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恐龍
科研經歷跟隨中科院專家野外挖恐龍化石
余逸倫的古生物情結,緣於他對恐龍的喜愛。自從5歲看過電影《侏羅紀公園》後,他就瘋狂迷上了恐龍,尤其是肉食性恐龍。此後,他便開始蒐集各類關於恐龍的雜誌、紀錄片,惡補恐龍知識。上國小時,他曾多次到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參觀、寫生。
小余的媽媽說,兒子的書架上放滿了恐龍、古生物學、生物學、解剖學、地質學等方面的書籍。2012年暑假,他跟隨中科院專家去內蒙古二連浩特做野外考察。在暴曬的戈壁灘上,小余拿著地質錘和刷子一點點尋找恐龍化石的蹤跡,親自發現了一顆暴龍的牙齒。
帶隊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認為,余逸倫確實對古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自理和溝通能力也不錯。這次野外考察後,小余堅定了要做古生物學家的決心。
恐龍模型
2013年,剛念高一的余逸倫,就在《化石》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肉食恐龍頭骨大觀》的文章,他在文中對7類肉食恐龍的頭骨做了簡要的分析。
2015年,小余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核心期刊《古生物學報》上發表了題為《冠龍手部三維數字建模與初步功能分析》的文章。他在文中首次運用三維建模的方法,研究冠龍前肢的運動功能,分析手指背展和屈曲度,並與其他獸腳類恐龍做對比。
小余對模型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冠龍部分手指的有限背展度,介於高棘龍和恐爪龍之間,有限屈曲度變化範圍很大。但冠龍的掌骨和指節間關節幾乎沒有活動性,第一個指節間關節背展度很大,甚至強於高棘龍,第二個指節間關節活動性和高棘龍相當,第三個指節間關節活動性和恐爪龍相當。
文章指出,這一結論暗示獸腳類恐龍在演化過程中,手指背展(張開)能力逐漸減弱,而屈曲(抓握)能力逐步加強。但這一演化趨勢是否存在,還需要更多相關數據來檢驗。(法制晚報微信公號:fzwb_52165216)
自招面試
2015年6月,余逸倫參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試。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劉建波,是當時面試小余的教授之一。他回憶說,當時共有10位教授同時面試小余。“為了驗證期刊上的文章是否真是他寫的,我們向他提了很多專業問題,他都對答如流。”
劉建波說,面試持續了約一小時,教授的提問涉及恐龍、生物和期刊文章內容。他們的統一看法是,余逸倫對古生物學十分熱愛,並具有很大潛質。最終,小余以99分(百分制)的測試成績,獲得了降至一本線錄取的優惠,考入北大元培學院理科實驗班。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招生組組長許崇任表示,余逸倫完全符合北大自主招生的認定條件。“他既有相關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又在國內外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取得過優異成績。”
許崇任介紹,元培學院的學生會接受一到三個學期的通識教育,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具體專業。記者了解到,余逸倫是本屆元培學院新生中,第一個明確表示要選擇古生物學專業的。“老師會根據小余的特點,為他量身設計課程。”許崇任說。
專業揭秘
余逸倫鍾愛的古生物學專業是怎樣一個學科?劉建波介紹說,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北大及全國多所高校曾設立古生物及地層學本科專業,後在教育部對本科專業進行調整時併入地質學專業。2008年,北大元培學院利用跨學科優勢,開設了第一個交叉性基礎學科專業——古生物學專業。北大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在本科階段開設該專業的高校。
劉建波表示,古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性基礎學科,側重於研究地史中的生物多樣性、各生物門類的系統演化關係,以及地球物理環境與生物界之間的協同演化關係。“大家熟悉的恐龍、猛獁象,都是古生物學的研究範疇,還有古植物學、古海洋學、脊椎動物進化史等。”
對於想進入北大古生物學專業學習的學生,許崇任介紹有兩種方法。一是在高考時報考北大元培學院,在接受一到三個學期的通識教育後,便可選擇古生物學專業。二是已經考入北大的同學,如果對古生物學十分感興趣,可以申請轉專業。
北大並沒有為古生物學單獨開設課程,而是讓學生到生命科學學院和地空學院學習專業課,掌握生物、地質、環境等相關領域的知識。
4人畢業
到2014年為止,該專業每年都只有一名畢業生,共有4位同學從這裡畢業。原本應在今年畢業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選擇了延期畢業,故該專業今年沒有畢業生,明年將有兩人畢業。
劉建波說,這確實是一個冷門專業,就讀的學生很少。“但目前中科院海洋所等幾個研究所,都在呼籲保留這個專業。”他說,北大在本科階段開設古生物學專業,是因為我國在古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但研究古生物學的人才卻比較匱乏,“開設這個專業,是為了培養一批古生物學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