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背景
為適應聯合作戰、信息作戰等要求,海灣戰爭後,美軍開始建設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以逐步取代原有的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WWMCCS)。建設該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聯合指揮控制的互操作性問題,把各軍種專用的不兼容指揮控制系統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的指揮控制系統。GCCS是實施危機管理和多軍兵種/多國聯合作戰的指揮控制系統。系統最高一級由聯合參謀部、戰區總部和特種作戰部隊總部等九個分系統組成;第二級從最高一級網路延伸,組成戰區/總部級自成系統的網路;第三級由戰區內各軍、兵種司令部區域網路組成。網路內部可根據需要臨時增設用戶終端,採用“開放式”系統結構,可實現各網之間的互通。每一個指揮控制系統站都可提供區域網路桌面服務,還可起用戶接口的作用,用戶通過密碼進入全球指揮控制系統的套用系統。全球指揮控制系統的軟體套用系統分4類:核心繫統、通用操作環境(COE)、通用套用軟體和套用任務軟體。GCCS將把各軍兵種分別建設的煙囪式C4I網路連成高度融合的全球系統,可滿足21世紀指戰員對一體化戰鬥空間圖像的需求,隨時隨地為指戰員提供戰場信息和綜合圖像信息,能支持用戶對圖像、部隊態勢、智慧型輔助決策、戰鬥指令、相關裝備信息、空中作戰指令等信息的互操作和共享。
作戰能力
GCCS於1996年初達到初始作戰能力並正式啟用,2010年將全面進入作戰服役。1998年,GCCS-T 2.2版本增加了核戰的計畫能力,同年,GCCS的3.0版本系統能提供形象化的氣象和海洋數據。GCCS的絕密部分(GCCS-T)將可為世界各戰區的美軍總司令們提供所需的指揮控制能力,同時還可加強美國本土美軍的C4I能力。國防部將按照聯合作戰指揮的需要,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部署到戰鬥單位中,以發展互操作性更強、更加一體化的戰場管理系統。
主要特點
GCCS的主要特點有:適應聯合作戰,能為聯合作戰的諸軍種提供統一指揮所需的手段和能力;利用唯一的通用操作環境、通用功能、物理的和作戰的特性來支持各軍種專用的C2系統;可提供強大的核心繫統功能,增強了美軍指揮信息系統處理危機的能力;可提供絕密的GCCS-T網路,專門用於處理和交換核指揮控制數據;諸軍種可以共享數據標準化的成果,即C2核心數據模型,該模型由所有指揮控制功能領域所需要的核心數據組成。
立體發展
此外,陸、海、空軍也都在發展本軍種的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也可稱作本軍種的戰略控制系統和本軍種最高級別的C4I系統。三軍的系統互有接口,共同構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作戰指揮體系,具備強大的縱橫連通能力。以陸軍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A)為例,它能夠在必要的時間和地點,為軍級至戰略級提供數位化分發信息的途徑,可與陸軍各級司令部以及其他軍種相連,數據能在上下級司令部間或陸軍與其他軍種之間自由傳輸,具有很強的縱橫連通能力。它既是陸軍戰鬥指揮系統(ABCS)的組成部分,又是美軍GCCS的組成部分,能與三軍聯合的各個軍種的指揮控制系統互通。該系統的軟體體系結構以國防部的聯合技術體系結構(JTA)為基礎,客戶機/伺服器的體系結構以國防信息基礎設施通用操作環境(DII COE)為基礎。這種體系結構上的通用性使得GCCS-A可把GCCS和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綜合集成在一起,能把低級戰術部隊與國家指揮當局連線起來。
系統優勢
在建設全球指揮控制系統的同時,美軍確立了部署國防信息系統網的總原則。國防信息系統網是國防信息基礎設施的傳輸部分。國防信息基礎設施的通用操作環境使各軍種的C2系統的互通成為可能。例如,通過通用操作環境,陸軍參謀人員可在海軍指揮艦上用艦載C2系統參與指揮陸地上的軍事行動,而無需了解海軍的程式和過程。同樣,海軍也可使陸軍或空軍的系統指揮岸上的聯合作戰部隊。基於此,美國國防部要求全軍所有C2用戶都必須使用國防信息基礎設施通用操作環境。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成功使用了集成後的系統。
1991年海灣戰爭中,指揮官只能了解到10萬平方公里戰區內約15%的重大事件,而此次戰爭可了解主戰場90%以上的重大事件。1993年美軍的數據傳輸速率為每秒鐘1.2兆位元組,此次戰爭已達到20兆位元組以上。
海灣戰爭時,美軍把空中任務指令傳給作戰單位需幾個小時,今日只需5秒鐘。
海灣戰爭時,一份250兆位元組的檔案用自動數字網傳送需要4.8天,而用國防信息系統網只需13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