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發展規劃

推動信息化深入發展,對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斷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推進我國信息化事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了《信息化發展規劃》。

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印發《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
工信部規〔2013〕362號

國務院有關部委、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有關中央企業:
我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推動信息化深入發展,對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斷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推進我國信息化事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了《信息化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3年9月29日

全文

近年來,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長足進展,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邁出堅實步伐,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數位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60%,關鍵工序數(自)控化率超過50%;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各級政府業務信息化覆蓋率大幅提高,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信息技術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的43.5%,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TD-SCDMA實現大規模商用,長期演進技術TD-LTE成為新一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與此同時,我國信息化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主要是網路、技術、產業與套用的統籌協調有待加強,寬頻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部分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水平不高,一些領域存在低水平重複建設現象,數字鴻溝擴大,信息安全形勢更趨複雜嚴峻,信息化發展體制機制有待健全等。

當前,圍繞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全球再次掀起加快信息化發展的浪潮,主要國家紛紛加快推進信息技術研發和套用,綜合信息網路向寬頻、融合、泛在方向演進,信息技術、產品、內容、網路和平台等加速融合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不斷催生,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擴散,對國際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

我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推動信息化深入發展,對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制定本規劃,作為指導今後一個時期加快推動我國信息化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加快信息化建設作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把擴大信息技術套用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大舉措,把提高信息服務能力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撐。加強統籌規劃,堅持科學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突破技術和產業瓶頸,切實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統籌發展,有序推進。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中的廣泛覆蓋和深度集成套用,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帶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服務業現代化進程,提高社會事業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務體系,推動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加強統籌規劃,根據實際需求以及技術和產業基礎等,突出行業和區域特色,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信息化發展。加強信息資源的整合協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重複建設。

需求牽引,市場導向。立足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服務民眾生活和維護國家安全,適應國際信息化發展趨勢,發揮信息化對科學高效配置資源的支撐和服務功能,積極推動信息技術推廣套用和信息產業發展。堅持企業主體地位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競爭性領域堅持信息技術推廣套用的市場化,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增強信息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完善機制,創新驅動。深化對信息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健全法規標準,完善配套政策,加強績效評估,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信息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營造有利於創新的良好環境,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促進產學研用協同互動,鼓勵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商業化和推廣套用。

加強管理,保障安全。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全全,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狠抓能力建設,強化信息資源和個人信息保護,健全安全防護體系。加強信息教育,強化安全意識,提高國民信息技能。推進軍民融合,鼓勵軍民兩用信息技術相互轉化套用。著力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全面提高信息化裝備的安全可控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取得顯著進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達到0.79。

1.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初步建成。因地制宜,統籌城鄉和區域寬頻協調發展。到2015年,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超過2.7億戶,其中光纖入戶超過7000萬戶,城市和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基本達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發達城市達到100Mbps,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光纖到村。網際網路國際出口頻寬達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3G網路基本覆蓋城鄉,用戶數超過4.5億,LTE實現規模商用。網際網路網民超過8.5億人。基於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實現規模商用。縣級以上城市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實現數位化,80%實現雙向化。應急通信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2.國民經濟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階。製造業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關鍵工序數(自)控化率達到7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技術綜合集成套用達到中等收入國家領先水平,中小企業信息化套用水平顯著提升。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信息服務體系。電子商務交易總額超過18萬億元,網路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9%。在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器件、系統軟體、關鍵元器件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積體電路晶片規模生產工藝達到32/28納米。

3.電子政務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作用更加顯著。以國家電子政務傳輸骨幹網為基礎的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級政務部門主要業務信息化覆蓋率超過85%,地市級和縣區級政務部門分別平均達到70%、50%以上。電子政務服務不斷向基層政府延伸,基於網際網路的政民互動逐步普及。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框架基本形成,社會信用、綜合治稅、市場監管、社會保障等一批重大業務協同套用取得實效,電子政務技術體系和運行機制日臻完善。

4.社會事業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推進農村中國小遠程互動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初步形成支撐教育現代化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建成規範可共享的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覆蓋70%以上的城鄉居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省範圍內即時結報。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8億,基本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和應急管理能力持續提高,網路信息內容管理體系、信息安全協調機制更加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基礎性工作全面推進。網路信任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掌握一批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核心技術,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產業體系。安全可控關鍵軟硬體套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術、裝備、系統和服務一體化支撐能力。

二、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

(一)促進工業領域信息化深度套用。

圍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全方位、多層次推動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覆蓋滲透、套用集成和融合創新。

1.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的套用,大力推廣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促進研發流程變革和模式轉型,實現多專業、跨企業研發協同創新。加快生產裝備數位化和生產過程智慧型化,推廣原材料工業集約化、裝備製造業智慧型化、消費品工業精準化生產方式。全面普及企業資源計畫、供應鏈、客戶關係等管理信息系統,加快推動經營管理現代化進程。

2.推動綜合集成套用和業務協同創新。促進研發、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信息集成和業務協同,推動企業從單項業務套用向多業務綜合集成轉變。以集成套用支撐業務流程最佳化,促進組織結構合理化、運營一體化和決策科學化。推動信息化套用從單一企業向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轉變。

專欄1 智慧型工業推進工程 推動建立協同研發體系。深化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套用,加快工藝設計數位化和綠色化,推進工藝知識管理和智慧型專家系統建設,提升工藝仿真和最佳化能力。加強產學研資源整合,以多專業協同和跨企業協作為重點,建設協同共享的研發設計體系。推動高端裝備研發設計多學科綜合最佳化。 加強企業信息技術改造。加強嵌入式系統和先進過程控制系統的研發和套用。以企業關鍵工序自動化生產線升級為突破口,實施底層生產裝備和製造網路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深化現場匯流排、無線感測技術套用,推廣自動化儀表和數位化檢測設施,加強過程信息採集、管理和分析最佳化系統建設,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和管理精細度,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 開展集成系統套用創新示範。開展企業綜合集成套用示範,以主要行業大型企業為重點,推動企業加強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流通等業務環節的集成創新。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蹤、反饋系統,構建決策智慧型化平台。開展產業鏈協同創新套用示範,完善行業骨幹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和現代物流管理體系,推動跨企業資源整合,建立健全行業龍頭牽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共享的協作機制。

3.加快製造業服務化進程。推動製造企業完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行銷、售後服務、回收處理的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蹤服務,面向客戶提供個性化產品設計和整體解決方案,加強備品備件管理、線上實時監測、遠程故障診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網上支付結算等增值服務。繼續深化製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專欄2 製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 圍繞製造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全球化、服務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需求,著力突破一批引領性、創新性的製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著力打造數字企業、服務型製造企業和產業服務平台。 攻克製造知識融合、產品創新研發、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服務等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技術成果與軟體產品。推廣製造服務技術與系統,加速製造業企業向產業價值鏈高端邁進。在高端裝備、生產過程、產品物聯和物流中套用製造物聯技術與系統,顯著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物流效率。打造全球協作和集團管控大型數字企業,提高產業集群協作能力和面向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製造業信息化技術培訓體系、諮詢服務體系、標準體系,形成製造業信息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4.推廣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推動重點行業節能減排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深入套用,提高綠色研發設計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改造。建立健全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監測和評價體系,改進資源能源需求側管理,提升資源能源供需雙向調節水平。大力發展環保裝備專用測控一體化技術,建立健全符合行業發展和區域生產力布局特點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監測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污染治理監督管理體系。

5.建立兩化融合服務支撐體系。完善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水平評估認定體系,推廣行業評估規範,指導中介機構開展重點行業和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健全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工作機制。建立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促進中心,支持面向具體行業的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發展。加強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建設,支持地方開展兩化融合評估和監測,完善區域信息化服務體系。

專欄3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服務體系建設重點 建設兩化融合促進中心。依託工業園區、重點企業、行業協會、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設實體性和虛擬性的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促進中心,提供適合市場需求的行業解決方案,發展各類專業化服務。 建設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台。面向行業和產業集群,建設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的公共服務平台,提高研發設計、業務外包、市場行銷、監理實施的支撐服務能力,推廣信息技術產品和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依託重點企業、重點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建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培訓和實訓基地。

(二)加快推進服務業信息化。

適應服務業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深化信息技術在服務業的套用,積極培育新型服務業態,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

1.引導電子商務健康發展。鼓勵工業和商貿流通領域骨幹企業開展網路採購和銷售,加強供應鏈協同運作。推動中小微企業普及電子商務套用。鼓勵電子商務服務平台向涵蓋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全流程服務方向發展。豐富網路商品和服務,拓展網路購物渠道,滿足不同層次消費需求。支持開展移動電子商務創新,支持境內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套用。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標準等支撐體系,構建與電子商務發展相配套的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創建工作,積極營造有利於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探索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監管模式,加快建立規範有序的電子商務市場秩序。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促進信息技術套用與現代物流發展的融合創新,提高物流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勵發展新型物流業態和服務模式。加強跨行業的物流信息共享,建立完善行業性、區域性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務體系。推動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

3.提高服務業重點領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動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巨觀調控和綜合監管能力;運用信息技術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促進消費金融發展;圍繞增強普遍服務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業和農業農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務水平。引導工業設計走專業化、高端化、網路化發展道路,建設一批實用、高效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發展信息系統集成服務、網際網路增值服務、信息安全服務和數字內容服務,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推動旅遊、人力資源開發、餐飲、新聞出版、休閒娛樂和社區服務等服務行業採用信息技術創新服務品種和方式,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專欄4 電子商務示範工程 推進電子商務協同套用。通過加強電子商務協同套用,在原材料、裝備製造、消費品、電子信息、國防科工等重點工業領域,提高龍頭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推進企業間網上協同研發、設計和製造,增強產業鏈商務協同能力。 推動中小企業普及電子商務。鼓勵中小企業套用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台,開展網上購銷等活動。引導中小企業積極融入龍頭企業的電子商務購銷體系。 移動電子商務試點示範。繼續開展試點示範,推動移動電子商務套用從生活服務、公共服務領域向工農業生產和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延伸,提高移動電子商務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完善產業鏈。

(三)積極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套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支持與服務,推動中小企業在核心業務環節深化信息技術套用。

1.深化中小企業信息技術套用。加強適應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特點和需求的研發工具、智慧型裝備、過程控制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套用。提高網路環境下中小企業的協作配套能力,支持中小企業參與以行業骨幹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協作。

2.繼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發展和完善面向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集聚區的信息化服務平台,重點支持面向中小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公共服務平台發展,提供研發設計、經營管理、質量檢驗檢測等服務。加快發展面向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方案設計、監理實施、運行維護等第三方服務,不斷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

專欄5 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重點 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研發設計、生產經營、市場行銷等系統數據的互聯共享,促進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建設面向區域、行業和企業的信息化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生產過程、經營管理、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籌集資金等提供支撐。 整合軟體提供商、電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管理諮詢和工程監理機構資源,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合作,建立並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資源共享機制,引導建設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聯盟。開展中小企業信息技術套用示範,培育典型企業,總結典型經驗,加快行業推廣。

(四)協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把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出位置,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善農民生活、統籌城鄉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強農惠農。

1.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全國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資源整合、多方共建的原則,加快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和信息員隊伍建設,形成村為節點、縣為基礎、省為平台、全國統籌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2.加強涉農信息資源整合。科學規劃各級政府部門涉農信息資源建設,集約建設涉農信息系統、服務平台和農業綜合基礎資料庫。發展專業性信息資源服務平台,豐富農村信息服務內容。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各環節的套用,引導農業生產經營向精準化、集約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推進農業信息化試點示範,促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信息化套用模式。

專欄6 大力推動信息興農 涉農信息資源整合集成計畫。鼓勵建設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重點建立糧食、瓜果蔬菜、畜禽、水產品等專業性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支撐重點農業產品產業鏈管理和科技服務信息化。 電子商務助農工程。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推動產銷對接,支持訂單農業發展。鼓勵發展跨區域、專業化的農產品特色網站和交易網路,形成以批發市場、商貿中心、物流調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為依託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現代農業信息科技計畫。推進重點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可追溯系統的建設和套用,提供農產品物流信息查詢、智慧型配送、貨物跟蹤等物流信息服務。建立糧食主產區的氣象監測預報、重大自然災害預警防範、植被物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動植物疫情監測檢驗檢測等信息系統,形成全面覆蓋、及時回響的農業減災防災預警平台。完善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監測服務體系,健全農業專家信息諮詢服務體系。

(五)全面深化電子政務套用。

加強頂層設計,繼續深化電子政務套用,推進政府組織結構最佳化,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1.推進信息技術與政務工作深度融合。適應新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優先支持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等業務系統建設。深化財政、稅收、工商、質檢、海關、金融監管、價格、能源、工業經濟運行等業務系統套用,寓管理於服務,提高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能力。繼續加強審計監管、公共安全、國土資源、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國防科技工業等信息系統建設,支撐提高政府依法履職能力。加快黨委系統電子政務建設,為推行黨內公開、提高各級黨委工作效率提供技術保障。鼓勵電子政務套用向雲計算模式遷移,全面提升電子政務服務能力。

2.提升基層電子政務服務能力。綜合運用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不斷豐富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已有電子政務基礎設施,支持開展電子政務集約建設和套用服務,更加注重推動電子政務服務向街道、社區和農村延伸。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為公眾培訓、就業、社會保障、就醫、計畫生育、家政、出行等提供綜合信息服務,為殘疾人、老年人、低保家庭提供專項信息服務。鼓勵基層電子政務套用模式創新,支持基層政府開展以企業和公眾為中心的電子政務服務模式創新試點示範。

3.提高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機制,支撐實施實有人口動態管理。建立全面覆蓋、動態跟蹤、信息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服務全局的社會管理信息化體系。加強和完善信息網路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輿情分析,健全網上輿論動態引導機制,確保社會信息採集和處理快捷高效。運用信息化手段改進信訪工作方式,建設公眾訴求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

專欄7 電子政務工作重點 完善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網路。以互聯互通為重點,基於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傳輸骨幹網,建設電子政務區域網路、外網,繼續完善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蓋中央和地方的統一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具備承載各級政務部門業務套用的能力。 推進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建立和完善政務信息共享機制,繼續推進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等信息共享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社會信用、綜合治稅、社會保障、食品藥品監管、環境保護、電子監察和應急管理等需求迫切、效益明顯的業務需求,積極推進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鼓勵開展試點示範。

(六)穩步提高社會事業信息化水平。

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不斷提高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信息化水平,為加快社會事業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1.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學校寬頻網路建設,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網路教育,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加大中國小、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培訓力度。加快開放公共數位化教學資源,構建面向全民的終身學習網路和服務平台。

2.加快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圍繞健全醫療服務體系的需要,完善醫療服務與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為開展遠程醫療、遠程救治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打下基礎。完善疾病和公共衛生事件直報系統和疾控管理信息系統,促進建立覆蓋疾控發源地、傳染鏈、病源譜和預防救治的應急回響體系。在中西部尤其是邊遠地區,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網路化醫療輔導和診斷救治服務。逐步建立農村醫療急救信息網路。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和信息服務系統的覆蓋範圍,為實現參合人口異地就醫和即時結報提供技術保障。

專欄8 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重點 建立完善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適應醫療機構向民眾提供連續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服務的需要,完善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方便居民參與個人健康管理。 建立醫療機構管理信息系統。針對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建立完善醫療機構管理信息系統,支持實行規範化的臨床診療路徑管理,提高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精細化管理和績效管理水平。 加強區域醫藥衛生信息共享。開展區域衛生信息化試點,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制度信息等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

3.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開展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發布、需求預測、跟蹤監測和失業預警,推動就業信息全國聯網,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推動信息服務向街道、社區和鄉鎮延伸。促進跨區域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共享,為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關係的轉移接續,異地居住退休人員管理,參保人員異地就醫和結算等提供支撐。全面發行和套用社會保障卡,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覆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村養老保險、減災救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慈善事業等農村就業和社會保障領域。加快推進殘疾人人口綜合信息與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的共享,提高面向殘疾人的信息無障礙服務能力。

專欄9 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化發展重點 推進社會保障“一卡通”建設。大力推廣標準統一、功能兼容的社會保障卡,推動社保卡在社會保障領域套用,建立覆蓋全國、聯通城鄉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網路,實現社會保障卡向農民延伸,做到“人手一卡”,面向全體參保民眾逐步實現“服務一生、保障一生”。 促進跨地區就業和社保信息共享。以人口信息共享為基礎,積極推動跨地區就業和社保信息共享,建立跨地區就業和社保信息交換平台與結算中心,支持實現就業和社保異地接續、異地實時結算。

(七)統籌城鎮化與信息化互動發展。

發揮信息化在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務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破解城市發展難題、實現精確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1.提高城市運行管理的智慧型化水平。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間生產力布局,依託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深化空間地理信息套用,推動各類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協同。運用感知、傳輸、智慧型計算和處理技術,增強城市空間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廣格線化管理模式,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城市運行、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水平,引導智慧城市建設健康發展。

2.推進社區信息化。推動社區網路和信息資源整合,鼓勵建立覆蓋區(縣、市)或更大範圍的社區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平台,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最佳化區(縣、市)、街道、社區等面向社會公眾和企事業單位提供服務的流程,為逐步實現行政管理、社會事務、便民服務等社區管理服務一體化,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模式提供支撐。加快建設家庭服務業公益性信息服務平台,推動智慧型社區和智慧型家庭建設,推廣普及智慧型建築和智慧型家居。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進公共安全領域信息化建設,加強對公共場所、重大危險源、危險化學品的智慧型監管,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化體系。開展重大自然災害的預測預警,擴大監控監測覆蓋面,加大對維穩、反恐、打擊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綜合套用,提高信息資源共享水平,完善社會治安防控信息體系。健全公共突發事件的信息報送、發布、應急回響和災難救助機制。

專欄10 開展城市智慧型管理示範 公用事業智慧型化試點示範。支持有條件的城市運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水、電、氣、熱及地下管線等市政公共基礎設施的信息採集、信息網路和數據中心建設為重點,建設智慧型供水、供電、供暖、供氣和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體系,提高公用事業智慧型化運行水平。 城市智慧型交通試點示範。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城市智慧型交通系統,實現對車輛、道路、泊位等交通信息的精確採集、及時發布與共享,提高調度管理智慧型化水平。 城市應急聯動示範。鼓勵大中型城市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應急救助資源共享,增強應急指揮調度協同能力,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聯動體系,提高城市應急處置水平。

(八)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繼續推動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不斷增強公益性信息服務能力,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提高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能力。強化人口、法人、金融、稅收和空間地理等基礎性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建設統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完善國民經濟預測預警監測體系,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統計、監測信息發布體系,提升政務信息資源的決策支持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按照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利用人口和法人基礎信息庫,依託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貸、納稅、履約、生產、交易、服務、工程建設、參保繳費、審判執行等信用記錄,實現信用信息的跨部門共享。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唯一身份標識,完善以居民身份證信息為基礎、相關職能部門業務信息為補充的人口信息資源庫,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為創新社會管理提供支撐。

專欄11 統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開展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開展人口普查、農業普查、經濟普查和1%人口抽樣調查、投入產出調查、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資源(R&D)清查等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實現方案設計、調查布置、數據採集分析和信息發布全流程信息化。 加強統計信息資源聯網直報。建成網路直報統計數據系統,實現工業、建築業、房地產開發業、能源、住戶、價格等全部統計專業數據的網上直接採集,滿足各級統計機構、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各類統計信息服務需求。 推動統計信息資源共享。完善支持巨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國家統計基礎資料庫,推進政府綜合統計、部門行業統計信息資源共享,滿足各級政務部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數據的套用需求。

2.加大公益性信息資源利用力度。建立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長效機制,加強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就業和社會保障、法制、國土資源等重點領域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引導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發展,鼓勵企業、公眾和其他社會力量採取多種方式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務。

3.發展先進網路文化。實施先進網路文化發展工程,鼓勵開發具有中國特色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文化產品,推動網路知識的創造、整合與傳播,增強信息化時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規範管理綜合性商業網站,構建積極健康的網路傳播新秩序。積極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

4.壯大數字內容產業。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文化內容的融合,引導數字內容資源製作、傳播和利用,提高數字內容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建設數字內容公共服務平台,積極培育數字出版、數字視聽、遊戲動漫等新興產業。促進數字內容與新型終端、網際網路服務的結合,擴展數字內容產業鏈,創新經營模式和服務模式,提高數字內容產業附加值。培育壯大數字內容與網路文化產業骨幹企業,鼓勵創新商業模式。

(九)構建下一代國家綜合信息基礎設施。

把握信息網路演進升級的機遇,實施寬頻中國戰略,以寬頻普及提速和網路融合為重點,加快構建寬頻、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1. 加快寬頻網路最佳化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最佳化骨幹網路架構,完善業務節點國際布局,提升國家骨幹網傳輸能力。採用多種技術推進光纖向用戶端延伸,擴大無線寬頻網路覆蓋,提升用戶端接入能力。最佳化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空間布局,實現網際網路信息源高速接入。支持東部地區積極利用光纖和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技術,全面提升寬頻網路速度與性能,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縮小與已開發國家差距。支持中西部地區增加光纜路由,提升網路容量,擴大接入網路覆蓋範圍;引導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落戶中西部條件適宜的地區。因地制宜採用光纖、銅線、同軸電纜、3G/LTE、微波、衛星等多種技術手段加快寬頻網路從鄉鎮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推進農村寬頻進鄉入村。

2.促進下一代網際網路規模商用和前沿布局。加快部署下一代網際網路,抓緊開展IPv6商用試點,適時推動IPv6大規模部署和商用,加快推進IPv4向IPv6的網路過渡、業務遷移與商業運營,在設備製造、軟體開發、運營服務等環節形成較完善的產業和協同創新鏈條。完善網際網路國家頂層架構,升級骨幹網路,實現高速度高質量互聯互通,提升網路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推動我國網際網路國際互聯架構最佳化,提升互聯層次和流量轉接水平。加快未來網路技術研發和戰略布局,建設面向未來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的示範平台,開展新型架構及創新技術的試驗和示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形成系列國際標準。

3.建設安全可靠的信息套用基礎設施。綜合考慮業務需求、設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等因素,引導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推進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的規模化、集約化、節能化、綠色化升級。加強統籌管理,逐步形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內容分發網路(CDN)。

4.加快推進三網融合。組織實施三網融合全面推廣工作,在全國範圍內推動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加快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統籌規劃,加快建立適應三網融合的標準體系,加大資源開發和業務創新力度,大力發展新興融合型業務,培育壯大文化產業、信息內容產業和信息服務業。加強三網融合法制建設,強化網路信息和文化安全監管,建設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體系。

5.最佳化國際通信網路布局。統籌規劃海底光纜建設,完善跨境陸地光纜,與有條件的周邊國家實現互聯。豐富到亞太、北美、歐洲的國際路由,增加到非洲、南美的國際海底光纜。加快部署海外業務接入點和國際數據中心,提升為駐外機構和企業提供信息網路服務的能力。

專欄12 寬頻中國工程 光纖入戶工程。加快城鎮光纖到樓入戶配套建設,實現光纖寬頻網路與各地國土利用、城鄉建設和市政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利用政府引導資金,在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機構推廣普及寬頻網路。推廣寬頻業務套用,支持光纖器件、線纜和設備企業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村村通寬頻工程。推進寬頻下鄉和農村光纖改造,加快行政村寬頻普遍服務進程,實現100%的鄉鎮、95%以上的行政村通寬頻。 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示範。依託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科技重大專項,推動TD-SCDMA增強型技術產業化,支持LTE及其增強型技術研發攻關,加快推動TD-LTE商用部署和產業化發展,支持基帶晶片、射頻器件、核心軟體等關鍵技術產業化。 下一代網際網路商用工程。實施IPv4向IPv6的網路改造和套用遷移;推進網路、網站同步改造,實現骨幹網和主要商業網站、教育科研網站、政府網站全面支持IPv6,全面部署IPv6安全防護系統。加快下一代網際網路關鍵網路設備、套用軟體、終端產品的產業化升級。

(十)促進重要領域基礎設施智慧型化改造升級。

加快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資源等領域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升級,促進重要基礎設施的精準管理和高效運行。

1.加快建設智慧型電網。提高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環節的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高度一體化。根據發展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需要,建設具有自動平衡和最佳化輸配能力的智慧型電網調度體系,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併網接入標準化和運行控制智慧型化。

2.提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智慧型化水平。提高交通運輸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信息採集、交換和共享機制。積極推動客貨運輸票務、單證等的聯程聯網系統建設,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全國監控、公路聯網和不停車收費系統。建設以旅客為中心的開放式民航運輸信息系統,推進航空運輸企業深化電子商務套用。提高鐵路通信信號現代化水平,完善高速鐵路、繁忙幹線調度集中系統,加快推進鐵路客運服務電子化、網路化。提高航運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3.提升基礎性資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進水資源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進程,構建布局合理、動態監測、信息共享和科學決策的水利智慧型套用體系,強化水資源信息資源共享。建立健全環境資源監測系統,建立土地、礦產資源、森林等基礎性資源全程動態監測、污染源控制、生態保護信息系統,提高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領域的預警、決策和執法能力。

專欄13 加快基礎設施智慧型化 電網智慧型化試點工程。組織實施清潔能源發電儲輸和配電自動化、智慧型變電、雙向互動用電、電網綜合調度等試點,完善電網基礎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智慧型套用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 促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智慧型化升級。加快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運行監測網路,組織開展各種運輸方式間信息交換、共享以及條碼、射頻等先進技術研發和套用試點,逐步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 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加強水文站網和水文巡測基地建設,加快水利衛星通信網、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國家水利數據中心建設,強化水利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充分發揮水利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深化水資源智慧型管理套用試點。 構建先進完備的數字環保體系。提升重點區域臭氧、細顆粒物(PM)等特徵污染物的日常監測能力,建立衛星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相結合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立國家、省、市三級環境預警和應急體系,提高環境信息的基礎統計和業務套用能力。 全面提升氣象信息化支撐能力。加強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完善國土資源監測技術體系,加快以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為基礎的核心資料庫建設。

(十一)著力提高國民信息能力。

1.積極開展國民信息技術教育和培訓。完善中國小信息化學習環境,加快普及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術教育。加強高等院校與政府、企業的合作,加大信息教育培訓力度,提升高素質人才的信息技術套用和創新能力。加快向信息基礎薄弱的地區和人群提供信息化知識和技能服務。開展國民信息素質狀況動態監測和定期評估,有針對性地促進國民信息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提高。

2.培養信息化人才隊伍。構建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培訓互為補充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加快培養創新型、專業技術型、技能型信息化人才。

(十二)加強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確保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強化頂層設計和工作協調機制建設,加快建立以防為主、軟硬結合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安全防護設施,提升防攻擊、防病毒、防篡改、防癱瘓、防竊密能力。加強無線電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無線電頻率保障。加強網際網路網站、地址、域名和接入服務單位的管理。建立信息安全審查制度,加強重要領域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防護和管理,建立安全測評和風險評估制度。推進政府部門網際網路安全接入防護工作,加強政府網站安全管理。強化電子檔案的安全管理。加快涉密信息系統安全保密防護設施建設,完善保密機制,加強保密審查。加強國家網路空間戰略預警和積極防禦建設,增強網路信息安全的態勢感知、監測預警、應急處理和執法能力。

2.強化信息安全基礎。加強信息安全技術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突破晶片、關鍵元器件、基礎軟體和關鍵網路設備等核心技術瓶頸,提高信息技術裝備安全可控水平,支持信息安全產業發展。建立完善信息資源和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加強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等級保護、信息安全通報、信息安全產品認證認可、信息安全應急處置等工作。加快推進網路信任體系建設和密碼保障工作,規範電子認證服務,大力推廣電子簽名套用。完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提高信息安全監管和執法能力。支持信息安全專業骨幹隊伍和應急技術支撐隊伍建設,加強重要產品和系統安全漏洞分析評估。

3.加強信息內容安全管理。加強網際網路基礎數據管理、新技術新業務準入管理和新業務安全評估。建立與信息網路新技術、新業務發展相適應的信息內容安全監管手段。加強網路偵查技術手段建設,嚴厲打擊各類網路犯罪。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規範管理綜合商業網站,構建健康的網路傳播秩序。以維護信息安全為目標,大力推進駐外機構、企業等採用國內通信運營商提供的服務。

三、保障措施

(一)政策措施。

1.完善產業政策。取消或下放一批信息領域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管理事項,最佳化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程式。放寬信息諮詢設計、系統集成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電信市場,降低網際網路企業設立門檻。完善信息技術套用政策,加大信息技術創新產品的政府採購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投資加大對民生領域以及金融、電力、鐵路、交通、水利、農業等戰略性行業重大信息化工程項目的投資力度。推動形成安全可控的技術、套用、產業良性發展循環,提高信息化發展質量和效益。在企業推廣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2.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國家科技計畫、科技重大專項、有關產業發展專項等,加快推進信息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積極發揮財稅金融政策的槓桿作用,加大對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示範等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和產業化傾斜。支持符合條件的寬頻套用服務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完善信息服務業創業投資扶持政策。落實國家鼓勵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和公共服務、基礎教育等領域寬頻接入工程建設。

3.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適應新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對制約信息化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清理修訂。繼續推進電信、廣播電視傳輸等信息化立法,加快出台個人信息保護、網路出版、網路與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術服務等管理辦法,逐步完善網路市場準入、網上交易稅收征管、電子證據、電子支付、電子契約等相關管理規定。積極參與研究制定相關信息化國際規則。

4.加強標準化建設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快制定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標準,發揮標準的技術支撐作用。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快制定三網融合、雲計算、物聯網等領域信息安全標準。優先支持物聯網、雲計算、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等領域智慧財產權專利池建設,大力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強信息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推進軟體正版化,建立智慧財產權預警機制,做好專利布局和風險防範工作。

5.拓寬對外合作與交流渠道。加強網際網路國際治理合作與交流,提升我國在下一代網際網路全球架構中的國際地位。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研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標準與管理機制,提升我國在新一代信息網路身份、物品編碼和解析系統等關鍵信息資源利用和管理上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努力維護和拓展我國的頻率和空間軌道資源。

(二)組織實施。

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協調配合,抓緊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進政府信息化工程等重大信息化項目建設,共同推進信息化加快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信息化發展和規劃實施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確保規劃得到有效貫徹落實。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本規劃的要求,加強對本地區信息化發展的組織領導和統籌推進,結合實際制定具體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任務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