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國有林場

來安縣有長山、復興、半塔、寶山4個國有林場,都興辦於上世紀50年代末。經營總面積14.5萬畝,森林蓄積量28.4萬立方米;在職職工234人,場帶行政村4個、村民組23個,農業人口3305人。2001年,推行改革,從林地挖掘潛力,讓職工分享改革成果。通過改革國有林場的人事、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等,初步實現了制定的改革目標。

概述

來安縣有長山、復興、半塔、寶山4個國有林場,都興辦於上世紀50年代末,經營總面積14.5萬畝,森林蓄積量28.4萬立方米;在職職工234人,離退休職工173人;另有場帶行政村4個、村民組23個,農業人口3305人。

歷史沿革

截至改革前的2001年,4個國有林場普遍經濟危困,負擔沉重,基礎設施破舊,職工住房條件差,人均月工資不足400元,且經常拖欠。職工怨聲載道,上訪不斷。

2001年,縣林業局新領導班子成立,決意推行改革,並將發展林業和富裕職工作為改革的兩大目標。

改革首先從調整和最佳化林場班子入手,將有能力、團結進取、受民眾擁戴的幹部提到領導崗位,並每年對領導班子進行考核。同時,加強對林場的管理。林場基本建設等重大事項,必須經職代會審議後,報林業局批准;財務收支情況,每半年向職工公布一次,林業局每半年組織一次審計;林場的重要工程、固定資產處置和森林採伐均實行公開招投標制度,陽光操作,程式規範,既取得了職工的信任,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從林地挖掘潛力

針對林場立地條件差的現狀,來安縣革新了整地方式。從2002年開始,率先使用挖掘機進行造林整地,改地適樹,發展高效林業。幾年來,全縣國有林場已使用挖掘機全面深翻改地1萬多畝,營造楊樹豐產林8000多畝,發展綠化苗木和茶葉近2000畝。2006年4個林場僅苗木銷售收入就有48.7萬元。其中半塔林場茶葉生產基地目前已達370畝,並興建了較為先進的茶葉加工車間,正成為皖東面積最大的茶葉生產和加工基地。

林場採取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形式,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營林的積極性。復興林場採取統一造林技術、統一管護、統一防病治蟲、統一施肥管理、統一採伐的“五統一”承包經營辦法,即林場提供山場和造林苗木,職工負責栽植管理,收益按林場和職工3∶7比例分成。對管理不到位的職工,林場按承包協定給予經濟處罰。林場還與滁州皖華公司簽訂原料林合作協定,預支造林資金近200萬元,既解決了造林資金不足的問題,又為木材銷售找到了“婆家”。

幾年來,職工從觀望、懷疑到爭地承包,創業激情高漲,平均承包林地80多畝,多的達200多畝。今年上半年,第一批營造的楊樹開始間伐,總收入達50多萬元,職工嘗到了創業帶來的成果。

讓職工分享改革成果

“大片牆,水泥梁,蘆席蓋子紅瓦房,晴天亮,雨天漏。”這是改革前來安縣國有林場職工住房的寫照。

改革後

截至改革前的2001年,4個國有林場普遍經濟危困,負擔沉重,基礎設施破舊,職工住房條件差。2001年,縣林業局新領導班子成立,決意推行改革,並將發展林業和富裕職工作為改革的兩大目標。從林地挖掘潛力,讓職工分享改革成果。幾年來,來安縣通過改革國有林場的人事、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等,初步實現了當初制定的“造好林、管好林和讓職工儘快地富起來”的改革目標。

為改善職工居住條件,2000年寶山林場率先進行房改, 2003年在全縣推廣。一方面,將職工目前居住的舊房以優惠的價格出售給職工;另一方面,加大對建新房的政策扶持力度,對職工新建房屋統一規則和設計,統一配套水電、道路等,並提供1萬~2萬元的建築材料。職工有了政策支持,紛紛蓋新房,有的還蓋起了小別墅。據統計,全縣國有林場單位和個人共投入資金近千萬元,累計新建住房近百套,職工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有職工感慨地說:“這輩子沒想到能住上樓房。”

幾年來,來安縣通過改革國有林場的人事、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等,初步實現了當初制定的“造好林、管好林和讓職工儘快地富起來”的改革目標。森林資源持續增加,林種結構得到最佳化,楊樹速豐林、綠化苗木和茶葉等高效林業初具規模。在依靠自身發展的同時,來安縣通過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金髮展林場經濟,先後辦起白鷺島生態旅遊、方大礦業、三實生態養殖、天森木業等企業。2006年,4個林場實現主營業收入733萬元,比2001年增加29%;人均年工資9103元,比2001年增加了近一倍;許多職工家裡有房,山上有林,有的還有其他產業,收入趨向多元化。

來安縣林業局局長趙可熱說:“‘等、靠、要’換不來林場的變化,只有發揚‘闖、乾、引’的改革精神,才能給林場帶來活力和效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