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裘冬月 | 于承惠 | ---- |
梁痕錄 | 宋 洋 | ---- |
佘么尼(裘夫人)&改娥 | 趙圓圓 | ---- |
郄佬 | 馬君 | ---- |
賽蘭 | 徐福晶 | ---- |
贛崗 | 馬 可 | ---- |
劉鎧 | 劉哲欣 | ---- |
左偏使 | 姚未平 | ---- |
蔡佬 | 歐克勤 | ---- |
王佬 | 李桂生 | ---- |
陸佬 | 薄冰 | ---- |
賽梅 | 米娃·木拉提 | ---- |
賽竹 | 肖勒娜依·艾尼 | ---- |
賽菊 | 哈斯艷·葉爾肯 | ---- |
職員表
出品人 | 李銳 |
製作人 | 李銳 |
導演 | 徐浩峰 |
編劇 | 徐浩峰 |
攝影 | 孟曉清 沙金城 |
配樂 | 張陽 |
剪輯 | 徐浩峰 |
美術設計 | 謝勇 |
動作指導 | 徐浩峰 |
服裝設計 | 梁婷婷 |
角色介紹
梁痕路
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貼身侍衛,倭寇早已被蕩平,戚繼光也已經去世多年,他想把倭刀流傳下來,因此來挑戰四大名門,不料被當做倭寇餘孽,遭到圍捕,引發了一場武林爭鬥。賽蘭
波西米亞女郎,義無反顧的愛上了遭到圍捕的梁痕路,性格火熱的她對待愛情亦熱辣直接。
幕後花絮
趙圓圓在片中一人分飾兩角,拍戲過程中摔倒在地,好在沒受重傷
趙圓圓以前沒有學過功夫,導演為此專門請來了一個民間的武術老師加以點撥
作為主演,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宋洋都親自上陣
創作背景
電影《倭寇的蹤跡》劇本是源於導演徐浩峰2006年出版的一本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電影故事為了強化矛盾跟原著有了一些不同,而製片人跟導演徐浩峰認識很久,倆人都是習武之人,都迷戀流派,崇尚藝術美感,這樣的倆人一相逢,製片人認同徐浩峰要將此片打造成不同於以往的港台武打片的說法,沒有威亞,沒有快速剪下,沒有炫,更多的是發力,他們要的,是一種新式的真實的硬派武俠。於是,《倭寇的蹤跡》誕生
在拍攝前,力求嚴謹的徐浩峰導演和製片方還特意查詢了相關古籍資料,精心打造模具和樣品,真實還原了歷史中本應存在實戰兵器原貌。片中所使用的大部分冷兵器在歷史古籍中都是有案可稽的,而電影中對兵器的使用方法更是力求還原歷史原貌
獲獎記錄
提名
最佳新導演 (提名)徐浩峰
參展
自2011年9月份以來,《倭寇的蹤跡》入圍了很多國際電影節,已經參賽和參加的國際電影節分別如下: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處女作導演提名
第36屆多倫多電影節“發現單元”
第30屆溫哥華電影節“龍虎單元”——展映電影
第16屆釜山電影節——亞洲電影之窗展映單元
2011年度香港亞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第22屆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展映電影
第33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提名
第4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提名、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
2011年“第六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獲得新銳導演獎
《倭寇的蹤跡》已經入圍並參加的還有如下國際電影節:
·2012年1月舉辦的泰國華欣電影節展映電影
·2012年2月舉辦的塞爾維亞貝爾格勒電影節展映電影
·2012年3月舉辦的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動作電影競賽單元
·2012年3月舉辦的大坂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提名
本片的導演兼編劇的徐浩峰是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的編劇和武術顧問,本片也是他的導演處女作。
·影片是2011年“第六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的開幕影片。
· 本片導演徐浩峰獲得第六屆青年華語影像論壇年度新銳導演獎。
影片評價
正面觀點
徐浩峰以自己的小說為基礎,運用電影手法構建了一個奇特的明代武俠世界。故事裡不見蕭條呻吟靡靡氣息,儘是渾身是勁的剛毅灑脫,無論男女老幼登場人物都帶有真切的俗家氣質。這場騷亂,實則洞察明了明代統治規則的紕漏,倭寇之亂檢驗出的是武俠之道的衰敗,是法則之道的勢弱,也道德淪喪的國運將亡的癥結敗局顯露。在此末法世代,俠道要守護的是什麼?在這部電影裡給出了深刻的答案。影片細膩實地鋪墊歷史光景,江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顯出了文治武功相接的飽滿質感,恪守武道的武士在迂腐社會之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談何容易,武士淪為看家護院的打手,在道聽途說的緝捕倭寇的比武之中,淪為了笑柄,此為一悲;抗倭大將半身戎馬落得荒草埋沒,無人頌讚的下場,傳世武功也廢了,武功精神也廢了,此為二悲;政治為先,壓抑武將,旁枝末節束縛武功發揚,最後埋下了禍根,此為三悲;徐浩峰透過《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說出了俠客生涯的宿命,又儘量用輕鬆玩笑話來歸結了他們的命運,另一方面以歷史鉤沉結合武功激鬥展示了末法世代的中國功夫,整部電影況味十足,有武有俠(網易娛樂評)。
《倭寇的蹤跡》中的功夫快而直接,往往一招致命,有古龍武俠小說的神韻,同時也在幽默上嚇足了功夫,有趣、令人捧腹大笑,卻不流於低俗(新浪娛樂評)
《倭寇的蹤跡》走黑色幽默風,一群武林高手的對決,加入了冷幽默與黑色風格,讓人看到了一個醜態百出的江湖,笑聲過後,發現導演在片中是很多想法埋藏在其中,配合著史實,一部《倭寇的蹤跡》完全是在顛復過去武俠片的套路,這部電影的動作講求腳踏實地,武功在片中不是上下翻飛,更沒有什麼威壓協助。情節上的縝密與精巧也非過往的很多武俠片可比擬(影評人崔汀評)。
《倭寇的蹤跡》力爭做到“不‘飛天’、不‘炫技’”的“兩不”原則,完全不是傳統武俠片的運作模式,轉而追求一種更加接近“真實”的表現手法。片中的打鬥全部都是一招一式腳踏實地的實戰,還原了武術的本來面目(大河報評)。
反面觀點
無論從江湖觀念、武術觀念甚至電影觀念上來看,《倭寇》都是一部很有見地的創新之作,但囿於投資成本、導演經驗以及演員能力,影片中讓人泄氣之處也不少見,有時還會有設計之外的喜劇效果,就和讀完《道士下山》後感覺虎頭蛇尾一樣(新京報評)。
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電影《倭寇的蹤跡》劇本是導演徐浩峰改編自他當年的一篇中篇小說舊作。不同於原著小說的內容,現在的電影完全顛復了小說中這段江湖往事中的人物形象,賦予故事全新的精神主旨。
製作公司
北京谷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電廣傳媒影業(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百世嘉文化有限公司
編導介紹
徐浩峰在這部電影裡集導演、編劇、武術指導、剪輯於一身,他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一名教師,除此之外他也是知名武俠文學作家,武術研究者和道教學者,被冠以“當前硬派武俠小說第一人”。徐浩峰已出版的文學作品有《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國術館》、《大日壇城》、《大成若缺》等;他同時也是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的編劇和武術顧問之一。
影視話劇作品:
一、導演話劇《北京無冬天》,在人藝小劇場公演。
二、編劇、導演話劇《這塊兒的黎明靜悄悄》,在人藝實驗劇場公演。
三、電視劇《都市第五季》文學策劃,電視劇《命案十三宗》、《吳清源》、《元捐公主》、《絕密七十六號》編劇。
四、電影《詛咒》文學策劃。
五、電影《旅程》飾行腳僧(此片在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獲特別獎)。
六、電影《北京蝴蝶飛》飾老盧(此片為聖丹斯電影節受邀展映影片)。
作品影響:
第一本書《逝去的武林》——起印1萬冊,3個月銷售3萬冊。
鳳凰衛視梁文道主持的《開卷八分鐘》做過一期節目;鳳凰衛視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介紹過此書;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做過一期節目,於2008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
第二本書《道士下山》——《北京晚報》作整版採訪;自出版以來曾長期居於卓越網武俠類圖書日銷售第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