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佛山華英中學是基督教中華循道會於1913年創辦。當時只收男生,稱為華英男校,校舍僅限於現在校園之西區。1920年以後始逐漸向東擴展。1913年至1925年曆任校長都由教會派出的英國人擔任,有:詹禮德、黎伯廉、張輔德。1925年中國先後爆發了反帝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工人罷工運動”,同年六月,發生了英法帝國主義殘殺我國工人的廣州”沙基慘案”。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當時的中國政府實行“立案”制度,這期間華英停辦了三年。???
1928年秋,局勢緩和,學校校董會復辦華英,由華英校友、後畢業於嶺南大學的李連枝出任第一個中國人的校長,並於1931年獲準立案。同年又開始辦高中,並於1935年獲準立案成為完全中學。以後歷任華英中學校長,都是中國人。1928年到1949年的校長是李連枝、肖維元、楊景循、李聖華、謝志理、司徒漢賢。
1914年,佛山循道會的英國人醫生晏惠霖的妻子怡和蓮自願捐款創辦女於學校,始創時就以“怡和蓮”為女校名,初時只有幼稚園(有三名兒童)、國小(只有五名學生),以後才逐年擴大招生。1920年華英男校校長黎伯廉回英國度假時,籌款擴建男校校舍和籌備開辦華英女中。1922年廣州教會學校淑正女中因種種原因辦不下去,英國人便將它搬遷來佛山,於1924年和怡和蓮女校合併,改稱為華英女子中學。當時的教學樓和圖書館,地址即現在的圖書館;當時的教師宿舍就在現在的辦公樓。男女分校期間,兩校校園僅相隔一道不滿七尺的圍牆,兩校學生互不往來,只有每周一次的”主日崇拜“集會才有見面機會。
1938年秋,日寇南侵,華英男、女校均遷往香港東涌灣等地,雖飄泊流離,師生仍堅持上課。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港九相繼淪陷,女校被迫停辦,男校搬到曲江,以英光國小作校址,1942年在戰亂中複課,因校舍關係,此時男女合校上課,並在曲江一帶同時招收男女生。這時的華英男校和華英女校便實際上合併為“華英中學”了。在學校輾轉遷徙、師生生活極艱苦之際,不少華英學生參加抗日救國宣傳活動,給民眾辦義校,給村民治療疫症,表現出較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服務社會的精神,令時人敬佩。抗戰勝利,華英遷回佛山原校址,1946年11月正式複課,男、女校校舍合二為一使用。當時學生增至五百多人,教職工亦有五十人,第二學期復辦附屬國小,此時學校得到較大的發展。
華英中學是教會學校,一方面執行外國教會的意旨辦學,但另一方面,由於教學水平較高,教學設備較完善,學校管教嚴格,以提倡科學、為社會育材為理想,所以華英學子中出現過不少超卓的人才,如,著名婦產科專家陳自強、人民音樂家洗星海、著名熱帶病學專家伍學宗、我國著名人類民族民俗考古和博物學家楊成志、我國著名合唱指揮家作曲家音樂社會活動家司徒漢、中回著名雕塑藝術家司徒傑、獻身祖國科學事業的著名科學家彭加木、著名心外科專家博士生導師羅征祥、泌尿科博士生導師省特級勞動模範梅曄等都是華英中學的校友。
1949年,新中國誕生,不少華英兒女回響祖國的號召參軍、參乾,投身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隊伍。1952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了華英中學,後華英中學與佛山中學合併,從此華英中學進入了另一發展時期。
合併前、後的佛山中學:
南海縣立第一初級中學創辦於1930年9月,校址在佛山祖廟大街,祖廟之左鄰。該校是南海縣一間比較著名的學校。學風嚴謹,參與新文化運動。盧溝橋事變後,同學們在學生會率領下走上街頭,演出救亡話劇,慷慨激昂宣傳團結抗日。學校培養和造就了許多愛國志士,葉選平等同學就是在這間學校就讀,然後投身放革命行列的。1949年南海一中易名為佛山中學。校址仍在祖廟大街。解放後的佛山中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何克勤、楊堅等同學積極回響祖國的召喚參軍、參乾、參黨、參團。該校為新中國及時輸送了一批建設人材。
1950年下半年,佛山蓮華中學併入佛山中學。1952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了華英中學,使之與佛山中學合併,佛山中學校址設在華英中學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