的焦慮是激勵抱負水準與提高學習效率之有用條件,當內外壓力總和稍高於自我強度時,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若內外壓力總和遠高於或低於自我強度時,則B維持正常,如常態編班下的兩極學生都可能搗蛋,亦即當E〈P〈E時,B→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