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第1版 (2005年3月1日)
平裝
開本: 0開
ISBN: 7100043824
條形碼: 9787100043823
商品尺寸: 23 x 15.9 x 2.2 cm
ASIN: B0011B8964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具有開拓性的專著。全書適應資訊時代的到來,系統地提出了信息哲學的理論觀點和完整體系,建立了具有獨創性成果的信息哲學,對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形式現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全書在哲學界引起了廣泛而強烈的關注和影響,被認為這是哲學現代化的一種嶄新探索,譽稱其為“信息哲學的開拓者”。全書對信息哲學的全面完整的系統性闡釋,理論獨到、體系嚴謹、方法新穎、意義深遠。
目錄第一編 導論
第一章 時代、信息與哲學的變革
一、 信息科技革命
二、 信息經濟
三、 信息社會
四、 哲學危機的實質
五、 信息哲學是人類哲學形態的全新革命
第二章 信息哲學的興起
一、 信息世界的發現
二、 在中國誕生的信息哲學
三、 什麼是信息哲學?
四、 對弗洛里迪“信息哲學研究綱領”的評價
五、 信息哲學的研究需要怎樣的一種“旗幟”
第三章 科學的信息科學化
一、 信息科學在現代科學中的特殊地位
二、 信息科學簡史
三、 信息科學的體系
四、 信息科學與傳統科學之關系
第二編 信息本體論
第一章 信息本質的存在論規定
一、 存在領域的分割
二、 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
三、 信息的本質
第二章 信息形態的哲學分類
一、 自在信息
二、 自為信息
三、 再生信息
四、 社會信息
第三章 信息的質、特性和功能
一、 信息的質
二、 信息的特性
三、 信息的功能
第四章 信息系統的一般模型
一、 作為信息接收系統的申農模型
二、 物理符號系統假設
三、 信息創生系統
四、 信息實現系統
第五章 三個信息世界和世界模式圖示
一、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
二、 李伯聰先生的四個世界的理論
三、 對李伯聰先生的世界3和世界4關係的分析
四、 從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的尺度上提出的四個世界的理論
五、 對社會、社會信息的範圍及三個信息世界的進一步考察
六、 世界模式
第三編 信息認識論(上)
——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及其生理基礎
第一章 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
一、 對認識作信息化解釋的不同學科層次
二、 人與環境關係的多層次性與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
三、 人的信息活動的第一層次:信息的自在活動
四、 人的信息活動的第二層次:信息直觀識辨
五、 人的信息活動的第三層次:信息記憶儲存
六、 人的信息活動的第四層次:信息主體創造
七、 人的信息活動的第五層次:主體信息的社會實現
八、 人的信息活動層次的圖示
第二章 人的信息活動層次間的相互作用
一、 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遞進建構關係
二、 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由上到下的全息制控關係
三、 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綜合參與關係
四、 人的信息活動層次的相互轉化關係
第三章 人的信息活動的生理基礎
一、 人體神經系統的物質形態結構
二、 人體神經系統的心理機能結構
三、 人體神經系統機能結構間的相互作用
第四編 信息認識論(下)
——哲學認識論的信息中介論
第一章 認識發生的信息中介說
一、 構成認識過程的基本要素或環節
二、 信息場是主客體聯繫的中介環節
三、 認識主體的產生必須以信息凝結為中介
四、 個體認識結構的建構仍然必須以信息凝結為中介
五、 認識是一個以信息為中介的信息活動過程
六、 “活動”、“實踐”的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的信息中介的意義
七、 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 認識過程的信息建構或虛擬說
一、 信息在差異關係中被識辨
二、 主客體間沒有直接的接觸
三、 被多級中介的認識
四、 在中介中建構的認識
五、 在建構中虛擬的認識
六、 虛擬現實對認識的虛擬
第三章 人有人的認識方式
一、 主體同樣是認識的客觀條件之一
二、 認識的主體相對性
三、 人有人的認識方式
第四章 分析綜合——統一的信息認識過程、方法和邏輯
一、 分析綜合的一般概念
二、 分析綜合是人類精神活動統一的過程
三、 分析綜合的具體方法的統一
四、 分析綜合的邏輯規律的統一
五、 分析綜合的生理結構基礎
第五編 信息進化論(上)
——自然的信息進化
第一章 相互作用、演化與信息
一、 時空轉化與演化的信息
二、 相互作用與雙重演化
三、 非線性的世界
第二章 演化範疇的雙重規定
一、 演化是進退相依的統一
二、 演化是秩序之展開
三、 演化過程中的兩類信息活動
四、 演化是信息產生、耗散和積累的過程
第三章 宇宙自在的雙重進化
一、 宇宙原始信息密碼的破譯
二、 原始宇宙的雙重演化
三、 向更高層級的物質和信息模式躍遷的宇宙進化
第四章 生命的信息進化
一、 適宜生命產生的宇宙環境的演化
二、 生命誕生的信模創生過程
三、 生命進化的信模躍遷過程
四、 動物信息活動的形態躍遷
第五章 信息自組織進化的一般機制
一、 熱寂說與麥克斯韋妖
二、 進化與廣義熱力學第二定律
三、 信息科學綱領與自組織
四、 自組織的概念
五、 從信息活動的尺度上考察自組織現象的基本特徵
六、 從信息活動的尺度上探討自組織行為的一般過程和機制
七、 閉宇宙的自組織循環演化模式
第六章 演化的全息境界
一、 演化歷史關係全息
二、 演化未來關係全息
三、 演化系列關係全息
四、 演化內在關係全息
五、 演化結構全息
第六編 信息進化論(下)
——社會的信息進化
第一章 人類社會起源的信息進化
一、 從猿到人的進化是動物群體結構模式進化的最高結果
二、 從猿到人的生理遺傳信息模式的進化
三、 從猿到人的心理信息活動模式的進化
四、 從猿到人的行為結構的信息模式的進化
五、 人類起源是一個生理、心理、行為全息進化的過程
六、 人的兩種生產形成中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全息進化
第二章 自然、社會與人
一、 自然與社會
二、 文化與社會
三、 多維存在的人
第三章 社會的信息進化
一、 個人與社會本質的內在統一性
二、 社會本質的信息規定
三、 人的文化進化
四、 社會進化的信息尺度
第四章 信息生產和信息生產力
一、 三種生產和三種生產力
二、 信息生產——人類生產活動的實質
三、 生產力的微觀結構
四、 生產力的巨觀結構
五、 生產力結構的歷史演進
第七編 信息價值論
第一章 價值存在的範圍及價值的本質
一、 價值可否定義?
二、 價值現象存在的範圍
三、 價值的本質
四、 價值與信息
第二章 價值事實、價值反映與價值評價
一、 自存事實與效應事實
二、 價值反映與非價值反映
三、 認知性發現和評價性發現
四、 價值評價的層次或類型
第三章 天道價值與人道價值
一、 闡釋價值哲學的方法
二、 價值、價值評價、價值取向
三、 關於人道價值
四、 天道價值與人道價值
五、 關於本體價值
第四章 價值哲學的範疇體系及價值形態的發展
一、 一個價值過程的完整描述
二、 價值哲學的範疇體系
三、 價值形態的發展
第五章 信息的社會價值與網路文化中的價值衝突
一、 文明形態與信息處理方式的變革
二、 網路民主與國家集權、世界霸權之間的價值衝突
三、 網路生存方式與傳統生存方式之間的價值衝突
第八編 信息思維論
第一章 物質思維和能量思維
一、 物質·能量·信息
二、 物質觀念和物質思維
三、 能量觀念和能量思維
四、 物質思維和能量思維的統一
第二章 信息思維
一、 信息觀念和信息思維
二、 古代哲學中的信息觀念和信息思維
三、 現代信息科學與科學信息思維的崛起
四、 貫穿於現代科學技術中的信息觀念和信息思維
五、 作為現代科學認識範式的信息科學和信息思維
第三章 複雜性與科學思維方式的變革
一、 實體思維:微觀不變的簡單性觀念
二、 能量思維:微觀可變的複雜性觀念
三、 當代物理學的危機
四、 超弦:一個關於超微觀世界複雜性的研究綱領
五、 終極性思維:巨觀演化結果不變的簡單性觀念
六、 分叉與混沌思維:巨觀演化結果可變的複雜性觀念
七、 複雜性概念的複雜性
八、 信息思維:為複雜性增加一個全息綜合的維度
第四章 科學革命與科學世界圖景和科學思維方式的變革
一、 第一次科學革命:實體實在論和實體思維
二、 第二次科學革命:場能實在論和能量思維
三、 第三次科學革命:信息系統複雜綜合的世界圖景和信息思維
四、 近現代以來的三次技術革命
五、 本章結束語
第九編 信息的度量
第一章 絕對信息量
一、 信息度量的質和量的統一性
二、 廣義物理學的提出
三、 信息第一性級質的量及其守恆定律
四、 信息第二性級質的量及其守恆定律
五、 信息第三性級質的量及其守恆定律
六、 絕對信息量及其不可完全測度性
七、 絕對信息量的層次特徵參量集的規定性
第二章 相對信息量
一、 相對信息量度量的三條相對性原則
二、 實用相對信息量
三、 申農實用相對信息量的局限性
四、 動態相對信息量
五、 實用相對信息量研究的三個層次
六、 熵和相對信息量的統一
第三章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信息量判據
一、 拉普拉斯妖
二、 偶然性的觀念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
四、 系統內在必然性和偶然性關係的信息量判據
五、 絕對偶然性和必然性程度的相對測度
第十編 論戰與爭鳴
第一章 亦論信息——與《論信息》一文的作者討論十個問題
一、 負熵論的由來和實質
二、 “人的智慧型是負熵之源”嗎?
三、 關於信息的定義
四、 信息的分類
五、 相互作用、力和信息
六、 “二的觀念”與“對立統一”
七、 信息給哲學帶來了什麼?
八、 進化、選擇與信息
九、 人類社會本質的信息規定
十、 人類社會進化的信息尺度
第二章 虛擬與實在和信息——與《實在論的最後崩潰》一文的作者討論幾個問題
一、 實在與信息
二、 實在論的基本觀點
三、 虛擬實在虛擬了什麼?
四、 虛擬實在世界中的實在
五、 對虛擬實在的體驗:個體經驗的與社會實踐的
六、 關於空間形式與心靈的空間定位問題
七、 簡短的結語
第三章 與熵理論相關的十個問題的辨析
一、 熵妖及熵的妖氣的清除
二、 熵變公式的“浴缸模型”的失誤之處
三、 ds≥δQ/T中的T到底指的是誰的溫度?
四、 克勞修斯熵與波爾茲曼熵的區別
五、 申農的信息熵與波爾茲曼統計熵的統一
六、 申農信息熵與維納信息的負熵論的區別
七、 負熵論在怎樣的意義上可以成立?
八、 熵、負熵、信息、熵增與熵減的科學含義的統一
九、 關於熵量守恆和熵與信息守恆的問題
十、 誰打破了宇宙的熱寂?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