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殺晉鄙

信陵君殺晉鄙

作品提要 引用格言警句,在論辯、遊說中會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那些具有普遍性、對仗工整的格言,宛如烙印一樣會銘記在人們心中。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

簡介

引用格言警句,在論辯、遊說中會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那些具有普遍性、對仗工整的格言,宛如烙印一樣會銘記在人們心中。

原文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且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作品注釋

卒 :通“猝”,匆忙、突然教:教導,教誨

自:從

憎:恨,厭

謹:謹慎

受:接受

郊迎:到郊外去迎接

無忌:即信陵君,魏無忌,魏昭正之子

作品譯文

信陵君殺死晉鄙,拯救邯鄲,擊破秦兵,保住趙國,趙孝成王準備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人說:‘事情有不可以讓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有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說:“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唐雎回答說:“別人厭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厭恨人家,又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記;我對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記。如今您殺了晉鄙,救了邯鄲,打退了秦兵,保住了趙國,這對趙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我們倉促拜見趙王,我希望您能忘記救趙的事情。”信陵君說:“我敬遵你的教誨。”

作品評析

唐雎這種由普遍到個別的說服方法在戰國說客中比較少見,先由一般的公理、原理、原則作大前提,再最後推出結論,這種方法就是演繹法。演繹法在西方比較流行,西方哲學家、論辯家都是運用演繹法的大師。當代人由於西化程度已非常高,受到的西方的理工學科的影響也較大,所以我們在說服客群的時候應該多用演繹法。唐雎叫信陵君謙虛謹慎,淡忘功勞,這的確是高明的處世哲學。正如《老子》22章中所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作品出處

《信陵君殺晉鄙》出自《戰國策》,《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道理

要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對自己不居功自傲,對別人應知恩必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