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寬頻

假寬頻

假寬頻是指用戶接入英特網骨幹網的速率遠低於運營商宣傳的速率。運營商宣傳的速率實際是對用戶上網的限制速率。一般電信、聯通這些大型運營商掌握著網際網路大部分的內容資源,所以電信、聯通對用戶上網的限制速率實際就是用戶連線網際網路骨幹網的速率。一些小的寬頻運營商向電信或者聯通購買流量,然後分給成千上萬的用戶,網速可想而知,這種就是假寬頻。

名詞解釋

假寬頻是指網民使用的實際寬頻下載速率低於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頻速率。2011年12月,來自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絕大部分網際網路用戶都在使用假寬頻”。

調查

2011年12月,專業的中國網際網路調查組織機構和數據平台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發布《中國寬頻用戶

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供圖 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供圖

調查》報告。

用戶實際平均上網速度分布情況 用戶實際平均上網速度分布情況

報告稱,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固網寬頻與3G用戶數累積達到1.5億人與1.02億人,但絕大部分網際網路用戶用的都是“假寬頻”。報告說,針對辦理不同頻寬的固網寬頻用戶進行的上網平均速度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用戶上網平均速度達不到標定速度。數據顯示,使用4M寬頻的用戶中,理論上應享有512KB/s(註:KB/秒,KB是計算機中表示儲存容量大小的單位,中文表達是“千位元組”)的網速,實際上,平均速度在400KB/s以下的占91.2%;使用2M寬頻,理論網速是256KB/s,實際上,平均速度在200KB/s以下的占83.5%;使用1M寬頻,理論網速是128KB/s,實際上,平均網速在100KB/s以下的占67.6%。 調查發現,多數用戶辦理的固網寬頻頻寬為2M或4M,2M頻寬下用戶平均上網速度為142.2KB/s,4M則為232.7KB/s。內地固網寬頻用戶平均上網速度為199.3KB/s,與名義速度差異極大。這一說法得到中科院資深網際網路專家呂本富教授的認同。

呂本富表示,實際測定顯示,到用戶終端的桌面後能達到2M的是非常少的。雖然叫它“寬頻”,其實就是在小區裡邊可能是3戶、5戶甚至100戶共享的,等於說這個路在沒跑“車”的時候可以達到2M甚至100M,但是在10家“車”一上道,分這個頻寬就不夠了。所以我們經常會感覺到雖然是寬頻,但是在上網高峰或者是大家在用的時候依然會有待遲現象,就是一個假寬頻的問題。

反駁

對於《中國寬頻用戶調查》的調查結論,也有專家認為,像這種寬頻速度不符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都有,而不是只在中國有,不能說是“假寬頻”。知名電信專家項立剛表示,如果說假寬頻,全世界都用的是假寬頻。

項立剛表示,我們說4M的寬頻事實上不是傳輸速度肯定保證達到4M,而運營商允許最高的速度是4M。影響速度有很多方面,大家都知道伺服器,這個切換器,傳輸的網路、觀站機和最後的屋內線都有可能對速度產生影響。所以說中國這種表述辦法就被認為是假寬頻有失公平,因為全世界都是用這種辦法去表述的。

項立剛認為,中國大規模網路建設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成本無法承受,讓中國每一戶都達到光纖寬頻的速率,僅靠運營商是不現實的。

項立剛表示,網速上不去最差的情況是基礎投入不夠,所謂基礎投入不夠,日本和韓國是有國家戰略的,它把寬頻發展作為國家很重要的戰略,國家投了很多的錢,包括它有扶持的政策,然後才能保證它的寬頻發展得非常好。
2012年11月,使用中國電信自助測速系統的用戶總計約119萬人次,實際測速速率達到簽約速率80%以上的用戶占比為98.66%,達到90%以上的用戶占比為87.98%,達到或超過簽約標稱速率的用戶占比為56.88%。
國外運營商或監管機構對寬頻接入的簽約速率和測試速率也都有浮動範圍的相關要求和規定。總的來看,都允許實際測試速率與標稱速率之間存在合理的差距。
英國通訊辦公室(OFCOM)2012年2月2日發布的寬頻性能報告中明確要求確保廣告不誤導消費者:例如廣告裡“最大”(up to)8Mbps的寬頻套餐實際最少要有6Mbps,廣告裡“最大”20/24Mbps的寬頻套餐實際速率至少是14Mbps。
中國電信要求,實際速率能夠達到最大速率(up to)的80%以上,也就是8M用戶至少要有6.4M;20M用戶至少要有16M,實際上比國外運營商更為嚴格。
英國要求運營商要求在10%的用戶達到廣告速率後才可以使用“up to”這個詞。

觀點

部分國家網費對比情況 部分國家網費對比情況

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報告顯示,全國固網寬頻用戶上網1M頻寬每月費用實際折合13.1美元,算下來,中國內地網民實際每月為1Mbps寬頻的支出是越南的3倍、美國的4倍、韓國的29倍、中國香港的469倍。

中科院網際網路專家呂本富認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把寬頻像自來水一樣變成一種公共服務了,甚至有的國家提出寬頻可以不收錢。它實際上是作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了。而中國的寬頻是由大的電信公司作為資源在經營,所以帶來和國外差距非常大的一個情況。

假寬頻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共享上網。一些二三級寬頻運營商(一級運營商是聯通和電信)大量購買一級運營商頻寬,通過自己的交換系統分配給用戶使用,共享上網的缺點在於在網路使用高峰的時候速度嚴重不足,而且二三級運營商技術實力弱,經常出現斷線,網路不穩定的情況;其二,上下行速率不對等。下行速率20Mbps,上行速率僅僅1Mbps。

對策

針對假寬頻問題,發改委還對電信和聯通發起了反壟斷調查。不過2011年底,電信和聯通都已經做出了整改承諾,稱將對骨幹網的互聯互通進行擴容。 在此基礎上,工信部2012年4月發起了覆蓋全國的“寬頻普及提速工程”的動員部署大會。工信部部長苗圩明確提出今年我國要實現4M及以上寬頻接入產品市場占比要超50%、新增FTTH(光纖到戶)覆蓋家庭超過3500萬戶的發展目標。

與此同時,工信部還將寬頻服務的質量問題列為重點監察對象。據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局長古偉中介紹,省通管局將聯合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建立起公開的“接入速率測試平台”,方便用戶自行測試網速,並且將相關數據定期上報和對外發布,以監督寬頻接入服務商落實寬頻提速和寬頻服務質量提升等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