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經歷
加入組織
侯鏡如(1902—1994)生於1902年10月17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十六)。河南永城人,原名侯心朗,以字行;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1月畢業後派任軍校教導第1團(團長何應欽)第2營(營長陳繼承)第7連第3排少尉排長。
1925年2月侯鏡如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冬,由周恩來、郭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十四師團參謀長。北伐軍到達福州時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三師黨代表兼師政治部主任。
上海起義
1926年7月調升第14師(師長馮軼裴)第40團(團長鄧振銓)中校參謀長。12月調升第17軍(軍長曹萬順)第3師(師長王成芳)上校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7年2月侯鏡如離開北伐軍到上海,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準備和指揮工作,為暴動指揮成員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在與敵人搏鬥中右胸負傷,傷愈赴漢口任國民革命政府武漢三鎮保全總隊長。
南昌起義
侯接受中共中央前敵軍委指示,任賀龍的二十軍教導團團長,在南昌參加“八一”起義。8月30日,在會昌戰鬥中,左胸負重傷,轉赴香港治療。12月,回滬,在中央軍委工作。1928年4月,離滬赴汴到中共河南省委負責軍委工作,在接關係時被捕入獄,監押14個月。
曲折的路
1929年7月赴滬,被黨中央派往香港,在中共中央華南局工作,翌年春調往天津中
1923年侯鏡如在河南中州大學學習時圖片
1923年侯鏡如在河南中州大學學習時圖片
共順直省委負責軍委工作。
1931年回到上海,因中共中央保衛局局長顧順章叛變,黨組織遭到破壞,與黨失去聯繫。不久,到山西晉城國民黨第四十一軍軍長孫殿英部,出任該軍駐南京辦事處代表。
1933年春起,侯鏡如歷任國民黨軍第三十軍三十師參謀長、第三十師八十九旅旅長。
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37年任第九十一軍參謀長。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國民黨軍第九十二軍二十一師師長,參加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棗宣會戰。1941年上半年,率部進攻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1942年5月31日升任第92軍(兼軍長李仙洲)中將副軍長。
1943年1月6日升任第92軍(轄第21師、第142師、暫編第56師)中將軍長。1943年4月,任九十二軍中將軍長、蘇魯豫皖第四分區主任時,率部駐永城縣北牌集等地被日軍包圍,侯在王引河岸指揮部隊將敵擊退。抗日戰爭勝利後,兼任北平警備司令。
1945年3月保送陸大將官班甲級第二期受訓。6月陸大畢業後仍任原職。8月兼任武昌警備司令。10月改兼任北平警備司令。同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5月5日獲頒勝利勳章。
戰場起義
1947年,中共黨員李介人持安子文信送侯鏡如,信中轉達周恩來、賀龍對侯鏡如的關懷,使他下定決心,待機起義。
1948年8月,遼瀋戰役爆發。蔣介石命令其指揮東進兵團從葫蘆島馳援錦州,與林彪的第四野戰軍發生激烈的塔山攻防戰。1948年起,侯鏡如升任第十七兵團司令官、天津塘沽保全司令、長江防務預備兵團司令、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兼華東軍官團總團長。在此期間,經李介人往返多次聯絡,侯鏡如指示九十二軍等部隊,相繼在北平和福州起義。
1949年1月1日獲頒四等雲麾勳章。7月調任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副主任兼軍官教導團團長。10月應策動部屬起義避居香港,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繼續對台工作;他住在香港的這一段日子裡,聯絡了許多朋友,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黨和政府對他非常關懷,周恩來、安子文、李克農分別給他打電報,對他的工作和歷史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建國後
1952年7月1日,侯鏡如奉周恩來總理批示回到大陸,10月任國務院參事。1954年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6年2月當選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候補委員。
1959年任國防委員會委員,1960年8月當選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委員。
1977年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北京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1979年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1981年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
1984年2月當選為黃埔軍校同學(會長徐向前)副會長。
1988年2月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9月當選中國和平促進統一會會長。
1989年3月當選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副主席。
1986年7月9日,他作為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副會長,在紀念北伐戰爭6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回顧這段雖然短暫但十分輝煌的歷史時,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條結論:第一,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是取得北伐勝利的根本保證;第二,黃埔軍校師生以崇高的理想和奮不顧身的行動,在北伐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在建設祖國的今天,這兩條仍然有大的現實意義。”
1989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同年11月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侯鏡如還是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侯鏡如晚年,還念念不忘為家鄉做點實事,他把政府在落實政策時發還的那座很大的私宅,作價籌得一筆資金成立“侯鏡如助學基金會”,以幫助家鄉的貧困學生,成長為國家的有用之材,由此可見他對教育下一代之用心良苦。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2歲。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2002年6月24日上午,侯鏡如遷葬深圳吉田永久墓園,遷葬儀式儀式之後,侯老將軍終於得償心愿,安詳的在祖國南大門的土地上見證祖國的繁榮統一。
教育後代
他教育子女和青少年一代,注重言傳身教,他自己時時以愛國民族英雄為榜樣,也以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後輩。他給長子起名伯岳、次子起名伯羽、三子起名伯援,意在效法岳飛、關羽、馬援,以英雄人物為楷模,學習他們為國為民的精神,不忘為祖國和人民效忠盡力。他在皖北駐軍時,讓副官買來文天祥、史可法、岳飛等民族英雄的畫像送給附近的國小校,掛在學校里供學生瞻仰,教育學生學習民族英雄的愛國精神。
人物成就
在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中他沉著冷靜、指揮若定;在南昌起義中他機智果敢、成功克敵。雖然在大革命失敗的惡劣環境中他與中共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但他執著地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國民黨陸軍中供職,為打擊侵略者,他始終率部馳騁在抗日最前線,參加過忻口戰役、徐州會戰、長沙會戰、湘西戰役,是國民黨軍隊中戰功赫赫的高級將領。在解放戰爭中,為減少戰火、避免流血,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職務促成了多次起義。
人物評價
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王兆國在紀念侯鏡如誕辰100周年時說:“侯鏡如一生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追求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崇尚真理,不斷進步,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和黨的愛國統一戰線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