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性駕駛

侵略性駕駛

“侵略性駕駛”(aggressive driving)又翻譯作“攻擊性駕駛”,按照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定義,指的是危害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駕車方式,比如蛇形換道、橫衝直撞、大聲鳴笛等等。

新聞背景

侵略性駕駛侵略性駕駛

2015年,五一假最後一天,趕在晚間八時許,華西都市網及時刊發《女司機變道遭男子暴打》:“3日下午,一段35秒視頻網上瘋傳:在成都市嬌子立交處,一名男司機將一女司機逼停後當街毆打,35秒內4次踢中女司機臉部,整個過程觸目驚心。

事件剛剛爆出來時,人們第一時間都在譴責男司機,他下手實在是太狠了。後來輿論反轉。一段行車記錄儀視頻還原了痛打女司機事件的“前因”,很多人從譴責男司機變為了痛罵女司機。因為人們發現,原來是女司機惹禍在先,她開車野蠻,任意變道。男司機車上小孩的哭聲讓一部分人更加地理解與同情他起來。這當然也是因為,人們太感同身受了。

原因

侵略性駕駛侵略性駕駛

國外的許多研究都表明,“侵略性駕駛”是有複合原因的。這和人格有關,有些人格特質的人開車易怒;和家庭培養有關,有的研究表明,假若從小就目睹自己的父母“侵略性駕駛”,那么孩子就有樣學樣;也和生活滿足感有關係,有調查說生活滿足度不高的人會這么乾;當然也和壓力有關係,壓力大的人可能開車開得很危險;和性別也有關係,一般來說,年輕的男性比較傾向於“侵略性駕駛”……總之,人們通過分析,發現了許多和“侵略性駕駛”有關的因素,挫折、壓力、耳濡目染,不一而足。這也表明,人之所以會“侵略性駕駛”,原因在“車”外。

誘因

《攻擊性駕駛行為選擇模型及影響因素敏感度分析》里介紹,研究者們找了160位各種司機來做測試,長期在他們的車內裝監控來記錄,結果發現:“駕駛人人格和其它車輛違法情況2個因素對駕駛人攻擊性駕駛行為影響較大,起決定性作用。”

對策

不要開鬥氣車、拒絕不文明駕駛、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在美國法律體系和專門的科普手冊;加拿大時不時會像檢查酒駕一樣去查“侵略性駕駛”;而英國等國家則在道路標識上也下工夫,讓人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在一個私密的汽車空間裡,更是在公共場所,需要對更多人的安全而負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