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制

在古代,除平時的休息曰外,也有節假日。 唐代,中秋節給假3天,清明祭祖給假4天。 明代冬至放假3天,元宵節放假10天。

我國假如制多年前的漢代就開始了。當時官員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故稱假日為“沐日”。漢代規定,朝中官員可每5天返家沐浴,所以叫“五日休”。唐朝改為“旬休”,即每10天可休息1天。在古代,除平時的休息曰外,也有節假日。唐代,中秋節給假3天,清明祭祖給假4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元宵節放假10天。
為了鼓勵臣下盡心國事,晉代定有“急假”.即讓官吏處理緊急家事不一年不得超過60天。後晉時,家在外地的官吏還給探親路程假。清政府對有功人員要賜“賞假”。林則徐
患病,道光皇帝降旨賞假3個月。此外,麥收農忙季節也要相應給假。
對於官吏的休假,歷代都有嚴格的規定。唐德宗曾明確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吏,滿假那天,必須到衙門報到,否則扣發俸祿一月,有的甚至被罷官。
清朝初年,隨著兩方傳教士進入我國,“禮拜天”這一宗教用語開始在我國流行,辛亥革命勝利屆,開始實行星期日休息制,從此以後,假目制就開始在我圍實行。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各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政府部門又規定了每周5天工作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