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統
國防部保密局的前身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1946年6月,軍統的公開武裝特務部分劃歸國防部第二廳,秘密核心部分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是中國國民黨設立的特務組織。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建)、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建)。
改組
1946年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第二廳合併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台灣。
抗日歷史
“軍統”,全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BIS)。其前身為蔣介石於1928年創立的“藍衣社”(一說為1932年)。1934年4月,蔣介石將南昌行營調查科與藍衣社特務處合併,成立軍事委員會特務處,由戴笠(黃埔6期)任處長。1937年4月,蔣介石重組特務機關,以加強蒐集共產黨人情報,組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中央黨部秘書長陳立夫兼任局長。“軍統局”內設兩處,第1處負責黨務調查(即後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前身),由徐恩曾(黃埔4期)任處長;第2處為特務處,戴笠擔任處長。1938年9月,第2處另立門戶,升格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仍由戴笠一手掌管,內設軍事情報處、黨政情報處、電訊情報處、警務處、懲戒處、訓練和策反處、特種及心理作戰處、特種技術研究套用處。
“軍統”(BIS)在其最鼎盛的時期,擁有特工以及各類準軍事的交通警察大隊共約10.2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勢力滲透至黨政、軍事、教育、文化、警務各個層面。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BIS一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時也是電訊破譯技術最先進的情報機關。而那時,CIA前身美國戰略情報署(OSS)不過才剛剛起步而已。不過,軍統的主要工作方向不是對外保衛國家安全,而是對內剿共和鎮壓異己,這使得該組織墮落為對內實行白色恐怖的特務機關。
抗戰中,軍統特工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而隸屬BIS的各個“游擊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隊”則深入日寇占領區開展廣泛的游擊戰,對打擊日寇和漢奸,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破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破壞抗日統一戰線,削弱共產黨的影響力等方面,這使得其在抗日中沒能成為可靠的打擊敵人的力量,反而時常成為內部的破壞者。有時,很多軍統的外圍組織還有意地配合日寇對人民抗日力量的絞殺,成為抗日統一戰線的內部蛀蟲。
1938年,日軍占領上海後,為穩定局面,有意拉攏有影響的中國上層人物出面組織所謂的“臨時政府”。經過一番斟酌後,日本人選中民國初年擔任過內閣總理的唐紹儀。唐經反覆考慮後接受了日本人的邀請,晚節不保。蔣介石知道此事後,怒不可遏,著令BIS“剪除附逆”。
1938年,就在唐紹儀接受邀請出面組織“政府”後三個月,潛入上海的BIS“敵占區行動組”便用斧頭結果了他。
在隨後的時間裡,BIS 先後策劃了對殷汝耕(組織‘華北自治政府’的大漢奸)、季雲卿(上海青幫‘通’字輩大佬,汪偽‘76號’後台老闆)、汪精衛、周佛海等大漢奸的刺殺行動。儘管這些行動並未完全成功,但無疑有效地震懾了投敵叛變人員。 1945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頒布投降詔書,時任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蔣中正知道這個訊息比美國杜魯門要早四個小時,這完全有賴于軍統情報人員的竭誠努力和非凡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