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秋來

侯秋來

侯秋來,男,山西省平定縣石門口鄉亂流村人,1947年出生,196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9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342醫院助理軍醫、軍醫,山西省平定縣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科主任、副院長2009年7月8日因病去世,年僅62歲。

臨海市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長

侯秋來,山西省平定縣石門口鄉亂流村人,1947年出生,196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9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342醫院助理軍醫、軍醫,山西省平定縣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科主任、副院長,山西省平定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臨海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臨海市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長。2009年7月8日因病去世,年僅62歲。
多年來,他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為許許多多的民眾解除疾苦,贏得了廣泛的愛戴和敬重。
多年來,他努力攀登耳鼻咽喉學科的高峰,多項科技發明填補了醫學上的空白,為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的表彰和獎勵。
一次偶然結緣,他從山西來到了臨海,諸多故事串起一個人民醫生的人生腳印。他以一顆赤子之心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熱愛的醫學事業和他一心牽掛的患者,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地慟良醫連夜去,天憐高潔侯秋來。”離他去世的日子——7月8日 ,已過去一個多月,人們依然念著他的名字,一位讓病人值得生命相托的好醫生——侯秋來。
他是病人心中的希望,他以妙手回春的技藝和丹心濟病的品格把幸福和健康帶給了一個又一個家庭
1997年,時任山西平定縣康復中心主任的侯秋來與臨海市二醫院醫務科長邵虎,在一次全國學術會議結識。
當時,這位行醫達30多年的耳鼻咽喉專家,擁有多項國家專利,在全國醫學界享有盛譽。因此,當侯秋來表達了來二院考察就職的意向後,讓邵虎在內的二院的領導都很吃驚。
位於臨海杜橋鎮的二院,設施簡陋不說,連專設的耳鼻咽喉科室也沒有。但醫院重視人才、善待人才的氛圍,讓侯秋來很動心。
問到為什麼選擇這裡?侯秋來說:“正是醫療條件不發達,所以這裡人民才需要咱。”於是,儘管住的是民房,拿的是普通醫生的薪水,來到二院後,他很快就投入工作。
杜橋的余春熙,是侯秋來到二院後的第一例手術患者。他患中耳炎十多年,多年來輾轉各大醫院,卻一直沒能好轉,聽力越來越差,幾近失聰。侯秋來檢查後馬上給他做手術,手術很成功,余春熙又聽見了。
“二院來了個侯醫生,技術很好!”一傳十,十傳百,不到一個月,侯秋來的名氣就傳開了。有的病人甚至從大醫院“逃”回杜橋找侯醫生。
如今11歲的蔣官陽,從出生不久到6歲一直被不知名的怪病困擾,晚上睡覺常常喘不過氣,為了治好他的病,父母幾乎放棄了一切,帶他輾轉上海、杭州等地求醫問藥。2003年,終於在杭州被確診為鼻咽部腺樣體肥大。病情確診下來後,蔣爸爸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帶兒子回家,他知道,家門口的侯醫生,比任何外頭的專家都令人放心啊。
杜橋的陳高興,10年前正是侯秋來給他治好的鼻炎,媽媽患的中耳炎也是侯醫生做的手術,前幾年,表弟和岳父患鼻炎,他都自告奮勇地領來找侯醫生。
一批患者治好出院了,又一批患者慕名而來了……在杜橋的11年,多少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經侯秋來治療後康復,已無法數清。每一次手術前,他都會反覆研究手術方案,考慮各種可能性,做縝密的準備。儘管這個手術他可能已做過幾百例,上千例了。在杜橋的11年,他做了幾千例手術,沒有出現一次醫療事故。
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挖掘聲音的人”,他以妙手回春的技藝和丹心濟病的品格,被廣大患者所依賴、所信任。
他在技術和人才條件有限的鄉鎮醫院卻依然堅持技術革新,短短几年就實現了20多項技術革新,使無數患者以較小的代價告別了聽覺障礙的痛苦和四處求醫的艱辛
“醫學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當醫生真正是學無止境,必須不斷學習,研究和創新,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為病人多解決病痛。”這是侯秋來常掛在嘴邊的話。
在長期的實踐中,他深深感到,醫療質量要想提高,就必須走一條科研和臨床相互結合,互為動力的道路。
在他的努力下,2000年 4月,臨海二院成立了耳鼻咽喉研究所,這是臨海市衛生系統首個科研機構,也是浙江省首家建在縣級醫院的耳鼻咽喉研究所。
從此,他每天在完成日常工作以後,就開始科研工作,查閱資料、動物實驗、數據記錄等,因為門診和手術繁忙,所有一切研究工作都得利用晚上和周末進行。
嚴謹,執著,永不知足,是和侯秋來一起工作過的人對他的集體記憶。
他親自帶領科室同事細心開展每一項臨床試驗,甚至拿自己當試驗品。多年前,他研製發明的陶瓷人工聽骨通過論證,獲國家專利。當時為了檢驗陶瓷聽骨對人體有沒有副作用,他請助手將5塊陶瓷聽骨分別植入自己的上腹部組織內。一直到去世,他的體內還保留著部分陶瓷聽骨。
為了彌補人才培養及科研信息獲取等不足,他對學生手把手帶教,對達到一定技術水平的學生,選送到大醫院進修深造。
短短几年裡,侯秋來帶領他的課題研究團隊實現了20多項技術革新,5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多項技術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侯秋來對事業的熱愛和追求,感染著他身邊每一位年輕的醫務工作者。在他們眼中,平時,侯醫生就像慈愛的父親,令人可親的大哥,沒架子,能跟大夥打成一片。
但工作上,他對他們又極為嚴格,治病救人,容不得一絲馬虎。
同事們說,“在他身上,我們體會到了一名醫務人員的意義和價值。”他是團隊里的一桿精神坐標,身體力行地教著大家如何做一個好醫生好護士。
他置個人私利於度外,全身心地投入他所熱愛的醫療事業當中,一生恪守“呵護生命、病人至上”的信條,用自己高尚的人格詮釋一名醫生的全部內涵,彰顯德藝雙馨的風度
熟知侯秋來的人都知道,行醫多年來,他有個習慣,每天總是堅持6點30就趕到醫院,為病人手術,這樣,只為能多給一個門診病人看病。
每天慕名而來的病人很多,早出晚歸,餓著肚子看病是常事。但只要在門診室門口等著,哪怕最晚都能得到侯醫生的認真診療。
後來,院領導考慮到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限定他每天只看10個病人,但他從沒照辦。
面對病人,侯秋來總是面帶微笑,仔細傾聽,認真解答,一遍聽不懂就再講一遍。病人來複診,注意事項交代了又交代。做手術前,總要先閒聊幾句,讓病人放鬆下來。
侯秋來說:什麼是好醫生?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技術,那樣你才能很好地為鄉親們服務;第二是要把每個病人都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去對待。
他對病人發自內心的尊重,使得每一個病人第一眼見到他,都會感覺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醫生,是一個可以把生命託付的人。
時下,在不良風氣影響下,許多人眼裡,給拿手術刀的醫生送紅包是理所當然的事。臨海市河頭鎮的朱曉光做鼻息肉手術前,拿了1000元錢,送到侯醫生家裡。辦理出院手續時,他發現自己賬上多了1000元。工作人員說,這是侯醫生交過來的。
11年裡,侯醫生拒退紅包110多次, 9萬多元。後來,病人都知道:找侯醫生開刀不用送紅包。
侯醫生經手的病人多,開出去的藥自然也多。醫藥代表想法設法找到他,但都被他一一罵走。他說:給病人治病是我們醫生的職責,怎么能用病人的錢來賺錢。
2006年,一位奶奶帶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孫子來看病,侯醫生檢查診斷必須馬上手術,必須住院。沒想到,準備下班時,卻發現那位奶奶在走廊上哭。
原來奶奶拿不出住院費。侯醫生一聽急了,“沖”到院長辦公室,要求給病人減免費用,並叮囑護士,今後小男孩來複診時不要掛號,換藥費也不要收。奶奶感動得直要下跪。
“醫德高尚”、“妙手回春”……在辦公室里,一面面錦旗代表了患者對一名醫生所有的褒獎。
他熱愛生活,熱愛身邊的一切。他帶走了63載潔白人生,留下了大醫精誠的榜樣力量
醫院很多人都知道,侯秋來生活很簡樸,吃穿不講究。在杜橋工作這么久,他除了理髮到街上去外,平時幾乎不上街,杜橋最大的商場在哪個位置也說不上來。
每個和侯秋來打過交道的人,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豪爽,典型的北方的漢子。熱情,真誠,務實,這讓他贏得了上下左右普遍的尊重。
侯秋來年輕時愛好文學,詩歌、小說曾公開發表。二胡、葫蘆絲、古箏,也樣樣拿手。他曾與朋友相約去玉環大麥嶼捕魚,去海南三亞度假,但一直沒有成行。他曾說退休後要寫一本書,但退休兩年了,還沒有動筆。
白天有那么多病人等著要看病,晚上還要搞科研,太忙,沒有時間。由於長期堅持在科研和臨床一線,侯秋來的心臟也出現問題,勞累時便會感到胸悶氣短,好多次在手術台上發生心絞痛。
4月20日,侯秋來突然胸痛發病。就在前一分鐘,他還在辦公室研究科研課題方案
檢查確診是主動脈瘤,侯秋來被連夜送往上海中山醫院。
手術後,侯秋來的狀況一直不好,似乎知道病情已經無可挽回,6月1日 ,在他的堅持下,他回到市二醫院。他要在這個工作生活了11年的地方,在他的同事和病人身邊,度過最後的時光。
臨終時,他在紙條上用不靈光的手,用那拿了一輩子手術刀的手,用那給無數的患者帶來希望的手,歪歪斜斜地寫下“康復保健” 幾個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惦念著醫院正在建設中的康復住院大樓。
追悼會上,曾經被侯秋來治療過的病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要看侯醫生一眼。悼念的詩句、祭文飄飛如雪,滿懷憂傷的人們默默地為他們心中的好醫生送行……
而今,人流涌動的市二醫院內,辦公室每天還能接到電話,點名要找侯醫生治病。人們的耳邊,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響起侯秋來的名字。每每提及,幾乎人人都說:“太可惜了,這可是個好醫生啊。”
多年前,侯秋來曾說:人這一生是短暫的,我想在我從事的事業當中,作出一些使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事情,當我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我不會感覺到枉來一遍,這樣就對得起我所從事的事業。
他帶走了63載潔白人生,留下了患者無盡的傷感和感動。他帶走了一生行醫的寶貴經驗,留下了大醫精誠的榜樣力量。
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大的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