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分析
俄林的要素供給比例理論有著嚴密的邏輯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一)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
所謂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指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中的價格差異。價值規律引導著各種商品從價格低的地方流向價格高的地方,商品經營者便會從中獲利。
進出口國都會在這種國際貿易中獲利。
(二)各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
商品價格的國際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但並不是凡存在商品價格的國際差異,國際貿易就一定能夠發生,還必須具備一個必要條件,即交易雙方必須是國內商品價格比例不同。就是說,必須符合比較優勢的原則。
理論論證
為什麼各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下面從兩個方面論證:一是證明各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國際貿易能夠發生;二是證明如果價格比例相同,國際貿易不能發生。 .
1、兩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國際貿易能夠發生
兩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符合古典學派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則(比較優勢理論包括絕對優勢理論和相對優勢理論,下面的例子中美英兩國都有絕對優勢),因此國際貿易能夠發生。
舉例分析:假設兩個國家如美國和英國,生產兩種產品如小麥和紡織品,1美元兌換1英鎊,國內的價格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美英兩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
美國(美元) 英國(英鎊)
小麥 1.00 3.00
紡織品 2.00 1.00
美英兩國國內的商品價格比例是不相同的。美國國內小麥與紡織品的價格比例為1∶2,英國國內小麥與紡織品的價格比例為3∶1。這說明在美國的國內貿易中,可以用1單位的小麥交換1/2單位的紡織品;在英國的國內貿易中,1單位的小麥則可以換回3單位的紡織品。可見,在美國國內小麥價格便宜而紡織品較貴,在英國國內紡織品價格便宜而小麥較貴。
美英兩國商品價格的絕對差異使國際貿易有了可能,而兩國商品價格比例的不同又使國際貿易能夠成為現實。
這個交換比例上的差距決定了雙方若按照差距之內的交換比例進行交易,都可獲得利益,從而使兩國間的貿易能夠發生。也就是說,小麥和紡織品的交換比例在∶1/2~1∶3?之間,對參加交易的兩國都是有利的。
比如,1單位小麥交換1單位紡織品。對美國來說每單位小麥比國內交換多得1/2單位紡織品。對英國來說每單位紡織品能比國內交換多得2/3單位小麥,這是因為在英國國內1單位紡織品只能交換1/3單位小麥,而與美國的貿易中1單位紡織品則可換回1單位的小麥。
現實基礎
從這種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兩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的條件下,國際貿易能使交易雙方同時獲利,從而使這種貿易有了發生的現實基礎。
2、兩國商品價格比例相同:國際貿易不能發生
當兩個國家國內的商品價格比例相同時,國際貿易不會給雙方帶來實際利益,因而也不會發生。下面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結論。
表-2 美英兩國商品價格比例相同
美國(美元) 英國(英鎊)
小麥 1.00 2.00
紡織品 2.00 4.00
在表-2中,美國在兩種商品中都處於優勢,但優勢一樣大,“兩優無其重”,貿易難以發生。
從表中可見,美國國內小麥和紡織品的價格比例為1∶2,英國國內小麥和紡織品的價格比例也是1∶2,兩國商品的價格比例完全相同。這就意味著,在美國國內1單位小麥能交換1/2單位的紡織品,在英國國內也是1單位小麥交換1/2單位的紡織品。這種相同的交換比例,使兩國都不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利。
在上例中,對美國來說,在國內1單位小麥能換1/2單位的紡織品,如果與英國交換紡織品,也仍然只能按這一比例進行,不會比在國內交換的更多;對英國來說,在國內1單位紡織品交換2單位小麥,如果與美國交換小麥,也仍然只能按這一比例進行,並不比在國內交換的更多。這種不會帶來更多利益的交換,兩個國家都不會接受,因而國際貿易不會發生。
必要條件
通過以上正反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兩國商品價格比例相同,國際貿易不能發生;兩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國際貿易能夠發生。所以,各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
(三)各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價格比例不同決定的
所謂的要素價格就是指勞動、土地和資本這些生產要素的使用費用,或稱為要素的報酬,比如勞動的工資、土地的地租、資本的利息等。
各國要素價格比例,則是指這些生產要素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單位價格比例。
所謂生產函式,是指生產某種產品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關係。比如,生產1單位小麥需要投入5個單位的土地和1個單位的勞動。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的假設:各國生產同一類商品的生產函式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