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摘錄了中國奧委會榮譽主席、原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北京兩次申奧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何振梁私人日記中北京兩次申奧有關的內容,從他的獨特視角、真切感受,講述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工作過程,真實地記錄了北京申奧的整個曲折、艱辛的歷史進程及他本人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以何振梁為代表的申奧人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處變不驚、靈活鬥爭的“智慧”以及發憤圖強、鞠躬盡瘁的“愛國心”。
全書解密了諸多不為人知的內幕,如北京兩次申奧為何如此艱難?當時我們主要面臨哪些困難?我們申奧的競爭對手是誰?他們攻我的主要藉口是什麼?哪些國際友人曾經無私地支持過我們?我們是如何開展申奧工作,一票票地去爭取,一步步地走向勝利的?國際奧委會內部運行機制、投票機制是什麼樣的?薩馬蘭奇為何說國際奧委會欠了兩筆賬,其中一筆是2000年奧運會未給中國?薩翁是如何反腐並推動奧委會改革的?羅格如何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
作者簡介
何振梁,浙江上虞人。1929年出生於江蘇無錫。1950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1950年後先後在青年團中央國際聯絡部、二機部四局工作。1955年調國家體委。1985年至1994年任國家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曾多次擔任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翻譯,並多次參加重大對外活動的翻譯工作。
調國家體委後,即參加反對國際體育界少數人製造的“兩個中國”陰謀長達二十佘年的鬥爭,終於在1979年恢復了我國在國際奧委會等國際體育組織中的合法席位。1981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85年任國際奧委會執委。1989年至1993年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1994年、1999年又兩次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執委。在擔任國際奧委會執委及副主席的四次競選中,三次以全票當選。1995年起兼任國際奧委會文化與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主席至今。曾兩次被德國《國際體育通訊》評選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領導人之一。1989年當選為中國奧委會主席。1990年任北京亞運會組委會常務副主席。1993年發起東亞運動會並任東亞運動會協會第一任主席。北京第一次申辦奧運會時任申辦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第二次申奧時任申辦委員會顧問。現任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北京2008年奧運會組織委員會顧問、執委。
1988年至1993年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98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次申奧
1990-1991
1992
1993
第一次申奧以後
第二次申奧
1998-1999
2000
2001
媒體評論
我們一起經歷過無數令人揚眉吐氣的中國體育事業的輝煌時刻。他是我國體育走向世界的見證人,在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歷次重大事件中,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擔任了十幾年國際奧委會的執委(包括副主席),成為中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擔任如此重要職務的第一人。他為維護和提高中國在國際體育事務中的作用和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榮高棠(德高望重的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開拓者)
他是國際奧委會中我最親近的朋友之一。他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投入是出於他對《奧林匹克憲章》的忠誠,他對國家的忠誠,也就是完完全全的投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對好幾種語言的完美掌握、他的經歷以及他的政治經驗,是他完成國際奧委會的各項使命的寶貴手段。對他來說,似乎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對於人們認為是行不通的事,他卻視之為一種應予面對的挑戰和發揮創造性的召喚。
——薩馬蘭奇(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
如果沒有像何振梁這樣的人所作出的努力,奧林匹克運動不可能在當今社會裡享有今天這樣的地位。1981年以來,他將自己關於體育工作的全部寶貴經驗和知識帶給了國際奧委會。何振梁實際上為奧林匹克運動及其原則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生命。他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則是為北京成功地爭取到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既是他畢生的夢想,也是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國際奧委會以有何振梁這樣一位優秀的、出類拔萃的人士作為委員而自豪。
——羅格(國際奧委會主席)
北京的申奧成功是中國的巨大勝利,也是奧林匹克運動共同的勝利。1993年後,我目睹了何先生在國際奧委會中一塊磚、一塊磚地砌成了通向今天申奧勝利的長城。
——卡拉爾(前任國際奧委會總幹事)
書摘插圖
1993年1月1日 星期五 北京
晚,來訪北京的國際奧委會挪威委員斯托博及夫人來家做客並晚餐。
斯托博很高興,說他來我家做客是他這次訪華的高潮。他並說在中國到處感到人們的誠懇友誼,不可能有比北京更好的申辦城市了,並且重複說了幾次。但是對於我希望他能給我們以幫助和支持,他沒有明確允諾。他的夫人則表示希望2000年來北京。斯托博也可能是以繞個彎的方式通過夫人來表示他的支持的。他建議北京的申辦要突出文化方面,因為沒有任何國家能在這方面與中國相比,而奧林匹克運動又是強調體育與文化相結合的。他還說,現在的委員中2000年退休的有20多人,希中國做好他們的工作,要明確表示歡迎他們屆時來北京參觀奧運會。
臨別時,他又一次感謝我請他倆來家裡做客。
斯托博還表示到1994年我再次競選執委時,他將予以支持。
1993年1月2日星期六 北京
晨,去中國大飯店為斯托博夫婦送行。告別時,斯托博說,請記住在北方你們有一位朋友,你們需要我做些什麼,請告訴我,我將盡力去做。這幾句話看來他是經過深思熟慮後說的。
1993年1月3日 星期日 北京
又開始新的一年。2000年奧運會地點將於今年確定,是所謂決戰決勝的一年。“我們申辦有戲嗎?”所有遇到的人開口就問我這個問題。有沒有戲,我心裡也沒有底,順利時覺得可能性較大,不順利時又覺得難矣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論申辦成功與否,奧林匹克一詞將會在我國留下深刻的印記,北京的申辦也會在國際上形成強大的輿論。對我個人來說,要全力去爭取申辦成功是我職責所在。即使像在奧運圈子裡人們說的舉辦城市常是忘恩負義的,我也得準備在不成功、遭人非議的情況下結束我在第一線的生涯。反正個人的得與失已不是我在乎的了。
1993年1月4日星期一 北京
下午,去奧申委公共聯絡組,我要他們抓緊1月份的間隙,認真做好如下四件事:1. 落實今年來訪委員的邀請工作,力爭請來四十人,確保三十人;2. 立即聯繫出訪委員的工作;3. 做好3月國際奧委會評估團來訪的接待準備;4. 處理好一些委員提出來的要求。此外,要經常保持與委員的聯繫。
晚,與精英國際公關公司(Grey International)的美國董事長魏嘉麗(Hariott Monchly-Weiss)女士及何健民(Thomas Ho)等共進晚餐,萬嗣銓、魏紀中等作陪。這位老太太十分健談,也善於從同別人的談話中吸取她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啟示等。席上她問在座的每一個中國人如何用五個形容詞來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我用了廣闊、美麗、人口眾多來形容我們的國家,用古老來形容我們的文明,用朝氣蓬勃、熱情、聰明、寬厚來形容我們的人民,綜合起來是“中國是個充滿對比的國家”。她對“充滿對比”的提法很感興趣,認為可以以此為主線拍攝下一部陳述用的電影。
上午萬嗣銓等已同精英公司談妥了雙方的合作。
1993年1月5日星期二 北京
駐多哥使館告,馬提阿將於4月上旬訪華。馬提阿稱,作為中國的朋友,他將會把北京的申辦放在心上,努力使北京申辦成功,因為北京的申辦也可以看做是第三世界的申辦,其成功標誌著第三世界也有能力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北京申辦成功也將有助於將來非洲的申辦。
駐澳使館告,駐澳的西方外交官普遍認為,北京獲2000年奧運會舉辦權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1. 西方國家不會一邊倒地都支持悉尼等地。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亞洲是2000年後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又是影響中國、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機會。從戰略利益出發,許多西方國家可能會投北京的票。從心理角度看,1992年、1996年的奧運會均在西方國家舉行,這次理應轉向東方。2. 國際奧委會將會傾向於北京。從擴大國際奧委會的影響和2000年奧運會的重大意義講,國際奧委會將傾向於北京,而不是悉尼等地。3. 悉尼難與北京匹敵。據德國外交官反映,澳大利亞奧申委信心不足,認為悉尼“天時地利”均不具備,且經濟實力也不夠,難與北京匹敵。
1993年1月7日星期四 北京
奧申委全天都在討論接待國際奧委會評估團的有關問題,如評估團的來訪日程,陳述的內容及負責人員等。我提出要十分重視這次工作,全力以赴,不惜工本搞好接待、陳述及北京的環境布置。1月底、2月底各彩排一次。
1993年1月8日星期五 北京
晚,奧申委請外交部領導及幾位在京休假的駐外大使共進晚餐。田曾佩、楊福昌等同志參加。席間,就外交部支持申奧工作進行了交談。