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安國

侯安國,這個詞條是一個多義詞,既指民國馬嶺村人侯安國,也指明明雄縣人侯安國。

一、侯安國

侯安國(1878—1948),字盤卿,馬嶺村人。8歲入塾,15歲中秀才。博覽群書,精通文史,尤喜《說文解字》,對漢字研究有一定造詣。清末,渴求新學,入縣高等學堂。苦讀3年,學得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知識。畢業後,被聘為縣立模範學堂語文教員、堂長,兼教高等學堂歷史等課。後兩校合併,繼任主任教員。安國孜孜不倦,力求上進,於民國十九年(1930)、民國二十三年(1934)兩次全縣國小教員甄別考試皆名列第一。
民國二十年(1931),為整頓女子兩級學校校風,遴選安國為校長。安國在任職期間,勵精圖治,力整校風,時間不長,校風校紀井然有序,教學質量顯著提高。1934年全縣國小畢業舉行會考名列第二。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軍侵華,女子學校停辦。安國滿懷抗日救國熱情,毅然入山,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擔任抗日民主政府駐平川辦事處副主任。做平川聯絡工作,收集情報,運轉糧秣,為抗日救國積極工作。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後,安國任城內國小教員。被閻錫山政權遣散回家。安國貧病交加,雙目失明,病逝。

二、侯安國

侯安國(生卒年不詳),明雄縣(今屬河北省)人。1578年(明萬曆六年)任莒州(今莒縣)知州。在此之前,莒地錢糧無正戶,縣將每牌錢糧任務分到每牌的鄉長去完成。因按戶而不按土地多少繳錢糧,無地或少地戶無力繳納錢糧。許多人因此被抓進監獄,一時獄中人滿為患,致使民怨沸騰,被逼逃亡者不計其數。“蓬蒿四十里,村舍兩三家”,莒州境內一片淒涼景象。安國到任後,力除此弊。首先將因拖欠錢糧而拘禁的人犯全部釋放,積極招撫流亡,散給種子,讓人民耕種,因此流亡四鄉復業者甚多。然後行“均丈法”,即對全縣土地重新進行丈量。將每戶的土地畝數弄清楚,再按畝發給田票,農民照票繳錢糧。同時廢除不合理附加捐稅。人民負擔大減,開始安居樂業。安國在莒善政很多,而新賦法為莒人造福最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