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南宋·洪邁《夷堅志補》卷一二“蓑衣先生”條:何蓑衣先生,淮陽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人。遭亂南來,寓姑蘇。紹興初,倏若狂疾,久而益甚,求乞度日,衣裙不整,只以蓑笠蔽身,處身門城隅土窟中,人竊窺之,唯見大蟒坐。人與之錢,或受或擲。半歲後,漸出語說災祥,吳人傳其得道,雲因在妙嚴寺臨池,見影豁然有悟。歷三四十年,一笠,不披寸續,夏不驅蚊,春不除蚤,冬寒敲冰滌蓑,披之以出,歸則解掛於樹,氣出如蒸,露坐之處,雪不凝積。士俗來焚香請問略不接納,往往穢罵,且發其隱慝,人以是益敬畏之。孝宗賜名通神先生,為造一庵,御扁“通神”二字,並賜蓑笠十事,道俗強邀迎入庵,大笑而出,復棲於故處。時以便溺煉泥,捻成孩兒,人求得者,持歸供養,必獲靈異。有病者乞坐處草煎湯,或易草衣焚灰,令捻作丸服之,其病即愈。竊取則不驗。何先有衣寄於郭氏,云:“吾死,則以殮。”慶元三年五月二十二Ft,忽來索衣,明日,趺坐而化。南宋·岳珂《程史》卷三:姑蘇有二異人,日何蓑衣,日呆道僧,蹤跡皆奇詭。淳熙間名聞一時,士大夫維舟者率往訪之,至今吳人猶能言其大略。事又見於南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元·劉一清《錢塘遺事》。《宋史》入《方伎傳》。◇明·王鏊《姑蘇志》卷五八雲其名何中立。◇清·李鶴林《集異新抄》卷三:蘇州玄妙觀有莎衣真人肉身,戴笠披莎,兩手抱膝若存神返息之狀。
相關詞條
-
蓑衣
蓑衣,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suō yī,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的一種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後來人們發現...
基本簡介 編織方法 蓑衣文化 蓑衣式樣 -
蓑衣樊
蓑衣樊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東部。 2013年被授予“國家級美麗鄉村”, 2015年被授予“國家級鄉村旅遊模範村”。
建制沿革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社會事業 歷史文化 -
編蓑衣
,所以御暑。”何,即荷,帶著。說明在春秋時代人們就知道用蓑衣防雨,用笠防曬...蓑衣的歷史蓑衣,是用蓑衣草或樹棕繫結而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冀東的蓑衣(如圖)多用蓑衣草編織,習慣稱“編蓑衣”、織蓑衣。 蓑衣,歷史悠久...
蓑衣的歷史 蓑衣的製作工藝 蓑衣的未來 -
何蓑衣道
何蓑衣道人,淮陽朐山(今江蘇省東海縣)人,宋代詞人。避亂渡江,舉進士不第。居平江。考宗時,賜號通神先生。慶元六年(1200)卒。
代表作品 -
《添魚具詩·蓑衣》
《添魚具詩·蓑衣》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棕樹
形態特徵 棕樹 喬木狀,高3~10米或更高,樹幹圓柱形,被不易脫落的老葉柄基部和密集的網狀纖維,除非人工剝除,否則不能自行脫落,...
形態特徵 分布範圍 生長環境 主要價值 繁殖方法 -
棕櫚
形態特徵 喬木狀,高3~10米或更高,樹幹圓柱形,被不易脫落的老葉柄基部和密集的網狀纖維,除非人工剝除,否則不能自行脫落,裸露樹...
形態特徵 分布範圍 生長環境 主要價值 繁殖方法 -
棕衣
剝下,去掉棕葉,晾乾待用。編制棕蓑衣的工具十分簡單,一根比筷子略小的引針...,最後拼接成一件棕蓑衣。編制一件棕衣一般需要2天時間。那時,編制棕衣這一...,早在周代,人們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為芒草所制,名“蓑”,又稱“蓑衣...
基本內容 -
《唐祝文周四傑傳》
在唱小書的沿謬襲誤,不能加以校正,鐵老好在清閒無事,何不把彈詞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