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信息化建設

軍隊信息化建設

“軍隊信息化建設”這一名詞於2003年首次出現在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中。軍隊信息化是指在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並在軍隊建設的各個方面套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度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軍隊現代化。這一目標的完成,是中國軍隊提高戰鬥力、履行保衛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維護世界和平使命的關鍵。在軍隊信息化建設上,走在最前面的只有美國。美國啟動新軍事變革和軍隊信息化建設最早,投入最大,進展最快。

基本信息

概述

概念

所謂軍隊信息化建設,是指通過廣泛套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提高部隊開發、利用和控制信息資源的能力,以全面提升部隊戰鬥力的過程。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軍隊的核心戰鬥力信息力結構力。結構力是軍隊因大量採用信息技術而使其武器裝備、軍事人員、體制編制和軍事理論實現科學合理的整合後產生的1+1〉2的作戰能力。
2012年11月8日,中國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中,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論述備受關注,“信息化”再度成為關鍵字之一。報告明確提出,要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2020年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對此,無論是解放軍科技人員還是來自基層一線的官兵,都認為提高信息化水平是今後強軍的關鍵,將為保障國家和平與發展,為中國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乃至對國際政治和安全局勢都發揮積極作用。

軍隊信息化建設軍隊信息化建設

產生背景

軍隊信息化建設軍隊信息化建設
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核心內容,就是進行軍隊信息化。軍隊信息化建設已成為軍事理論創新和軍事實踐的聚焦點,代表著世界軍事的發展方向。在這一領域,美國軍隊起步最早,水平最高,進展最快。因此,有必要認真地對其加以研究,掌握軍隊信息化建設的規律,從而為中國軍隊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鑑。
上個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對軍隊的革命性影響,主要還停留於“建構”階段,即在機械化軍隊的組織結構框架內進行信息技術嵌入、建網、聯網、集成,實際上是用信息技術加強機械化、提升機械化。理論界常把這一階段的變革,稱之為軍事領域裡的變革,是推動軍隊的信息化建設。當時,美陸軍要建設的數位化師、數位化軍,都是在原來機械化軍隊的結構內進行的。後來,美軍汲取社會上一些大企業、跨國公司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改變了變革的思路。
以往的軍事變革,都是先變革軍事技術,先變革武器裝備,最後完成軍事組織體制的變革,以適應新的作戰方式。信息化為標誌的新軍事變革,應當反過來進行。進入21世紀後,美軍提出軍隊轉型,標誌著軍事變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信息技術從“建構”作用,轉向“解構”作用。即:不是加強機械化,而是重組機械化。由此,新軍事變革的著力點開始以軍隊信息化建設,轉向建設信息化軍隊;軍事領域裡的變革,亦轉向真正的軍事變革。
未來的戰爭是信息化的戰爭,進入21世紀各國軍隊都開始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軍事變革,這場變革的戰略目標便是締造一支信息化的部隊。

分類

根據軍隊信息化建設啟動得早晚和進展速度得快慢,可把各國分為四大類型。

第一類

“全面領先”型,只有美國一家

軍隊信息化軍隊信息化
國防大學出版社《美國軍隊信息化建設研究》在軍隊信息化建設上,走在最前面只有美國。美國啟動新軍事變革和軍隊信息化建設最早,投入最大,進展最快。美軍為有效地推行軍隊信息化建設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倡導樹立“信息化軍事思維”觀念,重用創新型軍事人才;滾動制定《2010年聯合構想》、《2020年聯合構想》、《四年防務審查報告》、《國防部轉型計畫指南》和《聯合轉型路線圖》等指導美軍信息化建設的綱領性檔案,初步建立起比較順暢的信息化運行機制;用“網路中心戰”這一超前的戰爭理論和“凝聚式聯合作戰”理論,牽動軍隊信息化建設;在大量採用民用信息技術的同時,加大軍事高技術基礎科研的經費投入;注重在作戰實驗室、部隊實兵演習和高技術局部戰爭中,試驗、驗證與完善新作戰概念和信息化武器裝備,構建部隊戰鬥力快速生成機制。
投入巨大,美軍信息化建設快速推進,其主要表現是:陸、海、空軍武器裝備的主體已經實現信息化,初步建成了資訊時代的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特別是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全球性戰略級、戰役級和戰術級軍事信息系統;在軍事理論創新上有重大突破,初步構建了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信息化作戰的理論體系框架,建成了以信息化作戰牽動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的體制機制;在新型高素質軍事人才生成上有很大進展,初步調整了院校課程設定,正在進行第二次訓練革命,使軍事人員的信息素養、高科技知識水平和實施信息化作戰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美軍的體制編制變革相當滯後,其機械化軍隊的組織體制仍未從根本上改革,因此造成了部隊平時編制與戰時編制日趨分離的不良後果。

第二類

“跟進建設”型,主要有英、法、德、日等已開發國家
緊跟在美國後面的第二類國家,主要有英、法、德、日等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社會信息化程度高,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先進,信息產業發達,掌握比較先進的核心信息技術,國民信息素養好,有實施軍隊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條件。它們都是美國的盟國,追隨美國啟動了軍隊信息化建設,採取的主要舉措是:發展資訊時代的軍事理論,特別是信息戰理論;制定軍隊信息化長遠發展構想,建設數位化戰場和數位化部隊;研製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信息戰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
迄今為止,這些國家軍隊信息化程度低於美軍。但是,這些國家都有堅實的技術基礎,掌握先進的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因而其陸、海、空軍的單件武器裝備已基本實現信息化,其信息化武器裝備已占裝備總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與美軍相比幾乎不相上下。儘管如此,它們不僅沒建成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也尚未建成完備的各級軍事信息系統,特別是大部分戰略級偵察預警系統仍是空白。而且,這些國家各軍兵種武器裝備的一體化程度和互聯互通能力也與美國軍隊相差甚遠。主要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英、法、德、日等已開發國家軍隊的作戰能力與美軍相比已今不如昔,並有日益擴大的趨勢。

第三類

“自主發展”型,只有俄羅斯一國
俄羅斯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在第三類國家中也只有它一家。與美、英、日等西方已開發國家相比,它實施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性條件較差,即社會信息化程度不高,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落後,信息產業不夠發達,基本上不掌握最先進的核心信息技術,國民信息素養較低。但是,俄羅斯是一個崇武尚軍的民族,前蘇聯最早提出了“新軍事革命”的概念,只是由於前蘇聯政局動盪,俄重新建國初期經濟衰退,軍費拮据,才讓美國在啟動軍隊信息化建設上搶占先機。
近年來,俄國從近幾場高技術戰爭中看到了與美國日益拉大的軍事差距,激發了強烈的危機意識,決心加速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俄軍非常重視新軍事革命、信息戰和“第六代戰爭”的理論研究,正在積極進行軍事理論創新。
然而,俄國在軍隊信息化建設方面,目前基本上只限於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特別是互聯互通的指揮自動化系統。與美軍等西方已開發國家軍隊相比,俄軍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較低,估計其信息化武器裝備只占裝備總量的約20%。它雖然建立了一些戰略級、戰役級、戰術級軍事信息系統,但其完備程度和技術性能比美軍低一個檔次。據估計,俄軍的軍事信息系統相當於1990年代初期美軍C3I系統的水平。儘管如此,與開發中國家軍隊相比,俄軍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要高得多。而且,它擁有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和雄厚的軍事科研力量,不僅能用自主開發的中低信息技術對武器系統進行綜合集成,使其整體作戰效能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還能開發出性能非常優越的單件高技術武器。另外,由於俄軍的大多數武器裝備都達到了機械化發展的極限,所以其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的起點很高。

第四類

“發展滯後”型,他們都是開發中國家
開發中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群體,共有100多個國家,其情況極其複雜,可謂千差萬別。但是,總的來看,這些國家比上述三類國家進行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性條件都差,主要表現有三:一是社會信息化、網路化程度低,信息經濟落後或幾乎為零,基本不掌握先進的高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國民信息觀念差、信息素質低;二是或沒有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或武器裝備自主開發能力差;三是軍隊的武器裝備大部分或絕大部分還是機械化、半機械化裝備,仍處於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武器裝備發展階段。
但是,在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的衝擊下,很多開發中國家都主動或被動地走上了軍隊信息化的道路。其中,有些先進的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國)開始研究信息化戰爭和信息化作戰理論,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特別是軍事信息系統。不過,從整體上看,由於開發中國家軍隊信息化建設起步晚、投入少,武器裝備信息化起點低,因而其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武器裝備依然是機械化、半機械化裝備的基本狀況仍未改變。據估計,目前開發中國家軍隊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占其裝備總量的比例很小,可能不到5%;它們的綜合性軍事信息系統建設剛剛起步,離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要求還相距深遠。這些國家的武器裝備信息化之路有兩條:一是自行研製信息化武器系統,或用信息技術改造舊裝備;二是從外國購買或租用已開發國家的信息化武器裝備。
從以上情況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美國不僅強化了相對於俄、英、法、德、日等國的軍事優勢,而且與開發中國家形成了軍事技術“時代差”;二是美國占有軍事技術“時代差”優勢,既是美軍在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輕易戰勝對手的主因,也是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軍事支撐;三是中國是開發中國家,屬於第四類的排頭兵,但相對於美國也處於軍事技術“時代差”劣勢。

科學推進建設

經過數年探索,中國軍隊的信息化建設正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這一形勢下,當前最重要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創新求實、積極穩妥的方針,保持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實在、管用、高效的路子。 

防止分離

以戰時需求牽引平時建設,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關注點,它要求平時建的就是戰時用的。一般來說,由平時到戰時有一個轉換過程,二者具有一定的分離性。而在信息化條件下,平時與戰時界限模糊,諸如信息獲取、網路攻防、系統癱瘓等,既可以是戰時行動,也可以是平時行為。這一特點,決定了軍隊平時的信息化建設,必須著眼戰時需求,堅持平戰一體。如果對這一突出特點缺乏深刻的認識,就可能增大平時建設與戰時需求的分離性,甚至出現“兩張皮”的現象,使平時的系統難以用於戰時,戰時的系統又缺乏平時基礎。
以戰時需求牽引信息化建設,應著重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統一認識,著眼於軍隊所處的時代特徵、軍隊轉型的客觀要求、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最終目標,充分認識到以戰時需求牽引平時建設是時代的呼喚、發展的趨向、使命的要求,自覺地在建戰一致上下功夫,為贏得未來信息化作戰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大膽創新,對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進行科學論證,用信息化理念而不是用機械化理念籌劃軍隊發展,確立符合未來信息化作戰要求的建設思路和方法,使需求牽引的原則真正落到實處。

數據是綜合集成的核心

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感測器、網路、系統、計算機和武器裝備等,都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載體,都是為了信息的採集、傳輸、處理服務的。抓信息系統建設如果不抓綜合集成,信息化就成了一個空殼,即使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也不能互操作,離開了綜合集成,硬體再先進、功能再強大,也無法發揮使用效益。
綜合集成是現階段軍隊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提高我軍在未來信息化作戰中的體系對抗能力,依賴於提高綜合集成的水平。目前,人們對綜合集成的實質缺乏準確把握,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只強調系統融合而忽視抓數據集成。事實上,數據集成是綜合集成的“核心工程”,它看起來是個數據問題,但它卻關係到信息化建設的戰略取捨,決定諸多信息系統能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只有從數據集成入手,進而實現系統的綜合集成,信息化建設才能提高速度,少走彎路。
抓數據集成必須走科學化、高效益之路,即根據軍事需求,依據戰時標準,抓好數據採集和數據整合,建成大規模數據中心和分散式資料庫,扭轉目前存在的軟體匱乏而硬體重複建設這種不科學的現狀。信息化建設主管機構要針對各級在綜合集成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加強科學指導,理清思路,以數據集成為突破口,以此推動綜合集成所要求的互聯互通互操作目標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採取有效措施,突破部門利益的束縛,突破管理體制的制約,突破軍兵種的局限,消除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島”和系統“煙囪”。

“預實踐”中看質量

搭建系統專業化的訓練平台,通過高水平的訓練來檢驗信息化建設成果,是提高信息化建設質量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以信息系統為依託,對諸軍兵種、各作戰單元和作戰要素進行聯合訓練,更有利於建設與訓練的緊密銜接。
與以往協同性訓練相比,聯合訓練的目標是生成信息化聯合作戰能力,主體對象是由陸、海、空、天、電各作戰單元和情報通信、指揮控制、綜合保障等作戰要素組成的作戰體系,技術依託是資源互享和互聯互通互操作的信息系統,基本方法是在作戰單元內部集成訓練、作戰要素系統集成訓練基礎上,實現作戰體系綜合集成的訓練。可見,其難度和複雜程度是以往所無法比擬的。這就要求把握訓練規律,合理劃分訓練階段,分步驟推進訓練進程,由簡單到複雜,由小聯合到大聯合,切忌貪多求快,好大喜功,脫離現階段部隊訓練和武器裝備的實際。在科學推進聯合訓練的進程中,尤應注意合理使用訓練資源,力求節約高效,以最小的投入產生最大的訓練效益。
為檢驗訓練的效果,必須採用統一的訓練評估標準和考評機制,將作戰系統整體投入模擬戰場環境中,在模擬戰場上檢驗參訓部隊的戰場偵察能力、指揮控制能力、快速機動能力、電子對抗能力以及戰場防護能力,使平時的建設項目在近似實戰的“預實踐”環境中暴露問題,尋找對策,保證信息化建設的每項指標達到預期效果。

機制創新同步要素建設

軍隊信息化建設軍隊信息化建設
目前,信息化建設整體效益不高的現象值得注意。例如,在項目建設上急於上馬,不申報立項就建設,建成後不經評估就使用,舊的“煙囪”沒推平,新的“煙囪”又豎起來;在網路管理上關卡過多,信息流動不暢;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看似多家共管,但保密設備卻獨家壟斷……這些問題的產生,癥結在於機制的改革滯後於要素的建設,而問題的解決依賴於改革在機械化條件下形成的運行機制,一方面保證信息化建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保證我軍現行的組織結構、管理方式、保障方式與工作方式適應軍隊信息化。否則,信息化成果在現行機制下無法充分運行,即使有了現在的諸如辦公自動化的項目,還是會出現原地踏步甚至反彈的現象,原因就在於沒有同步建立配套的工作方式、規章制度等機制。
機制創新首先應建立集中統管的信息化建設領導機制。目前,信息化建設的工作機構和諮詢機構層級過高,而基層“缺腿”,出現了脫節現象;而有些單位又突破編制,讓一些臨時性機構擔負起長期性建設的任務,這顯然無法達到信息化建設的長遠效果。只有加強集中統管,形成長效機制,才能解決上述兩方面的矛盾。其次,要建立有利於信息化建設成果轉化機制。對信息化建設成果既可以由主抓單位推廣,又可以由上級主管機構申報,經效益考察和專家論證後,組織在所屬部隊、所屬系統以及全軍推廣,以此突破條條塊塊的限制,實現一家成果大家共享,防止重複建設和分散建設。再次要建立有利於信息快速流動機制。改變目前信息網路管理方式局限於單純的行政管理的現狀,把行政管理與技術創新相結合起來,解決節點多、接口窄的問題。同時,調整管理、保障模式,發揮信息流對物質流、能量流的最佳化配置作用。

科學認識新內涵

目前,中國軍隊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寄希望於短期內完全採用新手段、新平台是不現實的。此外,我軍在發展,外軍也在發展,先進手段和先進技術都是相對的,即使在今天看來是十分先進的高技術,到了明天就可能變成了低技術,相反,而有些今天看似是低技術,昨天卻還是高技術。我軍的軍情和信息化水平的現狀,決定了我軍必須走多手段並用、高中低結合之路,不應只追求“高精尖”,而忽視了實在管用的中低技術。任何一種高技術,其先進性中也隱藏著脆弱性,盲目寄希望於某一種或幾種高技術是有風險的。這並不是否定發展高技術手段,而是說要多手段發展,避免在信息化建設中過於追求單一,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堅持多手段並重,必須科學認識機械化建設的新內涵。我們講信息化,不是把機械化與信息化分割開來、對立起來,我們現在要抓的機械化不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而是資訊時代的機械化,機械化的許多技術和手段依然有效。現階段,我們發展機械化正是為了更快更好地過渡到信息化。
不可否認,中國軍隊現有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機械化戰爭時代的產物,其結構、性能、射程、航程等遠不適應信息化作戰的需要,對其進行信息化改造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這種改造,應以挖掘現有武器裝備的信息效能為重點,以提高武器裝備整體作戰能力為目的,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改造思路,安排好改造的先後順序,克服分散抓分散改、不重體系重單件、只講改造不講效益的現象,如過多地注重腳踏車、單炮及單一性能的革新改造,而忽視了情報偵察系統、信息傳輸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火力打擊平台的綜合集成。
對傳統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改造,必須注重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特別是著眼“網路中心戰”,運用先進的網路思想和柵格技術,加強作戰網路和作戰體系建設,逐步由機械化的“物理平台”向信息化的“網路平台”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優先發展能夠入網、通過指揮控制系統能聚合成巨大整體威力的武器裝備;同時還要發展後續手段,一旦高技術裝備被毀、難以恢復時,即可啟用後續手段,確保將勝利進行到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