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及其反動

個人化及其反動

《個人化及其反動》是2010年03月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永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90年代小說中之部分“個人化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在設定了某種新的文學史敘述之參照系的情況下,選取陳染和林白、朱文和韓東、棉棉和衛慧六位作家的作品作為具體切入點,以三個具有可互訪性質的專題形式分別考察了這三對作家筆下人物之個人化的情態、動因、合理性、偏執性和貧弱性,從而從不同角度探討了1980年代個人主義文學敘事之多種可能性在1990年代的阻塞或喪失問題,進而在基於文學敘事所特有的社會隱喻功能的基礎上,從文學研究層面為我們對1990年代個人之個人化進行調整或反動提供一份微薄的學術性參考。考慮到任何問題皆是在一定的思想視界或知識架構中呈現其問題性的,在不同的視界或架構中,一個問題很可能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面相,因此在導言部分,本書首先確立了一種能夠自由出入於新舊種種版本的“人類故事”之間的總體性思想方式,並以此作為本書所有討論的方法論指導。

作者簡介

呂永林,1975年生,內蒙古五原人,文學博士。現為第二軍醫大學語文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與語文教育研究,曾發表《玩笑》、《批評的柔情》、《語文突圍與人文突圍》、《我們離苦難很近,離善良很遠》、《重溫那個“個人”》、《何謂1990年代的“個人化寫作”》等文。

目錄

序言

導言

一、寫作根由的闡明與總體性視界的確立

二、本書核心任務的提出

三、本書具體的研究對象、現實旨趣和理論參照

四、相關研究綜述

五、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章 幾個可供借鏡的文學史印跡

一、重溫那個“個人”

二、“我們”在何種意義上“無法重新生活”

三、共同體敘事之消隱

第二章 什麼是1990年代的“個人化寫作”

一、既有個人,化之為何——“個人化寫作”概念重考

二、“個人之個人化”在文學領域的先驗化和神聖化

第三章 私人、自瀆和死亡——以陳染、林白的小說為例

一、一個私人在一個文本中的興起

二、當代“自瀆者”的快感結構和隱喻功能

三、“死亡輪轉”——那個支點的支點

第四章 個人化的反抗與變形——以朱文、韓東的小說為例

一、性的社會化與個人化問題

二、幾個或一群當代“小知識分子”的雙重破敗

三、無能之痛/快

第五章 蟲子共同體——以棉棉、衛慧的小說為例

一、“我”和“我們”

二、年輕人·女人

結語:立場·切身性·可能——對1990年代部分個人化寫作進行反動的思考

一、1980年代個人主義敘事和1990年代個人主義敘事的結構性比較

二、1990年代部分個人形象之強/弱多重性及其社會隱喻功能

三、具有強/弱雙重主體性之個人進行自我調整或自我反動的可能

四、從個人主義出發還是從團隊精神出發

主要參考文獻

一、文學作品類

二、報刊類(較為系統查閱過的)

三、理論著作類(按本書首次徵引之先後順序排列)

後記

……

序言

我並不相信什麼“七○後”、“八○後”這些被媒體炒作的沸沸揚揚的概念——尤其是這些概念肆無忌憚地侵入到這一不同人群的各個角落的時候。這些年,我一直和我的學生在一起,他們有的也是“七○後”,更多的是“八○後”。他們單純善良,心憂天下,有的激進,有的沉穩,但都生活在經典之中,生活在經典的問題之中。我並沒有感到我和他們之間有著多么嚴重的所謂的代際隔閡。

當然,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也有著自己的學術背景——這一背景不僅是理論的,更是生命的。他們從四面八方湧來,湧進這個城市,也湧進這個城市的大學,同時,帶進了他們自己的生命體驗。這’一體驗是深刻的,甚至是殘酷的,任何眼花繚亂的理論術語都無法應對這一深刻的生命體驗。‘當他們學會獨立思考的時候,很自然的,會對近三十年形成的思想或文學的結論提出質疑甚至挑戰。我必須說,近三十年逐漸形成的某種精英化的學術結構根本無法容納這些“七○後”或者“八○後”,這一結構勢必激發起他們的反叛甚至顛覆性的挑戰欲望。我認為,近年來中國思想的激烈變化,顯然和教育結構的變化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帶來一種濃郁的平民氣息。

五年前,在上海大學博士生面試的現場,我認識了永林,那時,他已經是上海一所高校的青年教師,但仍然報考了我的博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