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帖概覽
叢帖信息【名稱】來禽館帖
【輯者】邢侗
【年代】明代
【鐫刻】吳應祈、吳士瑞
【收藏】邢侗紀念館
《來禽館帖》是明代邢侗主刻的一部書法從帖,內容以書聖王羲之書法為主。邢侗將其所收藏的法帖名帖遴選並鉤摹,由蘇州鐫刻名手吳應祈、吳士瑞父子精刻而成。自1592年至1600年(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歷時八年。“來禽館”是邢侗為自己讀書之處所取的館名。“來禽”二字來自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來禽帖》。
內容概覽
《來禽館帖》有七個分帖:唐人雙鉤《十七帖》、《澄清堂帖》、《蘭亭序》三本(定武本、褚河南本和趙孟頫臨本)、《黃庭經》,另有索靖《出師頌》、趙子昂《墨竹圖》共八帖二十石。後又續刻《西園雅集圖記》。其中《唐人雙鉤十七帖》是邢侗自己雙鉤上石。註:《故宮名本善帖》認為《來禽館帖》中《蘭亭序》三本之一的“褚河南本”為“吳睿本”。名帖詳述
《十七帖》1583年,邢侗任三吳巡按使期間得吳廷藏硬黃《十七貼》墨本(清王澍《論書剩語》中說“唐摹墨跡,萬曆間藏邢子願家”)。《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草書代表作,一直被人們稱為“煊赫著名帖”、“書中之龍”。被譽為“草書圭臬”。《十七帖》墨本因受唐太宗李世民鍾愛,隨葬於昭陵,傳世的刻本被世人奉為珍寶。刻本分兩種,其中帖尾有“敕”字和“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勒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的稱館本。邢侗所刻就是館本,是唐朝人雙鉤硬黃本。清代王澍在閱過百餘本《十七帖》後評道:“來禽館為天下《十七帖》第一”,“來禽館有明《十七帖》之冠。”清代梁巘也說:“《唐人雙鉤十七帖》明邢子願刻於來禽館中,無宋拓,得此本足矣……。”
《澄清堂帖》
1585年,邢侗花費三十四千從停雲館購得顧從義、汪道貫所藏宋拓《澄清堂帖》。邢侗甚寶之,自喜道:“余家有澄清堂帖,是豎竹廉楮,墨色黯澹,古色拂鼻,鐫手於轉使處,時露鋒穎,遂令逸少須麋宛然如在。”後邢侗請王穉登、詹景鳳作跋,並從中選出三十六帖,刻入《來禽館帖》,列為卷四。董其昌說:“臨邑邢少卿有二卷”、“觀其姿態橫出,宛如臨池用筆。《閣帖》遂無復位次,非仙手不及也。”王穉登跋:“《澄清堂帖》初不知刻在何地,亦未詳幾卷,觀其雕鏤精好,紙墨光麗,當與甲秀戲魚等帖雁行。邢使君子願以三十千購之,重若珍貝……。”清羅振玉評道:“明中葉以後始顯於世,一時能書精鑒諸家若王弇州、董華亭、邢子願、孫退谷等,驚為昭陵繭紙再出人間……”叢帖評價
《來禽館帖》所刻法書,以王羲之為主。邢侗認為弘揚王書,須對傳世的王書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邢侗在《淳化閣右軍書評》、《淳化閣帖跋語》等文中,進行過細緻的鑑別和評價,對王著的偽作,一一指出,這些集錄和評鑑,為研究王書的參考資料。在此基礎上,邢侗遴選鐫刻了《來禽館帖》,又是請刻帖名手蘇州吳應祈父子精心刻制,因成為傳世著名的叢帖之一。尤其《十七帖》和《澄清堂帖》聲價尤高。《來禽館帖》的影響巨大,其根本的原因是它對精化和純化“大王書法”作出了重要貢獻。刻石流傳
《來禽館帖》刻石在邢侗去世以後,由邢侗次子邢王稱管存,後傳給邢侗第三子邢王藹,直到邢氏十四世傳人邢世祺,將《來禽館帖》傳給邢氏十七世傳人邢文田保存。清朝歷任臨邑知縣視《來禽館帖》為至寶,前來宿安索求拓片,邢氏後人遵其祖訓,不輕易示人。1937年,日寇侵華占領臨邑以後,極力搜尋邢侗墨跡手札,邢文田將《來禽館帖》藏入地下。解放後,邢氏十九世傳人邢銀然將其壘入炕中。“文革”期間“破四舊”,邢銀然又將其埋入地下。1980年文物普查時,邢侗後代將《來禽館帖》石刻獻出,全部收藏於邢侗紀念館中。相關閱讀
《來禽館帖》與《來禽館真跡》《來禽館帖》是邢侗主刻的一部著名書法從帖,內容以書聖王羲之書法為主。《來禽館真跡》是明代王洽為紀念邢侗而主刻的一部書法碑帖,內容則是邢侗的晚年書札手跡。《來禽館真跡》是邢侗去世以後,明朝兵部尚書王洽將邢侗的手跡上石。王洽為了紀念邢侗,廣泛蒐集了他的晚年書札墨跡,花費重金聘請名工刻手吳尚端上石,前後三易其刻,耗費六年方完工。共七卷四十八石,以天、地、元、黃、宇、宙、洪分簽標題,其中名人跋語一卷,千字文一卷;另五卷為邢侗晚年手跡。每卷的卷首都刻有王洽題名的“來禽館真跡”和“瑞露館”、“王氏家藏”兩方印章,另有一卷刻有“來禽館真跡續刻”七個字和王洽的兩方印章。
作者簡介
邢侗(1551-1612),字子願,號知吾、來禽生,山東臨邑柳行村人。明末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並稱“北邢南董”。邢侗自幼聰慧,七歲能寫擘窠大書,十四歲被督學鄒安福召至濟南濼源書院讀書,二十四歲考中進士,三十歲升臨監察御史,三十六歲升太僕寺少卿,官至四品。1586年因受張居正案件株連,三次上書辭官歸隱臨邑家中,於臨邑築“來禽館”書齋,朝夕臨摹王羲之書法近三十年,書法藝術爐火純青,被譽為“人書同貴,墨跡與黃金同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