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3月3日 俄國宣布廢除農奴制 |
19世紀中葉,沙皇俄國仍然是一個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但是,從19世紀中葉起,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緩慢地發展,並且逐步破壞著封建農奴制基礎。危機在不斷加深。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激化,階級鬥爭日益尖銳。據沙俄政府統計,1826-1854年,共發生了709次農民起義,平均每年達24次以上。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長在給沙皇的報告中驚恐地說:“農奴制度是國家腳下的火藥庫。” 為了挽救農奴制,並擴展在歐洲的霸權,沙俄政府於1853年10月向土耳其開戰,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結果反被德法聯軍打得大敗。戰爭不僅沒能挽救農奴制的危機,反倒給農民們帶來了更多的災難,進一步暴露了農奴制與沙皇專制政體的腐朽性。農民的反抗行動顯得更為頻繁。據統計,1858年全國農民暴動發生了86次,1859年多達90次,1860年更增加到108次。 克里米亞戰爭慘敗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服毒自殺。新上台的亞歷山大二世迫於內外交困的形勢,決定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相繼設立了中央和歐洲部分各洲的特別委員會,起草農奴制改革的草案。委員會都由沙皇官吏與貴族代表組成。這夥人並不支持改革,長期爭論不休,改革草案難產。這時,農民起義的浪潮日益高漲,沙皇感到了燃眉之急。他在國務會議上憂心忡忡地說:“今後的任何拖延都會有害於國家。”亞歷山大二世的驚惶和敦促,才使起草工作得以加快進行,草案終於拋了出來。1861年3月3日,沙皇正式批准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並簽署了關於廢除農奴制的特別宣言。 法令規定了農民有人身自由,地方不得買賣或交換農奴;農奴在獲得人身自由時,在交付大量贖金的條件下可以從地主那裡領得一份土地。但,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徹底。它仍維護著地主的利益,保留著農奴制殘餘,贖金更是對農奴的殘酷掠奪。所以農民起義繼續前仆後繼。1861-1863年,農民起義就達兩千次以上。不過,廢除農奴制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力、市場和資金,是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變過程中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
相關詞條
-
俄國農奴制改革
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後的農奴制。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
背景 過程 結果 實質 性質 -
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
1861年3月3日俄國沙皇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決定分階段自上而下地解放農奴。又稱農民改革。
正文 -
農奴制
農奴制是封建社會中封建領主在其領地上建立起來的剝削奴役農奴的經濟制度。由於被剝削的主要對象是農奴,故名又稱封建領主制。 在這種制度下,少數封建領主或農奴...
簡介 起源 制度野蠻 農奴制 改革 -
1917年俄國革命
1917年俄國革命是1917年於俄國發生的一系列革命運動的統稱,這些運動最終滅亡了俄羅斯帝國並建立了蘇維埃俄國。在1917年3月(儒略曆2月)的二月革命...
基本信息 重大事變 原因 總結分析 幾點經驗和教訓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人民在В.И.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從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的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俄國近代教育
俄羅斯的近代教育從彼得一世時期開始,經過近300多年的發展,其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工程技術領域亦屬...
俄國近代教育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俄國
俄國(俄語:Россия),指歷史上的俄羅斯帝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俄羅斯共和國、蘇俄,或指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
地理 歷史沿革 領土擴張 文化 風俗 -
俄國農奴制度
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於地主,處於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
簡介 確立 發展 瓦解 -
亞歷山大二世[俄國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
簡介 生平 事業改革 成就 遭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