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

佛教養生

養生要養性、調身先調心。因為心與身、肢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只有“放舍諸緣休息萬念”,才能把握身體益壽延年。

內容簡介

養生要養性、調身先調心。因為心與身、肢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只有“放舍諸緣休息萬念”,才能把握身體益壽延年。本書以佛教養生觀念為主旨,為大家提供了許多方便易行的佛家養生方法。本書是求健康、求益壽的最佳指引。

目錄

第一章 佛教養生概論

佛教養生要領

佛教養生要訣——坐禪人定

第二章 佛教養生入門修煉方法

修煉六根法門

佛家靜坐法

一、靜坐是最基本的修養方法

二、靜坐與人體生理關係密切

三、靜坐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四、靜坐使精神力集中

五、靜坐是修定的基礎

六、靜坐的方法

七、靜坐時的幾點注意事項

第三章 佛教強身健體的動功養生功法

達摩易筋經

達摩十八手

少林氣功內勁一指禪

少林天罡護體功

少林羅漢臥功

少林護體動功

少林金剛樁內功

少林秘傳換氣功

第四章 佛教推拿保健養生法

佛門推拿按摩的手法

一指禪推法

滾動推拿療法

按壓推拿療法

捏拿推拿療法

摩擦推拿療法

揉搓推拿療法

振動推拿療法

擊打推拿療法

推拿療法的治療原則

推拿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

神奇的佛門膏藥摩療法

人體主要穴位及相應治療症狀

對症祛病按摩法

第五章 佛教秘傳跌打損傷方藥養生法

佛教跌打損傷方藥概論

佛門外用洗擦養生方藥

佛門內服強力養生方藥

佛門食療養生方藥

佛門損傷血證方藥

佛門醫治損傷疼痛方藥

佛門醫治損傷發熱方藥

佛門醫治損傷昏厥方藥

佛門醫治損傷嘔吐方藥

佛門醫治損傷便秘方藥

佛門醫治損傷眩暈方藥

佛門醫治損傷痹證方藥

第六章 佛教素食養生法

佛家的素食主張

一、食素出於慈悲心

二、吃出來的因果輪迴

三、把平等吃出來

四、食素出健康

五、食素自有其滋味

六、增進健康的節食法

佛家的飲食戒律

一、進食就是吃藥

二、戒食肉

三、佛家戒五辛

四、佛家不禁食牛奶

五、吃蛋等於殺生

第七章 藏傳佛教養生法

藏密概論

藏密入門功法

藏傳佛教的養生修練方法

藏傳佛教養生醫學

第八章 “五福”臨門的至高養生境界

命不夭折福壽綿長說“長壽”

錢財富足地位尊貴謂“富貴”

身體健康心靈安寧日“康寧”

生性仁善寬厚寧靜是“好德”

無病無災安詳離世為“善終”

書摘

二、靜坐與人體生理關係密切

定真法師在探討靜坐與生理的關係時指出:人體的構造,是非常複雜精妙的,它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主要是依靠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作用。同時根據生理學的觀點來說,人體結構的最大作用,首先在於生活的維持,兩方面攝取體外的養料和氧氣供給於體內各器官,一方面使體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料排泄於體外。這種物質交換的現象,就是所謂“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作用,是沒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臟、脈管、淋巴管等循環器官來循環,使血液不停地運行到全身。心臟包括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它是推動血液流動的器官,脈管有動脈和靜脈;淋巴管遍布全身,與靜脈並行,血液的循環與呼吸有密切的關係,呼出二氧化碳,吸進氧氣,使靜脈中的紫色血液變成紅色,再經動脈輸送到全身,血液的體循環一周約需24秒;一晝夜總計3600周,我們呼吸的次數,一晝夜約20000餘次,所吸入的氧氣有380立方尺,這種可觀的工作,我們平時自己並不知覺,假使我們能呼吸正常,血液運行沒有阻滯,身體便能健康,一旦發生阻滯,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靜坐一法,能使大腦皮層的活動趨於鎮靜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機構的工作更為順利協調,同時呼吸因練習而得到調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橫膈膜上下動作,腹力也得緊湊,可以逐出腹部的鬱血,返歸心臟,再由心臟逼出鮮血,輸送到全身。這樣,血液循環便十分通暢,而新陳代謝的作用也就圓滿,疾病便不易發生,即使偶爾有些不適,也能預先知道,使它不久復原。治病在未發之前,較一般病後而忙於求醫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靜坐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定真法師認為,人身有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我們從事修養,固然兩方面都不可偏廢,但心理方面其實更重要,譬如:內心有所慚愧,頓然面紅耳赤;內心有所憂慮,不覺發白貌悴,這是心理的影響於形體;愉快時五官見聞等感覺優美,而悲哀時,便完全相反,這是心理的影響於五官;興奮時食慾便能增進,而鬱悶時便減少,這是心理的影響於腸胃;憤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這是心理的影響於血液,可見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體。從解剖生理的觀點來說,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也是聯繫、管理和調整神經活動的總機構。巴甫洛夫創立高級神經活動方式“條件反射”學說時,曾利用一條狗做試驗,那條狗一聽到鈴聲,便分泌唾涎,那是經過大腦皮層的活動,轉移到延髓部分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這也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個說明。此外,我們發現往往有些體育家,鍛鍊筋肉極其強固,但一旦發生不測的疾病便無法抵禦,甚至有因此成為廢人的,而一般禪師或哲學家,他們往往能借鍛鍊心意的修養作用,來驅除病魔,或雖體質孱弱,但由於心力強毅,卻能獲享高壽。由此可見心理對人的健康所具有的影響力簡直大得令人不可思議。

靜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從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歸於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現象向健康更進一步發展。抱著一種平靜的態度,是與注意的分散作鬥爭的唯一方法。同時心理既安寧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體氣和平,祛病延年。

四、靜坐使精神力集中

關於精神力集中的問題,我們可以藉助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用三稜鏡或凸鏡攝取曝光於一焦點,便能起燃燒的功能,這是由於曝光在集中以後,就發生高度的熱力。無情的物質尚且這樣,何況我們有情的精神力!近代佛學界的老前輩楊仁山居士,早年在舊書鋪內發現《楞嚴經》的時候,由於這部經典的內容契機便看得出神,競不知天色已晚,後經鋪內人的提醒,才發覺已是上燈時候了,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個具體例子。蘇東坡有詩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只有這樣集中心力,全神貫注在一個對象上,作畫便能神化,治學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靜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鍛鍊術,默坐澄心,將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得提煉,由精神集中所發生體內陽和之氣,更有補虛導滯乃至重新組織已壞物體的功能。所以凡靜坐功深的,能提起這集中後的全副精神力,貫注於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運用這陽和之氣,來消融陰霾鬱結,使活力、熱力,漸漸發揮其治療的作用。中國古書堯典說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人心,正是習氣之私,道心則是一念之覺,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學禪的人,一心照顧參究,念茲在茲,舉整個心力集中在一人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頂點,忽然一念頓歇,便能湛然洞澈。從這裡可見精神中力量,小可以康強身體,大可以明心見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從練習靜坐開始。

五、靜坐是修定的基礎

在我們人生的歷程中,常不免發生種種苦惱,都由思想紛擾、痴迷不覺而來。譬如迷於財物,往往有因盜竊而犯法的苦;迷於愛情,往往有因失戀而自殺的苦。事已過去,還要攀緣計較,自找麻煩;事尚未產生,卻先比量分別,不肯放鬆。這一切主要是由於缺乏定力的緣故。可見自心放蕩失主,實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轉強,由愚轉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驚濤駭浪中,巋然不動,不被苦惱所迫。我們研究學問,完成事業,處理問題,應付變患,也都非定力不辦。

與定有密切關係的,有戒和慧兩方面,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無上智慧,必由定發,無漏大定,必從戒生。因此清淨持戒,來對治貪鎮痴等煩惱和殺盜淫等惡業,實是修定的重要基礎。定的境界,大有深淺,有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的上上禪定等。因此修行的方法,也就無量。而且本來在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都可修定,但由於我們散亂的力量很強,在靜中修持比在動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在初下手時,一般都要以靜坐為基礎。在坐時一切放下,身心收斂,外境不擾,內心無阻,身、口、意都安住在清淨的律儀中,自可徐徐人定,所以古人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可見靜坐又是轉迷成覺、得定開慧的一門不可缺少的功夫。

P33-37

種佛教養生的心理療法

1、因緣觀對治愚痴:了悟生命里的生老病死與因果循環的關係,破除愚笨痴念。

在神定狀態下,觀想人生的十二因緣;佛家認力,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具備種種因與緣,才得以生起或緣滅。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落而滅,了悟因緣,自然覺悟。

2、數息觀對治散亂:也可以稱調息法,把注意力放在默數自己的呼吸上,從一至十,周而復始,消除散亂的心緒。作用類似治療焦慮的深呼吸,一口氣作九口吐出,反覆圳練幾次,便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使心情沉穩下來。佛教認為“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氣上不來,身體便是行屍走肉。數息觀中有“六妙門”,它是一種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的禪定法門,隸屬天台宗,包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3、念佛對治業障:平時多用念佛的名號、智慧、功德,想佛的莊嚴身像,達到入定安息的境界,消除業障。

4、慈悲觀對治嗔恚:實際體驗眾生受苦的模式,了解自己並非想像中最悲苦的人,平息嗔怒之心。慈濟的師兄會說,當他參與幫助孤苦老人的安家行動,發現三平米大的房子,雜物橫陳,臭味四溢,就不再怨天尤人了,改用慈悲待人也待己。

5、不淨觀對治貪慾:觀想境界不淨的現象,明白人僅是一部有限的機器,貪與欲最終只會折損生命而已,死了,任何擁有全是假的,破除貪慾特強的“我執”。佛家的心理健康法則,當然不止這些,大致多從諸緣說起,結構八萬四千煩惱絲,教人因果之道,參透人生,走出煩惱,究竟解脫,邁向涅槃。

6、觀心法破我執:常見的觀法如“坐禪”、“冥想”等等,用來直觀心性,據西方的醫學家研究指出,與禪相近的超覺靜坐,不僅具有治癒心理疾病的效果,同時可以治療生理疾病。

觀心法門,據傳在印度已有七千年歷史,早期是以瑜伽之名流傳於喜馬拉雅山區,《奧義書》說;“瑜伽是堅定統治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

觀身不淨,觀受為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雜念最後無根可依,心念自然寧靜。

佛教很多經典都涉論瑜伽,認定瑜伽為佛家修煉的竅門之一,瑜伽的最終之術即是“冥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