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三官殿

名勝三官殿坐落南通州余西鎮西北郊,建於乾隆年間。聽二伯說,當時山東曹洪勛高中狀元,喜訊傳來,余西曹氏為壯聲威,乃建家祠,以迎狀元。 曹氏重金聘請金陵名師前來,挖河掘池壘土成山,依山建祠。山頂建後殿,東山腰建偏殿,山南建正殿。正殿兩側闢為花園,正前闢為花園廣場,

通州余西三官殿

(一)建殿緣由

本族相貌出眾、深通文墨的寒儒叔侄,妝束一新,攜重禮,銜命北上狀元府,相結同宗.席間,談古論今;茶餘,琴棋書畫,頗受狀元嘗識.當晚息宿,客房陳設華麗,四支鮮紅巨燭,火焰熠熠生輝,照躍如白晝.入寢,侍女離房,侄起解手,不忍巨燭空燃,乃吹滅其三,存其一.守女見之,入房復點燃三燭而去. 女稟告主人;狀元認為余西曹氏,小家子氣猶存,乃暴發新戶,心中不悅.此後,狀元府侍應逐漸冷淡;曹氏叔侄住了十多天,未見反應,乃託辭返鄉. 狀元公以揮霍浪費為榮耀,乃其封建統治者本性使然耳.今日,我民選之公務員,切莫傳承其惡習啊!!!

(二)建築結構

南邊正中迎河陽路邊開山門,四周圍以高牆,南闈牆東西兩頭向外延伸,直至河心.
正殿是全祠的主體,東西長十丈許,進深四丈許,八根雙人合圍朱漆大柱支撐著四架大梁,柱下以鼓形青石大墩墊基;殿基高出地面二尺許,
方磚鋪地,下存空洞,行走其上瓮瓮有聲;四邊空出走馬廊檐,寬七尺,外設半欄.殿脊高聳,兩端分叉,順勢通往四角;殿頂重檐,四角飛挑而出.
整座正殿雕樑畫棟,人物、花鳥栩栩如生.
有一金陵木匠終老余西,傳藝於祠北高氏,子孫相習,聞名四鄉,後來又傳外姓.近年建築業興起,後輩傳人中承包頭頗多,富甲一方.

(三)雜姓公祠

余西古梅山莊.長江寒士.
余西有九幾季十三曹之稱,武惠堂曹氏系北宋末年自山東輾轉遷來,後有一支又回遷山東。曹氏雄居一隅,富而習武,連武廟也迥異
於各地,居東,處文廟上首。
狀元不肯賞光駕臨,曹氏感慨萬千,遂將家祠開放成雜姓公祠.
包容三教九流.

(四)重修公祠

余西三官殿.(四)重修公祠.江蘇南通州任俠家.
余西鎮古梅山莊長江寒士.
一九三二年,居士曹澤宣獨家捐資,拆來祖屋一埭,並拆除祠內兩間老廂房,從山門兩邊一字排開,
建造了朝北廂房十間.
一九三四年,印光法師皈依弟子王小樓會同朱善余丶曹曼青丶朱溥泉丶王同茂丶任厚安等十餘殷
實富戶,共同捐資,聘請金陵木匠傳人高氏,重修公祠三官殿;有班門曹氏出來爭修,後經調解,以高氏
為主,曹氏配合,共同作業.完工後,又將全體神丶佛塑像重新開光.

(五)先賢精湛塑像藝術

祠內香火鼎盛.正殿內帖金玉皇巨型塑像居中而坐;西後牆朝南供奉各姓祖先紅紙神位,每日三餐齋供,頂禮.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站立於東丶西牆邊的八大元帥,身高丈六,頂盔貫甲,威風凜凜.東邊裡面第一尊元帥粉面透紅,手托天書,氣宇昂然,大有運籌帷屋,決勝千里的氣概.其餘七尊,手持各自兵器,兇猛威嚴;尤其是雙錘元帥,藍袍藍面,眼珠暴凸,令人不寒而凜,不敢近前正視.玉皇背面神台上迎後門守著金甲天神王令官,天神佩劍舉杵,神采飛揚,狀若武術運動員,呼之欲出, 令人嚮往.
帖金三官神像丶帖金西方三聖佛像分坐後殿丶偏殿正中.祠內還供奉著風丶雨丶雷丶閃丶太陽丶老君丶觀音丶眼光丶十二星君丶十八羅漢等諸神丶仙丶佛丶菩薩,大小不等,或立,或坐,俯仰正測, 神態各異 ,虎虎有生氣,似與來人在對視,交流溝通.

(六)鐘聲悠悠

三官殿老僧超凡脫俗,不放施食,不做道場,平時修身練氣.逢清明丶端陽丶中秋丶觀音會丶雷祖會等儒丶釋丶道節日,
領居士丶齋女及各界人士舉行傳統民俗祭祀活動.眾男女誦經之聲抑丶揚丶頓丶銼,似念,似唱,頗合韻律,充滿莊嚴丶神
泌感.
正殿西南角檀木架上置巨鼓一面,厚二尺許,腰徑三尺,敲擊如雷嗚.正殿東南檀木架上用鐵鏈吊著一乾隆大鐘,高六
尺,口徑四尺,鐘口離地寸許,周身鑄滿大篆銘文,撞擊鐘聲十里可聞.筆者每日清晨皆聞悠悠乾隆古音,似躺仙榻之上.
齋飯不分官丶民丶貧丶富,捐款與否,一同上桌素食;時有貧民前往飽餐;亦有鄉民提壺兜食前來結緣.

(七)鄉民活動場所

三官殿是鄉民游息丶學習丶健身的好場所.筆者年少時,常出家院(精進書院舊址)南大門,沿北大街西行,一路結伴,經嬰堂溝頭丶衙門口丶從北城門(登瀛門)外繼續西行,經丁家場,穿過西城門(對山門),出西虹橋,再沿西夾河車路北行半里許,向西過一土壩樁,來到如詩如畫的三官殿游嬉.公祠小河環抱,古木參差,奇花怪木,四時各異.盛夏,岸邊垂柳拂面,牆頭薔微吐紅,聽蛙聲陣陣;隆冬,臘梅黃蕊噴香,雪中松柏顯翠.每聞鐘聲悠悠,如臨仙境,流連忘返.春日祠內遊人最多,在此常遇到老朋友,還可結識新朋友.有趣的是花園廣場內的兩株紫微,我們輕輕叩觸主幹,滿樹紫花綠葉相隨而動,似怕抓撓,具有感覺一樣.若連續叩觸,則反應遲鈍,要等待許久,才可恢復原有機能. 沿磚階登臨土山頂,立於後殿廊前,能遙見西南天邊狼山丶軍山二峰;晴朗天,狼山頂上支雲塔依稀可辨. 土山坡綠草如茵,刺柏層層,確保山 土不至流失.山腰東南一株古銀杏冠蓋如巨傘.山腰西南側近山頂處挺立一株古榆,長年見白鷺雙雙盤旋其上,並構窠繁衍.古榆高達五丈余,盤曲而上,斜插南天,雄視運鹽河,恰似一條尾掃白雲,首沖土山,自天而降的倒垂青龍,鄉民丶哨公皆呼之為龍樹,十里之外就可望見,成了余西古鎮的水陸航標,乃通州一奇特景觀! 出後殿前廊西角門,繞過後殿西山頭外牆,可達後山頂.向北眺望,土山腳下隔著一片莊稼地,長有一片盤桃園,有時我們摘取一丶兩個盤桃帶回與父母分食解災,增壽,老僧亦不阻攔,大家共結仙緣.再往北是放生池.池北雜樹錯落,灌木叢生,老藤纏附,荒草蔓蔓.最北頭及東丶西丶南四邊圍河兩岸蘆葦茂密.時聞鳥雀鳴唱,頓覺野趣盎然.亟目遠眺,麥浪翻滾,菜花金黃,小橋丶農舍丶河溝丶水車歷歷在目,令人心曠神怡. 抗戰期間,游擊隊以此為前哨,利用宗教場所掩護,進行通訊聯絡,並居高臨下監視鎮上倭丶偽動向.朱明勛丶馬一行丶羅卜生等同志亦在此進行過早期革命活動.
余西鎮三官殿

(八)毀文物拆古建築

三官殿經歷清朝末年大亂,北伐戰爭,倭寇侵略,解放戰爭,等滄桑巨變,在余西民眾奮力保護下,得以完整保存,實乃共和國地方一大幸事.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本鎮少數走紅幹部丶頭面人物丶積極份子,回響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將鎮山之寶-乾隆大鐘砸碎,送進土高爐“煉鋼”,-煉成了一堆廢鐵渣.祠內精美塑像亦被砸毀,-砸毀巴米揚大佛的人與之是否屬同一種群,有待專家考證. 後來,在祠內設立農中,1962年農中遷出.次年初,在此建立玻璃廠,部份工人先後出走,師徒相傳,一時玻璃老闆從余西走出如過江之鯽. 公元一九六八年,南通縣財政局有個別小吏,相中余西三官殿巨大木料可作免費建材,遂調來南通縣金沙看守所人犯,奉命前來白日盜取(注)木料,將古祠夷為平地,磚丶瓦隨後被當手工作人員當“廢棄物”“撿”回蓋房. 鄉人無奈,嘆曰;拆了城隍廟去修土地堂!每當人們憶及余西三官殿往日勝景,無不憤慨,皆鄙視這些破壞公物之徒. 後來住持老僧壽高九七,白髮童顏,無疾而去.如今,三官殿遺址已成亂墳崗,荒草雜生,鼠蛇出沒. 是為記. 注:余西三官殿乃余西民眾捐資建成的公益場所,應為余西人民服務.今個別上司前來破壞,無嘗轉運到縣城去,故稱之為盜取,用詞是否恰
當,請網友賜教.
詩曰:通州名祠工藝妙,歷經滄桑數百年.財局小吏賊心起,謀料毀殿不知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