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學歷
1993.9-1997.7,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中文系,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1997.9-2000.4,浙江大學中文系,獲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
2000.9-2003.6,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工作經歷
2003.7-2006.3,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2006.4-2011.8,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2007.9-2009.9,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博士後。
2011.9-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訪學與講學
2016.9-2017.7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The Starr Foundation East Asian Studies Endowment Fund Membe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16.7-2016.8漢堡大學寫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Visiting Fellow, Manuskriptkulturen in Asien, Afrika und Europa, Universität Hamburg)。
2016.4-2016.7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教授。
2015.9-2016.1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5.6-2016.7慕尼黑大學高等研究院訪問研究員(Visiting Fellow,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2015.1-2015.3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巴黎高師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2014.6-2014.9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寫本研究所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7-2012.8法國遠東學院、柏林-布蘭登堡國家科學院訪問研究員(Visiting Scholar, Ecole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 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1.7-2011.8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Department of Relig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7.9-2009.9日本學術振興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特別研究員。
2005.3-2005.6牛津大學中國學研究所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1.10-2001.11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中國文明研究中心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Centre de recherche civilisation chionis, CNRS)。
2001.3-2001.6香港中文大學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學術兼職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古中國知識·信仰·制度研究書系”主編
《中古中國研究》主編
Cahiers d'Extrême-Asie學術委員
研究方向
敦煌學,中國古代博物學,中古宗教社會史,寫本文化與知識社會史。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博物學文獻所見中古時代之世界圖像”,985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項目。
“日本所藏博物學漢籍研究”,日本學術振興會項目。
“中古時代東亞博物學研究:以海外所藏稀見寫本為中心”,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專項資金項目。
“唐宋時期的傳染病及應對機制的歷史考察”,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天地瑞祥志》校注並研究”,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
“唐宋時期敦煌博物學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項目。
“唐宋祥瑞思想研究”,上海市曙光計畫項目。
“中古中國的知識、信仰與制度的整合研究,復旦大學985 工程三期人文學科整體推進重大研究項目。
學術交流
1. 2001年3月—6月,香港中文大學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並在饒宗頤教授指導下撰寫《沙州歸義軍朝野系年錄》一書初稿。
2. 2001年10月—11月,由法國外交部資助,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中國文明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 civilisation chionis, CNRS)做訪問學者。
3. 2004年9月,赴日本北海道大學參加“日本學·敦煌學·漢文訓讀の新展開”國際學術會議,提交《敦煌寫本真偽弁別示例》及《許承堯舊藏敦煌文獻的調查與研究》兩篇論文,隨後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進行短期訪問研究。
4. 2005 年3月—6月,由英國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資助,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Glen Dudbridge(杜德橋)先生邀請,任牛津大學中國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訪問學者。
5. 2005 年10月,赴台北參加“中國唐代學會”主辦的“第七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斯土有靈:唐宋時代之敦煌土地神信仰》。
6. 2006 年3月,由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邀請,赴京都大學作“中國古代占風術研究”專題學術講演。
7. 2006 年12月,赴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出席“東西方的古代歷史學:跨文化的對話”國際學術會議(Ancient Historiography East and West: An Intercultural Dialog),並宣讀論文New Perspective on Hanshu: The Paradigm of Chinese Standard History and the Early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8. 2007年9月—2009 年9月,由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資助,學校批准作為首批“帶薪長期公派出國”的青年骨幹教師,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同時任“招聘外國人學者”),研究課題為“日本所藏博物學漢籍研究”,合作研究者為國際著名敦煌學家、語言學家高田時雄教授。
9. 2007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系作A Case Study on the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during the Period of Manuscripts: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Hanshu in Medieval China as seen through Unearthed Documents專題報告。然後赴耶魯大學出席“密教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又應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講座教授於君方邀請,作了兩場學術演講,題目分別為“Sacrificial Money in Medieval China: New Discoveries and New Hypotheses”, “From Turfan to Nara: Figurines Discovered along the Silk Road”。接著由美國宗教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邀請, 以特邀貴賓身份赴加州聖地亞哥出席美國宗教學會年會, 並作了題為“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lihood Gods in Medieval Dunhuang”的特別演講。期間調查了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的珍本古籍,並應館方邀請,對館藏敦煌文獻敦煌寫本作了鑑定(已發表相關論文)。
10. 2007 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繼承與創新:新世代的歷史學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吐魯番到奈良:絲綢之路沿線遺址所見人形方術的蹤跡》。
11. 2008 年7 月,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席“第12 屆東亞科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宣讀論文“Assembling the Precious Bits: Knowledge of Minerals in the Manuscript Houyoushou”,並應邀對國會圖書館所藏敦煌、西域出土文獻及日本寫經作了初步的鑑定。
12. 2009年9月,赴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出席“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研究視角與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Dunhuang Studie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arch”),並宣讀論文“Figurine Exorcising Technique along the Silk Road”。
13. 2010年8月,赴台灣大學出席“第四屆中國中國史青年學者研討會”,擔任評議人。
14. 2010年10月,赴普林斯頓大學出席“佛教、道教與中國民間宗教”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Dao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Oct. 8-10, 2010, Princeton University),並提交論文“Buddhism, Daoism and Astrology in a Medieval Chinese Talisman”。
15. 2011年6月—7月,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佛學講座教授Stephen Teiser 邀請,在宗教學系做訪問學者。
16. 2012年6月,赴英國卡迪夫大學出席“《大唐西域記》國際學術會議”。
17. 2012年7月—8月,由柏林布蘭登堡國家科學院和法國遠東學院邀請,進行合作研究。
專著
1. 《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 《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015年再版。 ( =A )
3. 《博望鳴沙:中古寫本研究與現代中國學術史之會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 =B )
4. 《敦煌的博物學世界》,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編著
《中古中國知識、宗教、制度研究書系》(第一輯)、(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存思集: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論文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中古中國研究(第一卷):重繪中古中國的時代格:知識、信仰與社會的互動視角專號》,中西書局,2017年。
文獻整理
《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參與),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譯著
童丕(Éric Trombert)原著《敦煌的借貸——中國中古時代的物質生活與社會》(與陳建偉合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期刊及論文
1. 《敦煌經濟契約中的違約條款》,《新疆文物》1996年第3期,49—56頁。
2. 《唐代民間信用借貸之利率問題——敦煌吐魯番出土借貸契券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141—159頁。
3. 《敦煌本〈珠英集〉殘卷所見劉知幾佚詩三首箋證》,《敦煌學輯刊》1999年第1期,94—104頁。 ( B )
4. 《敦煌吐魯番契約文書詞語輯釋·套語篇》,《敦煌學》第22輯,1999年,41—55頁。
5. 《人文視野中的敦煌學》,《敦煌學輯刊》2000年第1期,84—91頁。
6. 《回鶻文中的漢語借詞》,《西域研究》2000年第4期,65—71頁。
7. 《吐魯番出土上烽契詞語輯釋》,《文史》2000年第4輯,133—142頁。
8. 《唐宋之際敦煌婦女結社研究——以一件女人社社條文書考釋為中心》,《人文學報》(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部)第325號,2002年,177—200頁。 ( B )
9. 《胡天漢月——海外中國古代契約研究史略》,《國際漢學》第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361—385頁。
10. 《浙敦065文書偽卷考——兼論敦煌文獻的辨偽問題》,《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41—47頁+圖版21—27。 ( B )
11. 《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敦煌學輯刊》2003年第1期,55—68頁。
12. 《禁忌、儀式與法術——敦煌文獻所見中古時代出行信仰之研究》,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296—358頁。
13. 《新刊俄藏敦煌文獻研讀札記》,《敦煌學輯刊》2004年第1期,13—25頁。 ( B )
14. 《許國霖與敦煌學》,《敦煌吐魯番研究》第7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6—98頁。 ( B )
15. 《敦煌的入宅與暖房禮俗》,《中華文史論叢》第78輯,2004年,98—111頁。
16. 《信仰與政治:唐宋敦煌祠廟建設與戰爭動員關係小考》,張湧泉、陳浩主編《浙江與敦煌學——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259—265頁。
17. 《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眼錄》(與榮新江、王素合撰),《首都博物館館刊》第18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166—174頁。 ( B )
18. 《歸義軍時期敦煌史事系年示例》(與榮新江合撰),《華學》第7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223—233頁。
19. 「敦煌寫本真偽弁別示例—法成の講じた『瑜伽師地論』の學生による筆記として—」(與榮新江合撰),石冢晴通教授退職記念會編『日本學·敦煌學·漢文訓読の新展開』,東京:汲古書院,2005年,61—72頁。
20. 《敦煌寫本辨偽示例——以法成講〈瑜伽師地論〉學生筆記為中心》(與榮新江合撰),《敦煌學·日本學:石冢晴通教授退職紀念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65—74頁。 ( B )
21. 《許承堯舊藏敦煌文獻的調查與研究》,《敦煌學·日本學:石冢晴通教授退職紀念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150—192頁。 ( B )
22. 《唐宋敦煌民生宗教與政治行為關係研究》,《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57—71頁。
23. 《敦煌灶神信仰稽考》,《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3期,155—160頁。
24. 《漢唐居住信仰之相關神鬼考辨——以敦煌文獻為中心》,《復旦史學集刊》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7—29頁。
25. 《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大中六年—鹹通二年)》,(與榮新江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1—88頁。
26. 《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集注〉殘卷研究評述》(與葉紅璐合撰),《中醫研究》2005年第6期,57—60頁。 ( B )
27. 《“附子”考——從一類藥物看東西物質文化交流》,《文史》2005年第3輯,121—140頁。 ( A )
28. 《唐宋敦煌醮祭鎮宅法考索》,《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59—64頁。
29. 《神祇的“碎化”:唐宋敦煌社祭變遷研究》,《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59—73頁。
30. 《中古時代旅行之研究――以禁忌與信仰為中心》,盧向前主編《唐宋變革論》,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74—599頁。
31. 《唐宋時代敦煌的鎮宅術》,《敦煌吐魯番研究》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53—377頁。
32. 《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與榮新江合撰),白化文主編《周紹良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333—342頁。
33. 《吐魯番洋海出土高昌早期寫本〈易雜占〉研究》(與陳昊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7—84頁。又收入榮新江、李肖、孟憲實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研究論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74—211頁。 ( A )
34. 《俄藏黑水城方術文獻研究:以TK 190〈推擇日法〉為中心》,《黑水城人文與環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28—342頁。 ( A )
35. 《中國古代占風術研究——以柏林藏吐魯番文獻Ch.3316為中心》,高田時雄主編《唐代宗教文化與制度》,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7年,87—114頁。 ( A )
36. 《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眼錄(續)》(與榮新江、王素合撰),《首都博物館叢刊》第21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126—137頁。 ( B )
37. 《寫本時代知識社會史研究——以出土文獻所見〈漢書〉之傳播與影響為例》,《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63—504頁。 ( A )
38. 《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鹹通七年-十三年)》(與榮新江合撰),編委會編《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271-295頁。
39. 《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鹹通十四年—中和四年)》(與榮新江合撰),《敦煌學》第27輯,2008年,255—273頁。
40.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小考》,高田時雄編集《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2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8年,177—184頁。 ( B )
41. 《重繪孩提時代——追尋兒童在中古敦煌歷史上的蹤跡(嬰戲篇)》,高田時雄編集《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3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9年,103—113頁。 ( B )
42. 《御茶之水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研讀叢札》,《敦煌研究》2009年第3期,43—48頁。 ( B )
43. 《唐宋時期敦煌土貢考》,高田時雄編集《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4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10年,81—100頁。 ( A )
44. 《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藏吐魯番出土文獻考略》,《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98—108頁。 ( B )
45. 《〈大唐西域記〉古寫本述略稿》,《文獻》2010年第4期,30—44頁。 ( B )
46. 《屈支灌與遊仙枕:漢唐龜茲異物及其文化想像》,《復旦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30—41+50頁。 ( A )
47. 《敦煌佛寺所藏珍寶與密教寶物供養觀念》,《敦煌學輯刊》2010年第4期,140—151頁。 ( A )
48. 《符瑞與地方政權的合法性構建:歸義軍時期敦煌瑞應考》,《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4期,325—378頁。
49. 《〈唐六典〉修纂考》,朱鳳玉、汪娟編《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1161—1200頁。
50. 《蕪菁考——中國古代博物學構築試筆》,《文史》2011年第1輯,183—206頁。 ( A )
51. 《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中和五年—龍紀元年)》(與榮新江合撰),鄭炳林主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08年度理事會議暨“敦煌漢藏佛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52. 《唐宋之際“五星占”的變遷:以敦煌文獻所見辰星占辭為例》,《史林》2011年第5期,70—78頁。
53. 《敦煌文獻與圖像中的羅睺、計都釋證》,《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3期,105—116頁。 ( B )
54. 《敦煌佛寺所藏寶物的性質與功能蠡測》,樊錦詩、榮新江、林世田主編《敦煌文獻考古藝術綜合研究:紀念向達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77—287頁。
55. “Personal Fate and the Planets: A Documentary and Iconographical Study of Astrological Divination at Dunhuang, Focusing on the Dhāraṇī Talisman for Offerings to Ketu and Mercury, Planetary Deity of the North.” Cahiers d'Extrême-Asie 20 (2011): 163-190.
56. 《冥幣新考:以新疆吐魯番考古資料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172—181頁。
57. 《虎魄寶生如來像考:〈不空三藏表制集〉研讀札記》,寬旭主編《首屆大興善寺唐密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編,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2年,59—69頁。 ( B )
58. 《整體書寫文化史構築芻議:關於東西古寫本研究的思考》,《敦煌研究》2012年第3期,52—62頁。 ( B )
59. 《索象於圖,索理於書:寫本時代圖像與文本關係再思錄》,《復旦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61—68頁。 ( B )
60. 《天命與星神——以敦煌〈星供陀羅尼符〉為例解析中古星命信仰》,《唐研究》第1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61—481頁;收入余欣主編《存思集: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論文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223—247頁。
61. 《中國博物學傳統的重建》,《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10期,45—53頁。
62. 《園菜果瓜助米糧:敦煌蔬菜博物志》,《蘭州學刊》2013年第11期,12—24頁。
63. 《中古時代的菜蔬與外來文明:諸軍達的伊朗淵源》,《復旦學報》2013年第6期,71—77頁。
64. 《厭劾妖祥:絲綢之路所見人形方術研究》,中央文史研究館、敦煌研究院、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編《慶賀饒宗頤先生九十五華誕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 A )
65.《中國博物學傳統的世界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26日,A04版。
66.《域外資料調查的經驗和方法(一)》,《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第1期,110—116頁。
67.《域外資料調查的經驗和方法(二)》,《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第2期,113—120頁。
68.《出土文獻所見漢唐相馬術考》,《學術月刊》2014年第2期,135—143頁。
69.《中古中國的鬱金與鬱金香》(與翟旻昊合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46—56頁。
70.《〈相鶴經〉考》,《高田時雄教授退休紀念東方學研究論集》,京都:臨川書店,2014年,341-352頁。
71.《域外資料調查的經驗和方法(三)》,《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第3期,130—134頁。
72.《從王化到民時:漢唐間敦煌地區的皇家<月令>與本土時令》(與周金泰合撰),《史林》2014年第4期,58—69頁。
73.《唐代的瑞應圖—以尊經閣藏<天地瑞祥志>寫本為中心》,《中國典籍日本古寫本の研究》第1號,2014年7月,2—6頁。
74.《中古敦煌民眾的世界圖像建構》(與鍾無末合撰),陳金華、孫英剛編《神聖空間:中古宗教中的空間因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189—296頁。
75.《寫本文化的綜合研究》,《文匯報》2015年1月9日,T15版。
76.《中古時代陰陽家之學與術:以蕭吉為中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1—8頁。
77.「中國中世における陰陽家の第一人者―蕭吉の學と術―」,『アシア遊學』188『<怪異>を媒介するもの』,2015年,227—248頁。
78.《博物學與寫本文化:敦煌學的新境域》,《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79—83頁。
79.《博物學的中晚唐圖景:以<北戶錄>的研究為中心》(與鍾無末合撰),《中華文史論叢》2015年第2期,313—336頁。
80. “Etude sur la physiognomonie du cheval sous les dynasties des Han et des Tang (IIIs. av. é. c. – Xs.) à partir de documents archéologiques.” Cahiers d’Extrême-Asie23 (2016), forthcoming.
解題條目
1. 「『類林』殘卷 2紙」(與高田時雄合撰),『シルクロード文字を辿って:ロシア探検隊収集の文物』,京都國立博物館,2009年,133頁。
2. 「『占烏法』(擬) 1紙」(與高田時雄合撰),『シルクロード文字を辿って:ロシア探検隊収集の文物』,京都國立博物館,2009年,135頁。
書評
1. 《質疑問難發明疑多——〈敦煌語文叢說〉評介》,《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171—176頁。
2. 《充實而光輝——讀楊富學〈回鶻之佛教〉》,《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176—184頁。
3. 《書評:〈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夏季卷,247—250頁。
4. 《法國敦煌學的新進展——〈遠東亞洲叢刊〉“敦煌學新研”專號評介》,《敦煌學輯刊》2001年第1期,103—111頁。
5. 《教科書的範式創新之作——讀榮新江教授新著〈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151—152頁。
6. 《書評:童丕著〈敦煌的借貸:中國中古時代的物質文化與社會〉》,《敦煌吐魯番研究》第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13—418頁。
譯文
1. 童丕(Éric Trombert)原著《從寺院的帳簿看敦煌的二月八日節》(與陳建偉合譯),《法國漢學》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8—106頁。
2. 王微(Françoise Wang-Toutain)原著《春祭――二月八日節的佛教儀式》(與陳建偉合譯),同上書,107—126頁。
3. 艾麗白(Danielle Eliasberg)原著《上古和中古時代中國動物的喪葬活動》(與陳建偉合譯),同上書,127—149頁。
4. 韓森(Valerie Hansen)原著《為何研究契約》,《國際漢學》第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145—160頁。
獲獎記錄
2006 年入選第五屆復旦大學“世紀之星綜合培養計畫”。
2008 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9 年博士論文《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並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一等獎”。
2010 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上海市曙光學者”、“復旦大學人文基金科研激勵計畫”。
2011 年參與編纂的《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中華書局,2008 年)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2011 年入選“上海年度社科新人”。
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