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的“之爭”,其實是在舊社會西藏“政教合一”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統治者們王室貴族之間的政治和權力之爭。
史料記載:
西藏本土古老佛教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鑑》記載:“自聶赤贊普至墀傑脫贊之間凡二十六代, 均以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 。
公元7世紀,當唐朝文成公主攜帶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和佛經遠嫁松贊乾布之時,後者已迎娶了彼時象雄國公主李圖曼,當時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的祖輩皆尊崇國教本教 。
“天赤七王”是指吐蕃王統的第一代至第七代贊普。因他們的名字中均帶“赤”字而得名。因為歷代都修習雍仲本教,此七王因具有斷證功德,便以彩虹之光為道登成就(即大圓滿虹化),故稱為天赤七王。
天赤七王
聶赤贊普
傳說中聶赤贊普本是天神的兒子,後降臨人間。根據《雍布拉康志》、《迪烏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記載,聶赤贊普出生在西藏波密,因相貌古怪、性格剛烈,被家庭放逐,當他遊歷到雅礱河谷時,結識了12名代表當地各部落利益的本教徒(西藏原始佛教),並被推舉為王。
1、開始了悉補野王統世系;2、在位期間,蔡彌穆傑和宗彌恰嘎擔任他的神師,創建了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3.根據部分本教史的記載,聶赤贊普在位期間,還創建了“索喀爾雍仲拉孜”和“青瓦達孜”宮,本教得到了發展。
穆赤贊普
聶赤贊普和南穆郁之子就是穆赤贊普,古辛居覽恰,建有神堂闊瑪尼瓊。“穆”字顯然是母系姓氏。《強瑪》說:”(聶赤贊普)之子穆赤贊普成就學業,修行覺悟往波斯等地譯經,從象雄請來一百一十八位大德創建經堂三十七所。
他是個狂熱的本教教徒,他不僅大力扶持本教的傳播,而且師從請自象雄的本教大師南喀囊巴多堅,在拉日姜托山苦修本教密宗,終於取得大成就,因而他也是本教中上“十三王統成就者”之一。穆赤贊普時代,本教律宗得以發展。
丁赤贊普
穆赤贊普在一百零八歲時,跟妃子薩蔓丁丁瑪生一子,稱丁赤贊普。公元前967年他的上師由角爾門噶擔任,為祭祀而修建的廟堂是科瑪羊則。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成就虹化。
索赤贊普
丁赤贊普跟妃子索薩曼生一子,稱為索赤贊普。他的上師是角爾奧噶,修建廟堂是郭羅郭卻。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即身成就虹化。
達赤贊普
索赤贊普跟妃子達爾薩象雄瑪生一子,稱為達赤贊普。古辛(本教國師)為策米松曼,建有神堂索波瓊拉。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光體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德赤贊普
達赤贊普跟德拉噶姆生一子,稱為德赤贊普。他的上師是達巴木青,修建廟堂是雍仲拉則。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虹化成就。
思赤贊普
德赤贊普跟思拉噶姆生一子,稱為思赤贊普。他的上師是角爾夏噶,修建廟堂是科瑪日讓。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而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佛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年前的古象雄王朝。 雍仲本教發源於中亞的古象雄“岡底斯山”和“瑪旁雍錯湖”一帶,是古象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師)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佛法 ,是以顯宗、密宗、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
由於“古象雄文明”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 2013年7月,“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課題。雍仲本教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西藏民族傳統文化與藏傳佛教的源泉和一切佛法的總根源。
雍仲本教在古象雄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更是一切佛法的總根源。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一萬多年,“雍仲本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史料記載:公元7世紀,當唐朝的文成公主攜帶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和佛經遠嫁松贊乾布之時,後者已迎娶了彼時象雄國公主李圖曼,當時松贊乾布的祖輩皆尊崇國教雍仲本教 。
近千年間,藏地的印度佛教吸收了本教和民間宗教文化,本教也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上吸收了印度佛教教義,開始創立新伏藏本教。融合期間,大量《甘珠爾》經典和聖物被多次埋藏起來,史稱伏藏。隨著時光流逝,那些記錄象雄文明的文字慢慢消失於歷史塵埃之中。後代挖掘出的伏藏手抄本流傳下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將散落各地的《甘珠爾》陸續集結成冊。據了解,《甘珠爾》的內容原本篇幅浩大,歷經數千年歲月變遷,其中一些經文已軼失不存,現存178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產、生活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 藏族文明的根和源頭是本教的東西。翻譯這些文獻,對藏文化的根和源頭才能釐清。象雄文明的古文獻研究一直處於較零散現狀,這些文獻一旦翻譯出來,就可以發掘更多象雄的文化精髓。 。
7世紀上半葉,松贊乾布先後與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聯姻,大力提倡印度佛教,並遏制信奉雍仲本教的各部貴族勢力。他死後,各部貴族乘機擅權,利用本教抑制王室權力。在各項祭祀活動和各部與吐蕃王室的盟會中,仍行本教儀式。8世紀初,赤德祖贊即位後,繼續執行松贊乾布方針,提倡印度佛教。710年與唐金城公主聯姻,佛教勢力開始復甦。739年後,吐蕃一些貴族大臣借天花流行為由,支持本教打擊印度佛教。755年,赤松德贊年幼即位,一些貴族大臣為削弱王室力量,保持割據局面,在吐蕃發動了第一次“禁佛”運動。赤松德贊年長後,為集權於贊普,同親信大臣密謀清除禁佛運動的主謀馬尚仲巴結和達札路恭,提倡印度佛教。迎請印度佛教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吐蕃,建桑耶寺。鑒於本教盛行的象雄諸部勢力強盛,赤松德贊對本教採取寬容政策,使之與印度佛教並存。在8世紀80年代左右,信仰本教的貴族在王后蔡邦薩支持下,反對印度佛教,流放佛教界著名人士到邊遠地區。赤松德贊由象雄地區請來本教法師香日烏金,與印度佛教徒同住桑耶寺,並委託他將本教經典《十萬白龍經》由象雄語譯成吐蕃本部地方語言,以示不偏袒於佛、本任何一方。但是經過一段時期的積蓄力量,赤松德贊終於宣布了禁止本教的法令,勒令本教徒改宗印度佛教,各處本教神壇也被強行拆毀。一些本教法師被迫將經典埋藏而逃亡。赤松德贊以後的幾代贊普繼續奉行赤松德贊興佛抑本的政策,但是轉入地下的本教仍在進行活動。841年,吐蕃贊普熱巴巾在貴族大臣發動的政變中被殺,其兄朗達瑪被擁戴即贊普位後,立即發動吐蕃歷史上第二次禁佛運動。直到百年後才逐漸復興。
佛教的源頭
“雍仲本教”就是佛教的源頭,《象雄大藏經》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 藏傳佛教 ,也必先研究 本教 。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