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倭鉛woqian,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了用爐甘石(菱鋅礦)煉鋅的過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以漸砑乾,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並繪製了“升煉倭鉛”示意圖。氧化鋅的還原溫度為904,鋅的沸點906,由於還原溫度與沸點非常接近,還原後獲得的是氣態鋅。如果沒有快速冷凝的回收裝置,氣態鋅會迅速氧化或與爐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用,成為氧化鋅。中國西南地區尚存有古代(不晚於清代)使用過的煉鋅坩堝。
工藝

相關典籍
天工開物·倭鉛
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用爐甘石熬煉而成。繁產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為次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以漸砑(1)乾,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煙飛去。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2)雲。
作品注釋
(1)砑:碾壓。
(2)故名之曰倭:此言“倭鉛”之倭乃猛烈的意思,非日本之倭也。
原文翻譯
“倭鉛”(鋅)在古書里本來沒有什麼記載,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這個名字。它是由爐甘石熬煉而成的,大量出產于山西省的太行山一帶,其次是湖北省荊州和湖南省衡州。熔煉的方法是:每次將十斤爐甘石裝進一個泥罐里,在泥罐外面塗上泥封固,再將表面碾光滑,讓它漸漸風乾。千萬不要用火烤,以防泥罐拆裂。然後用煤餅一層層地把裝爐甘石的罐墊起來,在下面鋪柴引火燒紅,最終泥罐里的爐甘石就能熔成一團了。等到泥罐冷卻以後,將罐子打爛後取出來的就是倭鉛(鋅),每十斤爐甘石會損耗兩斤。但是,這種倭鉛如果不和銅結合,一見火就會揮發成煙。由於它很像鉛而又比鉛的性質更猛烈,所以把它叫做“倭鉛”。
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