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馬鞭
假馬鞭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莖四方形,小枝細長,鋪散,棱上及節上被硬毛。廣布於雲南全省各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假馬鞭
- 別名:假敗醬(種子植物名錄、海南植物志),倒團蛇(廣東),玉龍鞭(廣西、廣東),大種馬鞭草、大藍草(廣東)
- 拉丁學名: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
- 界:植物界
- 族:馬纓丹族(Lantaneae Briq.)
-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
- 目:唇形目(Lamiales)
- 科:馬鞭草科(Verbenaceae)
- 亞科:馬鞭草亞科(Verbenoideae Briq.)
- 屬:假馬鞭屬(Stachytarpheta Vahl, nom. conserv.)
- 種:假馬鞭
- 命名者及年代:(L.) Vahl
- 分布區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雲南
所屬卷
:Stachytarpheta Vahl, nom. conserv.
所屬科
:Verbe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
:假馬鞭
其它中文名
:馬鞭子、鐵馬鞭(各地)、馬鞭稍(各地,滇南本草)、龍芽草(圖經本草)、紫頂龍芽(本草綱目拾遺)、兔子草(蘇)、紅藤草(滬)、土荊芥、野荊芥、山荊芥(浙)、蜻蜒草、蜻蜒飯(浙,閩)、鐵掃帚、鐵筅帚(浙,贛)、順律草(閩、兩廣)、馬板草、瘧子鞭(粵)、白馬鞭(桂)、馬鞭痧、六桿草(玉溪)、大仙鶴草(大理)、燕尾草(文山)、“阿洛俄紀”(紅河哈尼語)。
文獻來源:Verbena officinalis L. (1753); Schau. in DC. (1847); Benth. (1861); C. B. Clarke in Hook. f. (1885); Maxim. (1886); Forbes et Hemsl. (1890); Merr. (1927); P' ei (1932); P. Dop in Lecte. (1935); H. - M. (1936).
V. officinalis var. ramosa Levl. (1912).
描述欄位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莖四方形,小枝細長,鋪散,棱上及節上被硬毛。葉堅紙質,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下延,長2—6(8)厘米,寬1.5—4毫米,不規則羽狀分裂或具粗齒,通常被灰白色硬毛,背面脈上尤甚,側脈6—10對,乾時背面帶白色,網脈略可見,生於下部的具短柄,上部的無柄。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的葉腋內,纖弱,常不分枝,結果時長達25厘米;花小無柄,最初較密集,果時疏離;苞片漸尖,比萼略短,被硬毛;萼長不及2毫米,被硬毛,具5脈,脈間白色膜質,頂端具5個極小齒;花冠藍紫色,長約4—8毫米,花冠管彎,長約5—6毫米,外面被微毛,裂片5,近相等,小;雄蕊4,內藏;子房無毛;花柱無毛,長約1毫米,柱頭短。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裂成4個小核,長圓形,截面三角形,平坦,腹面被粉末狀鱗片。
分布及生境
:廣布於雲南全省各地,海拔(350-)500—2500(-2900)米的荒地上。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均產之。廣布於全球的溫帶至熱帶地區。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
:全草入藥,為發汗藥,有涼血散瘀,清熱消毒,利尿消腫的功效;莖葉並用於通經,內服可以促進分娩及產後胎盤脫離,清除產後排泄物久滯及月經困難,並有消脹除蟲之效;根用於紅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等症,並有下瀉作用。獸用治膨脹,水瀉,瀉血及豬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