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利舍

佛利舍

由歷代高僧圓寂後所留下的“遺物”,傳說有著無比巨大的能量

簡介

佛利舍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佛利舍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佛利舍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佛利舍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佛利舍的形成

關於佛利舍的形成,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些學者提出,由於佛門僧人長期都是素食,攝入了大量的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極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最終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於體內而形成。然而這種解釋並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義者成千上萬,為何並無佛利捨出現?佛門弟子不計其數,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佛利舍呢?佛利舍一般超不出以下幾種來源:結石骨頭牙齒死者攜帶的隨葬品或人為放入骨灰中的東西。一些學者認為,佛利舍可能是一種病理現象,類似膽結石、腎結石之類。這種解釋也難自圓其說,不少患結石症的病人,死後火化,無一例有佛利舍存在,況且出佛利舍的高僧生前幾乎都是身體健康、安詳自在的長壽老人。

還有,如:利舍為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利舍為何色澤不一,五光十色?更讓人百思不解的是心臟久焚不化,由軟變硬,成為一個巨大的佛利舍。這在佛教史上時有所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