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並首先受到預防醫學界的重視。它旨在探究與理解身心之間的相互關係。健康心理學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

基本信息

《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探討和解決有關保持或促進人類健康預防治療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學在矯正影響人類健康或導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為,尤其是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疾病發生中所應發揮的特殊功能;探求運用心理學知識改進醫療與護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和減少社會損失的途徑,以及對有關的衛生決策提出建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心理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介紹

《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在這一點上,健康心理學同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於未然”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並首先受到預防醫學界的重視。它是在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形勢下出現的。美國從節約醫療保健經費開支與降低發病率的目的出發,率先開始了對健康心理學的研究。1976年,美國心理學會討論了心理學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會議除了強調心理學在心理衛生中的作用外,還指出心理學應當研究有損人類健康或導致疾患的心理與社會行為因素,探討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以及幫助人們學會應付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

隨後,成立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健康研究小組。在此基礎上,於1978年 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學分支,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的第38分支,並創辦了《健康心理學》和《行為醫學雜誌》。由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及其工作實踐與人類健康的各種問題緊密相聯,甚至直接關係到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後的短短几年裡就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今在歐洲不僅已成立歐洲健康心理學會,比利時、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等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為數很多的國立健康心理學機構。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和聯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資金開展健康行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國已制定出公眾健康法規。一些開發中國家也已制定出有關計畫。

研究對象

《健康心理學》心理學圖
現代科學家日益看重這樣一種觀點,即人的思想、情感、行為和健康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他們的興趣導致心理學出現了一個新分支,即健康心理學(又稱為身心心理學、行為醫學,或“psychosomaticmedicine”),還有一個醫學的新分支可稱為心理精神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ilogy)。在這兩個分支當中,健康心理學研究的是心―身―神,包容性更加廣博,而心理精神免疫學專門研究情感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健康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心理因素對整個身體健康的影響。身心心理學家一般會研究人為什麼生病,人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健康,如何防止人體生病。健康心理學家尤感興趣的是,壓力如何影響大腦及其他身體結構,其他身體結構又如何影響壓力的出現。還有,由心理因素導致身體症狀的各種身心問題(另有一種情況是,本來存在的身體症狀和疾患因心理因素而惡化,這與此不同)。

健康心理學家還研究其他多種有關健康的課題,比如,怎樣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如何傳授人們應對壓力的策略,以及如何提高保健服務的質量和政策建設。

任務內容

《健康心理學》心理學錯覺圖
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任務是使心理學在行為醫學和預防醫學中發揮作用。它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套用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行為理論、程式學習、行為健康和條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為的矯正、生理功能障礙的康復、意外事故的減少、精神緊張的緩解,以及運動鍛鍊與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也對降低許多心身疾病,如對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發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在預防與心理行為因素關係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學著重探討A型行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機制以及矯正的方法。它綜合運用了心理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提出了積極的預防心臟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關禁、戒、限制高鹽與高脂飲食的諮詢建議,提倡採用科學方法進行增強體質的鍛鍊,主張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養成良好習慣,並強調個人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心,培養自我保健等等。統計表明,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顯著降低。

實踐表明,健康心理學在與相關學科的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已經並將會越來越顯示出其造福人類的重要作用。在美國,通過健康心理學家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菸者的比率已明顯下降,成人的吸菸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吸菸致病致死的這一尖銳社會問題。

目標方向

《健康心理學》心理學錯覺圖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它也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和探討的問題。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科學中汲取有益於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方法、手段,並與社會各有關方面進行有成效的合作,以實現為社會培訓“健康人”(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

探尋和確定培養健康心理學家的正確途徑與恰當標準;明確健康心理學家的工作內容、研究方向與職責許可權,設定適當的工作機構並建立和健全相應的工作制度;等等。在中國,健康心理學也已日益受到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重視。

學科定義

《健康心理學》心理學圖
身與心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對本書的意義非常重要,也就是說,你的疲憊感和你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生活態度有關。當然,身心關係不僅涉及疲憊問題,在人類的一切作為上都可以表現出來,不管你是在聽音樂、發電子郵件,還是在學習功課。事實上,這一關係顯著地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過,它不僅能帶給我們快樂,也能引起特殊的問題,對長期感覺疲憊的人來說正是如此。

這樣看來,解決慢性疲勞的辦法很簡單,你需要在身、心和神的層次上有所改變。具體地說,簡單生活並改變思維方式能夠減輕壓力,壓力減輕能夠緩解氣失調的狀態,因此能夠減少你的疲憊感。簡而言之,大多數健康心理學家都認為,簡單生活、減輕壓力以及改變思維方式的自助療法能夠對各種身心疾患有所幫助,無論是以心理問題為主還是身體問題為主的身心疾患。我們強調思想、情感和行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說,要想做出改變,擺脫疲憊感,你的命運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說,通過改變看問題的角度,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本書第5章,我們還要討論你的認知結構和生活態度的重構過程――認知重構。

和諧與衡

《健康心理學》心理學錯覺圖
我們已經談過健康心理學家強調的幾個方面:促進健康、找出致病的心理因素、提高保健水平等等。健康心理學的另一研究方向是面向普通人群的大眾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建立起有益身心健康而又行之有效的個人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這方面的研究對慢性疲勞無疑也是非常適用的。你要重建平衡、減輕疲勞,需要在四方面進行努力,即運動鍛鍊、營養、態度和精神這四個方面。

單純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糖塊里含有的,能夠很快被消化,並提供能量給你的身體。不好的是,碳水化合物缺乏一些基本的營養素,不能保證你長期活動的能量需求,還可能讓你吃了又想吃。而過量攝入卡路里指標高的糖分,會使人產生疲勞感。日常飲食的糖分過高還會導致各種問題,比如肥胖症、糖尿病、齲齒和焦慮綜合症。碳水化合物對於即時的能量需求是有用的(比如臨時需要體力的時候),但它不應該成為你飲食的基本內容。如果你習慣性地攝入過多糖分(還有咖啡因或酒精),你就必須加以改變,這才有可能保持精力充沛。可以考慮用複合型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全麥麵包或者意大利麵條,這些東西消化慢,可以保持一個穩定的能量水平,它們應該占據你日常飲食的最大部分。胺基酸(aminoacidL-Carnitine)和B5等維生素可以促使身體產生更多的能量,還有一些草藥,比如人參和銀杏,據說也能起到這種作用。

結論

《健康心理學》心理學圖

健康心理學是一門學科,旨在探究與理解身心之間的相互關係。慢性疲勞大多源自日常生活壓力所造成的失衡狀態。慢性疲勞存在於身心交界的層面上,是身與心協調與否的真實反映。

從東西方的思維角度看,慢性疲勞與失衡的生活方式有直接關係,失衡的生活方式又與壓力、不良飲食習慣、運動不足、消極生活態度以及對精神事物缺乏興趣有關。

無論原因是什麼,疲憊不堪是一種很難受的感覺。為此我們撰寫了本書,給讀者提供一整套循序漸進的平衡能量的方法,使你的身、心、神變得更健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