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經歷
1962年,18歲的余定喜國中畢業,回家第二天就參加了大集體的勞動。盛夏時節,組裡有200多畝地,正是薅包穀二道草、三道草和黃豆草的季節,幾十人甚至幾百人集中勞作。勞作時,大家喊起山歌:“隔山聽到打鑼鼓,床上我跳起二丈五”,“打不起豆腐送不起錢,打一夜鑼鼓當人情”,“鑼鼓不出山,各是各的腔”,“六月草、棒打倒”。字字句句打動著余定喜的心,薅草鑼鼓的藝術魅力讓余定喜產生了跟師學藝的強烈願望。
當年10月,余定喜正式拜黃德四、黃鳳來兩位老藝人為師。為了掌握薅草鑼鼓的曲牌,余定喜經常把曲牌寫在紙上,邊念邊打。沒有鼓,就把桌子、椅子、床等當鼓敲打,有時坐在床上,手還在不停地敲打床沿,直到熟練為止。為了學會“叫口”(唱薅草鑼鼓歌),余定喜花大量時間走訪優秀的民間藝人。
四組有位叫吳遠明的藝人,雙目失明,靠幫人扭包穀為生,卻會唱很多首薅草鑼鼓歌。余定喜每年以扭包穀為名把他請到家裡,跟他學到了100多首歌詞。經過幾十年的勤奮學習,余定喜終能即興唱詞,而且自編自唱,成了當地的名人。如今,在建始三里鄉、茅田鄉等地,但凡村民家婚喪嫁娶,都要請余定喜前往。
“早晨來時霧沉沉,只聽鑼鼓未見人,雙手撥開雲和霧,滿山都是種田人。”這首余定喜自編自唱的民歌形象地描繪了歡快的勞動場面。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勞動方式的改變,薅草鑼鼓幾近失傳,余定喜卻一直潛心學習,並在各種場合表演薅草鑼鼓,使薅草鑼鼓在三寶一帶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每逢下雨天,余定喜就在自家堂屋內一邊用兩根鼓槌敲打桌沿,一邊高聲唱:“二月與姐去說情,買個金簪送情人,郎說錢財如糞土,姐說仁義值千金。”敲打聲與歌唱聲相應和,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歡快活潑,在偏僻的小山村迴蕩。
技藝傳承
余定喜一生痴迷於薅草鑼鼓這一民間藝術,除擅長表演薅草鑼鼓外,他還會表演跳喪舞。1980年後,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勞動方式由集體生產轉變為一家一戶的單個生產。40多年來,余定喜帶出了20多個弟子,演出地域逐漸擴大到整個恩施州及與建始縣相鄰的重慶巫山、奉節等地。據估算,10多年來,余定喜輪換帶領10多個鑼鼓師傅(弟子)在周邊鄉村演出跳喪舞和薅草鑼鼓達450多場次,每年參與州、縣、鄉舉辦的春節聯歡、歌舞活動40多場。2006年9月,余定喜參加了全州第二屆原生態山民歌歌手演唱大賽、民間文化藝術節等。2005年8月,余定喜被州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每年享受1200元政府津貼。從此,余定喜覺得自己肩負著神聖而光榮的藝術使命,他懷著對藝術執著的追求,一如既往地耕耘在薅草鑼鼓藝術傳承的道路上……
改革創新
今年3月21日,余定喜一行20多人赴北京參加“民歌・中國2008‘土家風情’”表演,余定喜表演的薅草鑼鼓,舞姿優美柔韌,歌聲高亢嘹亮,帶著鮮活的鄉野氣息,生動地再現了土家人的勞動和生活場景,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余定喜還接受了央視音樂頻道第六演播大廳主持人顧斌的專訪。
余定喜表演跳喪舞時大膽創新,把絲弦鑼鼓曲調與《黃四姐》的歌詞融入其中即興演唱,將螃蟹歌詞也用來打喪鼓,根據不同情況自編自演,其即興編詞能力為一般人所不及。在近20多年的春節玩燈活動中,余定喜以贊獅子最為出名,他見什麼編什麼,廣受歡迎。今年64歲的余定喜,10多年帶出了幾十個跳喪舞徒弟,教他們唱詞,跳高樁、矮樁,二人跳、三人跳,形成長梁三寶一帶獨特的跳喪風格,使三寶一帶的“單鈸薅草鑼鼓”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