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英[越調劇團團長]

何蘭英(1941-)女,原籍河南,生於陝西省三原縣。中共黨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原許昌地區政協常委、越調劇團團長。

何蘭英自幼酷愛戲曲藝術,1956年,懷著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何蘭英不顧家人的反對,在河南省襄縣越調劇團名老藝人孫德團長的引薦下,毅然報考了襄縣戲校,專攻青衣、閨門旦。在校期間,何蘭英如饑似渴地學習戲曲理論表演知識,虛心向老師請教,刻苦鑽研業務。憑著自己的藝術天賦和不懈努力,成為眾多學員中的佼佼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分配到許昌地區越調劇團。進團後,她深入到農村、城市、廠礦、企業為廣大觀眾演出,表演藝術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先後主演了多部古裝和現代戲。由於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潤,表演細膩而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1960年,由何蘭英主演的現代戲《一串鑰匙》、《一把鐵杴》晉京演出,陳毅元帥、彭真委員長觀看演出後給予高度評價併合影留念。京劇大師梅蘭芳、荀慧生在看了她的表演後也給予充分肯定,稱讚她“表演激情奔放,刻畫人物細膩準確,是個好苗子”。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藝術家的鼓勵更堅定了她從事戲曲藝術的決心。這之後,何蘭英先後主演了《沙家浜》、《艷陽天》、《鄭盈盈》、《尋兒記》、《香羅帕》、《風雪配》、《夫妻倆》等劇目,期中《夫妻倆》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改編拍攝成戲曲電影,何蘭英的藝術創作達到了鼎盛時期。

1965年,中南五省戲曲匯演,由何蘭英主演的《斗書場》(扮大鳳)被選為匯報演出劇目,同湖南的《補鍋》,湖北的《教子》等劇目一起,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的親自帶領下,晉京向中央領導和首都人民匯報演出。在人民大會堂演出時受到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在中央政協禮堂,她同著名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王秀玲同台為敬愛的周總理作專場演出,周總理看後十分高興,在接見演員時,總理拉住何蘭英的手風趣的說:“大鳳演的不錯,要努力,一定要鬥敗你二叔”。晉京演出的節目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部分節目還灌制了唱片。同年,何蘭英被評為河南省優秀青年演員,還作為國慶觀禮代表登上了天安門觀禮台。何蘭英把這當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永藏心頭。

1980年,因工作需要,何蘭英調入平頂山市越調劇團。當時,劇團剛剛組建,百廢待舉。做為主要演員的她,放下架子,仆下身子,拉下面子,同廣大演職員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既當主演又跑龍套,以身作則,帶頭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劇團在該地區有較大的影響力,使越調藝術在平頂山觀眾的心目中紮下了根,有了廣泛的民眾基礎。所主演的《李雙喜借糧》、《火焚繡樓》、《大保國》、《王莽攆劉秀》等劇目深受觀眾喜愛,被河南省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由於她戲路寬廣,在《王莽攆劉秀》中,一人擔當幾個角色,先演王莽之女(閨門旦),後演劉秀之母(青衣),劉秀出生後接演劉秀,一直演到劉秀登基(娃娃生、小生)。

1986年,為使越調藝術後繼有人,平頂山領導審時度勢,決定在平頂山文化藝術學校成立越調錶演藝術班,調何蘭英到該校任教。她服從組織決定,毅然放棄榮譽、鮮花和掌聲,二話沒說就將行李搬到了藝術學校,從前台走到幕後,與學生摸爬滾打在一起,一字一句,一招一勢,孜孜不倦,言傳身教,以自己高尚的藝德和高超的藝術水平影響帶動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因人設戲,為學生排練了不同的劇目,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為培養藝術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今,這些學生已成為平頂山市各專業文藝表演團體的骨幹力量,長年活躍在戲曲舞台上。

1993年,在平頂山文化藝術學校退休。

退休後的生活是清閒的,但對藝術的熱愛卻是割不掉的。2000年,為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河南省組織民間藝術團到台灣演出,何蘭英作為越調的代表人物隨團前往,演唱的《火焚繡樓》選段深受台灣同胞的歡迎,將動聽的越調唱腔留在了美麗的寶島。

何蘭英說:“在我從藝的36年中,有苦有樂,有喜有悲。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組織上給了我許多榮譽,觀眾給了我無數的掌聲,這都是組織的培養和同志們幫助的結果。今後,我將一如既往的熱愛越調藝術,毫無保留的傳授越調藝術,在我有生之年,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